簡介
張遇留,是谷里堯溝人。據清光緒版《新泰縣誌》載:“張遇留,字封留,廩生,少習兵法,慷慨有大節。因世亂倡議立十三營,捐資養士,領附近子弟五百人,號‘知方軍’,義勇甲於諸營。土寇史東明、李青山等比歲犯城,留所至無不摧敗,城池村堡悉倚保障。崇禎癸未,城中有難,與弟志顏率眾赴敵,眾寡不支,全軍覆沒。祀忠義。”崇禎末朝,山東“旱荒大飢”,“千裏白骨縱橫”(《明史紀事本末·中原群盜》),民眾紛紛揭竿反抗,張遇留出於階級局限,曾率兵剿殺起義諸軍。崇禎十四年(1641),張遇留同“犯城”的泰安“土寇”史東明作戰,擊破史軍。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李青山聚眾數萬,據梁山泊,……陷張秋、東平”(《明紀》卷五十六)。並一度攻入新泰,張遇留再次糾眾頑抗,“摧敗”李青山所部。
歷史記載
張遇留之所以為後世稱頌,是因他參加了抗擊清兵的正義鬥爭。據《新泰縣誌》卷十六《人物》記載:“崇禎癸未,城中有難,(遇留)與弟志顏率眾赴敵,眾寡不支,全軍覆沒。” 所謂“癸未城難”,實際上指的是崇禎十六年(1643)初清軍攻掠新泰之戰,因縣誌修於清代,故不得不作此隱諱之語。崇禎十五年“十一月,清兵大舉入塞” (《明季北略》卷十八) 至十六年六月退兵,“所過畿輔、山東、應天、及山東北還,凡克府、州、縣八十八”(《明通鑑》卷八十九)。清軍進入山東後,連破沂州、蒙陰、泗水等地,崇禎十六年初,又進兵新泰。明軍退守縣城,清兵日夜猛攻,新泰危在旦夕。為了挽救新泰危亡,張遇留毅然提兵援城,面對十數萬兇悍的八旗軍,張遇留毫不畏懼,與其弟張志顏身先士卒,沖入敵陣,五百“知方軍”所到之處,清軍人仰馬翻,紛紛潰退。新泰民軍雖奮力作戰,但因力量懸殊,終於不幸戰敗。張遇留手刃清軍數十人後,慷慨殉難,張志顏亦戰死於亂軍之中。“知方軍”將士拚死抗敵,全軍盡沒。
張遇留之妻王氏(教諭王之輔女),聞遇留捐軀戰場,“欲自縊以殉,為家人所阻”,遂絕食自殺,堪稱一門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