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張譏,字直言,清河武城人。張譏幼年聰敏才智出眾,有思理,十四歲通《孝經》、《論語》。篤誌喜好玄言,受學於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都為先輩推重。
論議敢言
梁朝大同年間,被召補為國子《正言》生。梁武帝曾於文德殿解釋《乾》、《坤》、《文言》,張譏與陳郡袁憲等參預其中,梁武帝詔令論議,諸位儒生沒有敢先出言的,張譏便整容而進,諮詢審問循環,辭令溫文爾雅。梁武帝十分驚異,賜他裙襦絹等,並說“表彰你的研習古事之功力”。
講論集會
張譏父喪,他居喪超過禮節。服喪畢,被召補湘東王國左常侍,轉任田曹參軍,改任士林館學士。
梁簡文帝蕭綱在東宮時,出士林館發布《孝經》題,張譏論議往復,很被蕭綱嘆賞,自此每有講論集會,簡文必定派人召張譏。到侯景叛亂,在圍城之中,張譏還侍奉哀太子在武德後殿講《老》、《莊》。梁台城陷落,張譏崎嶇避難,終不事侯景。侯景被平定,任臨安令。
仕官陳朝
陳高祖受禪,封太常丞,轉任始興王府刑獄參軍。
天嘉年間,改任國子助教。陳高宗時,張譏歷任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任武陵王限內記室,學士照舊。
陳叔寶在東宮,召集宮中官員宴會,其時造玉柄鹿尾剛成,陳叔寶親手執之,說:“當今雖然士多如林,至於可以捉此物的,只有張譏。”當即親手授給張譏。乃命他在溫文殿講授《莊》、《老》,高宗駕臨宮中聽講,賜他自己所穿衣服一襲。
陳後主陳叔寶繼位,張譏領南平王府諮議參軍、東宮學士。接著改任國子博士,學士照舊。陳後主曾駕臨鐘山開善寺,召集從臣坐於寺的西南松林下,詔召張譏講義。這時玉柄鹿尾未到,後主詔取松枝,親手給張譏,說“可代塵尾”。後主面對群臣說“這就是張譏後事”。
入隋去世
禎明三年入隋,張譏死於長安,其年七十六歲。
軼事典故
見帕思母
張譏幼年喪母,有錯彩的經帕,是母親遺留的親制之物,到他有所懂事時,家裡人具體告訴了他,他每年此時就要對著此帕哭泣,感情不能自己。
辯正名理
周弘正在國學,闡發《周易》題,周弘正第四弟周弘直也在講席。張譏輿周弘正論議,周弘正理屈,周弘直正襟危坐厲聲而說,助周弘正申理。張譏便臉色嚴肅地對周弘直說:“今日義集,辯正名理,即使知道兄弟有急難,四公你也不得幫助。”周弘直說:“我助君師,有何不可?”舉座以此為笑樂之諛。周弘正曾對人說:“我每次登座,見張譏在席,便感到有點懍然。”
史書記載
《陳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儒林》
人物評價
周弘正曾對人說:“我每次登座,見張譏在席,便感到有點懍然。”
主要成就
譏性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閒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講《周易》、《老》、《莊》而教授焉。吳郡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雲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皆傳其業。
個人著作
譏所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內篇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又撰《游玄桂林》二十四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寫入秘閣。
家族成員
祖父:張僧寶,梁朝散騎侍郎、太子洗馬。
父親:張仲悅,梁朝廬陵王府錄事參軍、尚書祠部郎中。
兒子:張孝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