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生[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總隊總隊長]

張裕生(1909—1941),原名德充,河南省信陽市人,信南敵後抗日游擊鬥爭的主要領導者之一。1940年1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游擊總隊成立,張裕生任總隊長。1941年秋,張裕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時年32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裕生原名德充,河南省信陽市河區譚家河鄉人。信南敵後抗日游擊鬥爭的主要領導者之一。1926年夏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他在張家灣辦起“平民夜校”,並促成了這一帶紅槍會轉為黨掌握的農協武裝。

1927年春,張裕生率譚家河農民自衛軍千餘人,支援信陽10萬農軍圍驅軍閥魏益三部的鬥爭。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後因病經組織安排返回家鄉。1928年冬,他與信南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繫,由團轉黨,任中共譚家河支部副支書兼軍事委員。在上級黨組織幫助下,建起了一支30多人的農民赤衛隊,並於1930年初夏,舉行了“麥收暴動”。

1931年春,因遭受通緝轉往黑龍江。抗日戰爭爆發後,張裕生回到家鄉,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並重新入黨。1938年2月,張裕生任中共譚家河支部書記,8月,任信南人民抗日自衛大隊大隊長。農曆8月16日黃昏,日軍騎兵30餘人進犯譚家河,他率部於街東北山頭

將其擊退。後又於平靖關據險堅守4天,擊退日寇數次進攻。12月下旬,他遵照上級指示,率部到黃龍寺與兄弟部隊勝利會合,被編入信陽挺進隊第二大隊。

1939年4月,張裕生率一支隊先後於王家崗等地重創日寇,並將根據地發展到譚家河、大王沖等地。此後,他率手槍隊轉戰譚家河、西雙河、柳林、當谷山、平靖關、青石橋一帶,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予敵以重大殺傷,為信南根據地的建設打開了局面。1940年1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游擊總隊成立,張裕生任總隊長。“皖南事變”後,他率部投入fan內戰、fan摩擦戰鬥,打退了國民黨頑軍在信應地區發動的fan共高潮。

1941年秋,張裕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時年32歲。

人物紀念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