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連水,男,1959年5月20日出生,高級經濟師,山西省鄉寧縣棗嶺鄉長咀灣村人。
1978年2月參加工作,1989年12月入黨,現任鄉寧縣煤焦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山西琪爾康翅果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1980年8月至1988年2月,劉嶺行政村團支部書記;1988年3月至2000年7月,棗嶺鄉長咀灣煤礦生產副礦長 、礦長;2000年8月至今,鄉寧縣煤焦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2003年3 月至今,山西琪爾康翅果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4年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範。1997年12月20日當選為山西省第九屆人大代表。1997年10月被國家煤炭部授予“優秀企業經營者”。2000年5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1年1月當選為臨汾市第一屆人大代表。2001年12月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家稱號。2003年5月當選為山西省鄉鎮企業暨民營經濟十大新聞人物。2005年4月榮獲“山西省青年科技獎”並獲得“山西省青年實業家”稱號。2005年12月榮獲臨汾日報社 “二OO五年度新聞人物”稱號。2007年8月被山西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領導組評為“以企帶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企業家”。2007年9月被全國“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戶稱號”2009年5月被山西省第九屆大眾科技論壇組委會、山西省科技富民萬村行新聞採訪團評為“山西改革創新傑出人物”。從1997年始當選山西省第九、十、十一屆人大代表。
由於張連水對翅果油樹這一國家二級瀕危植物的保護性開發和綜合利用,填補了中國高端保健品市場的空白,所以業內人士尊稱他為“翅果王”。
事跡
通過無償的技術援助,幫助三千多戶農民創業增收。 張連水實行“科技+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大面積種植翅果油樹,堅持誰栽植、誰受益的原則,與當地3025戶農家簽訂管護和轉包土地協定,無償提供苗木、技術、栽植、管護費用,每畝給農民帶來1500~2000元的收益。從2003年開始,周邊部分縣的農民,也加入翅果基地林建設的行列。帶動了當地食品、機電、包裝、運輸、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積極投身教育事業,解決農家子女上學難問題。 2005年投資2100萬元建立了學校,解決了職工子弟和農家子女“上學難”問題,躋身於山西鄉寧縣一流名校之列。
煤產業
由張連水執掌的山西隆水集團的前身,是鄉寧縣煤焦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成為集原煤開採、精煤洗選、焦炭冶煉、化產回收、煤氣發電為一體的煤炭加工轉化綜合型企業。企業連續被授予省百強民營企業、省科技型先進民營企業、省優秀中小企業。張連水本人也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優秀廠長(經理)的稱號,並連續三屆當選省人大代表。
給企業帶來了發展壯大的機會,也給張連水帶來了一時的富足和歡樂。但隨著到外地出差、開會、學習機會的不斷增多,讓這位已然身價不菲的煤老闆又陷入了另外一種焦慮的漩渦,且久久難以自拔:因為挖煤,地表塌陷、房屋裂縫、水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為此,他的企業累計拿出3000多萬元,用於家鄉修路、修學校、引水等公益事業,以此平衡那種“自己發家,環境遭罪”的愧疚心態。但這對於環境的改善,以及周邊民眾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目標,無異於杯水車薪。
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挖一點少一點,總有挖完的時候。這是擺在包括張連水在內所有涉煤企業家面前的問題。煤焦企業的快速成長發展,除靠經營者抓住機遇自身努力外,更多的是沾了國家和政策的光。張連水說,企業是聚集了一定的財富,但財富衍生不出一定的社會效應,就失去了資本應有的價值。社會財富只有全社會共同享有,才能釋放出其應有的能量,但怎樣才能實現自己這一理想藍圖呢?直到翅果油樹進入張連水不斷探尋的視野……
翅果油產業
翅果油是在第四紀冰川時代就出現的植物之一,僅存中國,主要分布於我省呂梁山南端的鄉寧和中條山西端,1999年被列入國家級珍稀保護植物。該樹種抗寒、抗旱、耐貧瘠,根系發達,固氮作用強,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適宜大面積種植。若形成經濟林帶,有利於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翅油果中富含有人體所需的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高達95%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E、胺基酸、非皂化物、有機硒等微量元素,對調節人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中老年人便秘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創業初期,以“進軍高科產業,開發綠色健康產品”為目的,張連水背著幾公斤翅果,奔波於上海、西安、北京等地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拜訪專家教授。雖然辛苦,卻讓身處煤海的張連水感到如同找到了頂級的富礦一般。
2000年3月,張連水注資5658萬元,組建“山西琪爾康翅果生物製品有限公司”。他要讓古老的翅果油樹為人類獻寶。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翅果綜合利用產業化關鍵技術示範工程”成為國家級農產品深加工食品工業專項工程項目,同時被山西列為農業產業化“1311”項目工程、“兩區”開發項目,以及省、市、縣、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項目總規模為10年發展翅果油樹經濟林10萬畝,總投資2.71億元,年加工翅果5000噸,實現利稅2億元。
隨著翅果開發項目的迅速推進,公司建成長咀灣高科技試驗園區、孟莊種苗繁育園區、譚坪生產示範園區三個高標準苗木繁育基地,建起兩座全自動智慧型日光育苗溫室,CO2超臨界萃取翅果油生產線和全自動軟膠囊生產線投入使用。翅果油填補特種油脂國內空白,翅果油軟膠囊獲得 《國產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綠色食品證書》、首屆中國國際“林博會技術創新獎”、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暢銷產品獎”“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百龍’企業產品優秀獎”“山西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同時,他們在北京中關村組建了北京晉嘉琪爾康生物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科院、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師範大學、太原育康人體營養研究所等建立長期協作關係,組建了以7名博士生導師和11名研究生為主力的科研團隊。
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已建成翅果油樹三大高科技示範園區2000餘畝、三大翅果油樹生態經濟林基地3萬餘畝、茶葉基地2000餘畝、CO2超臨界萃取生產線、全自動軟膠囊生產線、北京晉嘉琪爾康生物資源研究中心及北京、廣州銷售服務總公司,琪爾康牌翅果油軟膠囊、健身茶、第一批琪爾美牌翅果油高檔化妝品已上市銷售,成長為集科技研發、經濟林建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近兩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轉型發展”的決策,使該公司更加明確認識,信心倍增。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大環境下,煤焦產業虧損嚴重,隆水集團卻因翅果油樹開發產業的快速發展,利稅反增加了50%。2009年,僅翅果油軟膠囊和健身茶的銷售收入即突破1億元。2010年,隨著高檔、超高檔系列化妝品和新的系列保健營養品的上市,預計銷售收入可達5億元,利稅1.8億元。
旅遊產業
在不少煤老闆拿著巨資為企業轉型絞盡腦汁無從下手的時候,鄉寧縣隆水集團的張連水卻已經先行一步,在文化旅遊和綠色保健品上挖出了更多更好的資源。 位於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匯處的雲丘山是一處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聖地,這裡延續2000多年的中和節是從唐至宋傳承下來的節日,今天在其他地方已經湮滅不存,是我國民俗文化中的"活化石"。隆水集團董事長張連水曾偶然的一次遊玩中被氣勢磅礴的雲丘山吸引,這個搞了20多年煤焦早就有心思轉型的煤老闆產生了開發雲丘山的想法。
隆水集團董事長張連水:雲丘山的風景特別美,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就是中和文化,中和文化在雲丘山延續了好幾千年。
雲丘山旅遊文化開發項目得到了省市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藉助這股順風,張連水的隆水集團壓縮了煤焦產業投資,一下子拿出了2.3億元自有資金進行融資,全面鋪開雲丘山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人文景觀的修復工程。旅遊開發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而且偏偏就在這個時候,煤炭市場價格持續走高,這一巨大的反差在張連水的隆水集團內部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但張連水沒有動搖,他認準的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大趨勢和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和價值。
隆水集團董事長張連水:發展旅遊產業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而且旅遊產業它是低碳經濟,甚至是無碳經濟。
雲丘山中和節在2009年正式獲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後,在文化部門、當地政府和張連水的大力推動下,並在4月份成功舉辦了華夏鄉寧首屆中和文化節,轟動附近縣鄉,大大提高了雲丘山的知名度,雲丘山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蘊藏開始進入八方遊客的視野。在不久前的"五一"小長假期間,這裡吸引了省內外遊客3000多人,張連水告訴記者,他計畫再投入1.2億元在繼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同時,還特別要打出雲丘山中和文化這一特有品牌,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將雲丘山打造成集文化旅遊、保健養生為一體的呂梁山第一度假名勝區。
社會價值
“過去種莊稼,我一年能收入兩千多元;去年轉包費加翅果油樹管護費掙了近萬元。村里130戶家家都在種。”西交口鄉大咀村農民高張祥眉開眼笑地告訴記者,他們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退耕還林種成了翅果油樹,儘管還不到盛果期,但收益已經是以前的好幾倍。這都是琪爾康公司實行 “科技+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大面積種植翅果油樹帶來的結果。
採用“公司+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利用荒山荒坡大面積種植翅果油樹,按畝產翅果750公斤計,每畝將給農民增加2000-3000元的收益;公司還與3052戶農戶簽訂50年栽植管理協定,無償提供苗木、技術,支付栽植、管護費用,每畝給農民帶來1500-2000元的收益,初期便已經發展基地林5萬餘畝。僅此,可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890多萬元。同時,在現有基礎上,每年新增8000畝,預計2012年達到6萬畝,2015年完成第一期10萬畝翅果油樹生態經濟林建設任務。項目完全建成後,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鏈的不斷延伸,每年可為5000餘名農村剩餘勞動力直接提供就業機會,有效帶動了當地食品、機電、包裝、運輸、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在黃土高原形成一個特色產業,推動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項目既綠化了家鄉,又帶領農民致富,同時也使公司自身實現了戰略性調整。更重要的是自己總算找到造福家鄉,回報鄉親的一個機會。”張連水一臉喜悅欣然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