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山水畫家]

張超[山水畫家]

張超,長安中國山水畫院常務副院長,西安市山水畫院副院長,陝西省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山水畫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航天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陝西終南水墨畫院副院長,西安中國畫院畫家,陝西美中油畫雕塑院職業畫家,陝西省慈善畫會研究員, 陝西省職工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美協陝西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當代密體山水畫馬繼忠工作室特約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張超,1958年生,陝西西安人,專業美術院校畢業。為長安中國山水畫院常務副院長,西安市山水畫院副院長,陝西省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山水畫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航天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陝西終南水墨畫院副院長,西安中國畫院畫家,陝西美中油畫雕塑院職業畫家,陝西省慈善畫會研究員, 陝西省職工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美協陝西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當代密體山水畫馬繼忠工作室特約教授。

藝術成就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張超的繪畫作品曾應邀在長安、海南、安徽、上海美術館及法國、德國、奧地利、日本東京等地進行展覽和文化交流,被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和個人收藏。 長安電視台和西安電視六台分別製作了張超書畫藝術專題片播放。

1993年創作的《山鄉國小》獲全國山水畫展一等獎,

1994年創作的《花影樹深山路靜》獲法國藝術展銀獎,

1998年創作的《秦嶺盛景圖》獲陝西美展二等獎,

2010年8月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的“永樂宮”藝術節書畫展,作品《秦嶺人家》入選,

2010年11月參加全國山水畫展,作品《塔雲晨鐘》獲優秀獎,

2011年8月參加陝西國畫院優秀中國畫作品展,《盛世秦嶺分外嬌》入選,

2011年9月參加陝西省紀念建黨90周年書畫展,作品《盛世祥雲繞終南》獲二等獎,

2012年8月作品《高原人家》入選兩岸四地書畫展並被收藏,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2013年10月參加陝西省美展,作品《秦嶺幽深出蒼茫》在陝西美術博物館展出並獲一等獎。

出版有《中國水墨名家張超山水畫集》,《東方之子個人專輯》,《墨韻長安山水畫集》,《張超秦嶺山水畫譜》等。張超的多幅作品被收錄《中國美術家辭典》、《中國當代書畫選》、《盛世中國墨韻大家》、《世界華人美術家辭典》、《陝西著名三十人作品集》、《西安名家書畫集》、《中國航天工業藝術家作品集》、《全國工業系統優秀書畫作品集》、《陝西台灣書畫名家作品集》、《長安風》、財富藝術網、中國墨寶網、華夏墨寶網、漢唐書畫網、中國書畫交易網等。

2008年被評選為當代10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山水畫家。

藝術風格

他對東西傳統和現代諸流派藝術頗有研究和借鑑,擅長水墨山水、人物、花鳥畫。其作品大氣磅礴又空靈飄逸,氣韻生動。尤其是幾十年來跟隨我國當代密體山水畫代表人物馬繼忠教授研習山水畫,並得其真傳。其畫風縝密,細緻,典雅,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藝術一絲不苟的務實精神。

藝術評價

其一

蒼古空靈寫秦嶺 密體丹青出詩韻 ——解讀張超的密體山水畫

文/李娜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最早我是從朋友處知道書畫名家張超先生的,據說先生以渾厚華滋的山水畫而享有盛名,並且是老年大學教授國畫,經常與國內外美術界進行學術交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型畫家。後來機緣巧合,看到一些有關先生的學習、生活、繪畫方面的報導,方知這位僻居長安,蟄伏終南山的畫家早在多年前就被“當代密體山水畫的代表人物”馬繼忠教授收為入室弟子,後經其親自教授,悉心栽培,先生的繪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及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地進行展覽,成為博物館、美術館及私人的珍藏。然而,先生的為人處事實在低調,雖多次登門拜訪,先生始終講的是自己在創作上的探索和感悟,從無自我誇耀之辭。

張超先生出身書香門第,由於家學淵源,自幼便耳濡目染,詩詞書法無不涉獵,孩童時便受到良好的國學教育。上國小時,由於文革動亂,家境急轉直下,父母囑咐他閒時寫字畫畫,不可出去惹是生非。於是從那時起他就開始臨歐習柳,每日臨摹《芥子園畫譜》。剛開始覺得枯燥,可慢慢地從沒有感覺到有感覺,從有感覺到在感覺中找到樂趣,並從樂趣中感覺到無以倫比的愉悅。繪畫藝術的種子在他孩童的心裡悄然萌發。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在鳳縣中學求學期間,張超遇見了第一位對他有重大影響的老師苗思平。這位老師是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文革中曾被下放到中學教學,並擅長水彩和素描。之後由於師生相處甚是融洽,加之老師對勤奮、穎悟的張超也相當喜歡,不僅時時耳提面命施以真傳,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荷蘭進口水彩紙送給張超作畫。經過這位老師的精心培育,使張超在少年時期就受到了規範的美術教育。鳳縣文化館的專職畫家張保甲也時常叫上張超,一起出去採風寫生,切磋交流畫技。就這樣,當時還是中學生的張超,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了。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中學畢業後,張超先生隨著上山下鄉的洪流,一頭扎進了秦嶺深處,時時接受著山水自然之美的薰陶,感悟高山、密林、雲海、溪流、農舍等元素對靈魂的衝擊和洗滌,同時,蒼古空靈的秦嶺山脈啟迪了張超先生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思維,促使先生利用與山民共同勞作的間隙,如饑似渴地忘我寫生,把雨洗如碧的山谷、巍然矗立的山峰、林木清幽的坡地、清音悅耳的小溪、雲霧掩映的木橋等盡收速寫本。幾年後張超考入了專業美術院校,師從劉文西、鍾明善、邵養德、王金嶺、江文湛等著名藝術家,也就是那個時期,張超結識了對他一生的藝術道路產生重大影響的國畫大師馬繼忠教授。第一次看到馬教授的作品,張超就被深深的震撼了,他能感覺到馬先生筆墨間流淌的情趣,能聽得出畫面上所講述的故事,尤其敬佩先生作畫不落俗套、不重複前人也不重複自己的創新態度。馬先生酷愛文學和京劇,這與張超志趣相投,甚為投緣,又見張超功底紮實,是個才情悟性俱佳的可造之材,遂收張超做了入室弟子。學畫的人不看原作,不熟悉老師、導師的繪畫過程是不行的。李可染把這叫親授,其實師傅帶徒弟就是親授,就是把老師的筆情墨趣和性格氣質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充分體會畫面的蒼古空靈和瀟灑飄逸,領悟筆墨所散發出的靈氣、古氣和逸氣,感受師者的厚德及學養。張超的這個體悟過程幸得馬教授親傳,為其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超先生的山水畫多繪秦嶺之雄奇秀美,方寸之內一覽千仞之高、萬里之勢,非胸襟廣闊、志向高遠者所不能為。秦嶺自古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從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看,它是中國版圖中惟一呈東西走向的山脈,作為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既有北方雄渾靜穆之氣而不囂張,又兼南方靈秀飄逸之風而不矯飾,集雄強和婉約於一體。但秦嶺之景,林木蔥蘢,山勢崔嵬,雲煙瀰漫,常人實有無從下筆之感,唯成熟駕馭筆墨者方能取勢求質,縱情揮灑。先生鍾情密體山水,正是因為他懂得這種表現形式最能淋漓盡致地刻畫心目中的秦嶺,其筆墨語彙秉承於傳統,生髮於心悟,不乖物理,獨抒性靈,別具自家氣象,觀之如入秦嶺之境而又放縱山水之外。

我以為張超先生的山水畫每每都能“質有而趣靈”主要是得益於三個功夫。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其一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功。先生自幼在秦嶺山下長大,數十載沉浸期間,在終南山下築室而居,日傍南山餐暮霞,在千岩萬壑的暢遊中與自然萬物對接,置身其境,由境生情,進而以情寫景。先生把人與自然的交融和共鳴作為藝術創作的根本,他並不刻意照搬自然物象,而是將物質屬性的自然山水經過心靈過濾之後見之於一種全新的表現心靈的筆墨符號。讀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先生將現實生活中與大自然的對話交流與自我感受融入筆墨之中,並加以提煉、概括和升華,惟其如此,畫面上才能顯現出自然景物之“趣”與畫家情感之“韻”的互相滲透和交融,呈現出畫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獨特風貌。

其二是轉益多師,勤思善悟之功。他專攻山水,卻不局限于山水,在專業院校學習時,便從王金嶺、江文湛等畫家的大寫意花鳥作品中得到很多啟發,學到了很多處理全局和細節關係的技巧。他下筆作畫,既注重空間層次的變化與轉換,又講究大框架與局部細節的對比和關聯;既強化整體結構,又見精神於細微處。正是由於他在作畫中將這些矛盾協調化,才使其作品遠觀昭其勢,近看彰其質,既綿密沉厚,又空靈幽遠。同時,還源自他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長期研習,黃秋園讓他學會了怎樣經營位置,黃賓虹讓他體會到了什麼是筆墨的內美及內美的魅力。王蒙畫作的茂密布局、石濤畫面的清新意境也都被他吸收、融合在一起,並把讀書、習字作為提高藝術修養的手段,在學習吸收優秀文化傳統中不斷提升作品的格調。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其三是兼收並蓄,創新求變之功。先生受業於恩師馬繼忠教授,數十載往來甚密,受其影響極深,而其作品卻能得其神而遺其形,別具自家風範,全是因為他注重探索、注重開拓。先生早年就涉獵水彩、水粉、油畫等多種西畫藝術形式,多年來不斷參照和採用西畫的技法,從中吸收營養。在重視筆墨情趣的傳統國畫基礎上加強色彩的表現力,構圖、意境、思想內涵無不注重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他的密體山水畫,從技法上講,密而不塞,繁而不雜,突破了傳統密體山水畫的局限性,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從格調上看,既具有學院派推崇的雅逸高古之氣,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能夠為大眾喜聞樂見,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張超先生性情淡泊,不慕名利,多年來寂寞於藝術之道,苦心孤詣,徜徉于山水之間,耕耘於筆墨之道。先生的作品裡,山林里瀰漫的“逸氣”更彰顯出畫面的格調和品位,他堅信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實質是靠隱逸傳統來支撐的,“隱逸味”越濃,作品的格調越高。因此在他的畫中,春雨霏霏、秋雲飄飄、古石蒼松見真性,山泉流水皆天機,處處浸透著山情、瀰漫著詩意。他的作品傳達的是不為物役,順應自然的傳統藝術精神,寄託的是現代人精神自由、積極進取的審美情趣,為繁忙而又內心煩躁的當代人提供了一個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放鬆心靈的地方,這不正是當代人所嚮往的佳境嗎?我們相信張先生的密體山水畫,必將會以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和哲理豐富的思想內涵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其二

雄強里蘊涵滋潤 滿密中盡顯空靈 ——賞析張超的山水畫作

文/木子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身為山水畫家,若能全身心研習畫理,精修素養,必定會在作品種有所體現。西安畫家張超的作品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在對張超山水畫作品的賞析過程中,感悟到張超像山民種地一樣不辭辛苦,耕耘不止,把自己對人生,對自然的禪悟,通過富有生命力的點和線貫通起來,把藝術體驗和現實的探索整合在對文化精神的理解及求索之中,深入到深山僻野,踏踏實實化解自然,吸收天地之靈氣,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轉成表現秀美山川的和諧音符,並在傳統文脈中找準定位,融古同今,變法南北,逐漸形成了氣象萬千,詩意盎然的畫風。

在張超的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董其昌劃分的北宗范寬、李唐和南宗米友仁、王蒙這兩路截然不同的山水畫風格在他筆下演變得和睦美妙、自然天成。一方面他將北宗堅實、雄強、豪邁的精髓植於畫中,另一方面他將南宗的滋潤、雅逸、空靈融入到作品裡,因此其畫作在清潤中透出險峻,在堅韌中蘊涵靈秀,既雄奇又飄逸。同時,張超跟隨中國當代密體山水畫大師馬繼忠教授習畫多年,深得其教誨和真傳,念念不忘先生追求藝術大美的教導:在大愛中處處體現對天下蒼生的關愛,不斷增強對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悲憫眾生,敬重生命;在堅守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中,以天地之心為心,真誠奉獻,追求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在體現畫面張力和視覺衝擊力的過程中,要有大氣魄和大氣度,追求氣韻、雄渾的畫面氣象,做到氣壯山河、大氣橫空、大用外腓、真體內充,使畫面在多種辨證要素及表現方法中納小情趣與宏大之中。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山水畫家張超國畫作品

張超的山水作品之所以能在博大精深的繪畫之林成長起來,完全得益於先輩的栽培和他的從藝經歷。他自幼受家庭的薰陶酷愛書畫,臨習過顏、柳、歐書及《芥子園畫譜》。後來,他考入專業美術院校,既吸收了北派山水的營養,又深黯南方青山秀水的內蘊。在高國華、姚有多、劉文西、鍾明善、王金嶺、馬繼忠等導師的指導下,他力求做到“正本清源,貼近文脈”,把從自然山水中得到的感受容到畫作中,把創作意境滲透到筆墨里,進而實現對密體山水畫語言秩序的整理與再造。無論是柴門半開的農舍庭院和山娃村姑,還是蜿蜒崎嶇的山道和牛羊小草,他都以皴擦手法直取李唐、范寬那雄強、剛健的筆意,先使畫面顯磅礴之象。再用披麻皴、斧劈皴等長短結合的線條刻畫山體溪流,造成畫面氣脈流轉的深邃和迴環曲折。最後以淺降之色勾染山川林木和飛瀑雲霧,使畫面淡雅溫潤,滿密空靈,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詩一般的藝術享受。

欣賞張超的山水作品,能體察到他遠離鬧市,崇尚清靜的無為心態。他將儒家的完美思想和道家順應自然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有機結合。在畫面的細節處理上追求儒家的盡善盡美,使色彩的冷暖推移變化微妙而豐富,綿密的點線氣脈流動而空靈,點景之物神似而又充滿韻味,傾力達到情之所至,筆之所至,筆隨情傳,情隨筆走的目的。在畫境的感悟上從老莊的哲學中吸取營養,做到境由心發,境隨心轉,將高山流水變成胸中的意象生髮出來,使畫面成為心跡自然流露的有效載體,融合成為一種令人陶醉、嚮往的意境。

對於中國山水畫傳統的理解和認識,離不開要研究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到現代的一望無際的大師和高手,尤其要對古今的畫論、畫風、畫理的內涵有透徹的感悟,只要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畫家個人中正、厚德的綜合修養,他的作品才有高古的意蘊、天然的神韻和詩意的空間,筆法才能清新,筆韻才能融散,品味才能高雅,而這一切也正是張超不斷追求的目標。

作品賞析

張超作品 張超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