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葦研(1913—2000.6),浙江省浦江縣城北人,原名張惠連,因兄弟三人他最幼,行三、他父親從《古文觀止》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群季俊秀皆為惠連”而得名。說他最小,兄弟三人中他最聰明,最有出息。父張子荃,幼習儒,中年從事中醫傷外科,自製骨傷膏藥為民治病。從醫之餘或畫山水,或畫花鳥。與雕刻家周光洪,民間藝人朱杏生,畫家張子美、張爽甫交往甚密。與周光洪更情同手足,長年住在張家。幼小的張葦研常偎在周師傅身旁,看著師傅雕琢壽星,伏牛背讀書的牧童。有時師父還手把手地教他學畫關公、呂布、鍾馗之類的英雄人物,家庭環境的薰陶和民間藝術的滋養,使他從小就同書畫結下了很深的緣份。十多歲端午節刻香包,畫鍾馗;春節寫春聯、繪彩燈,在浦陽鎮已小有名氣了。
1927年前後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一輩在畫壇崛起,名聲與日俱增。張葦研決心以長輩為學習楷模,刻苦自勵,立志成才。由浦陽國小校長張爽甫先生送來張書旂彩色畫片一百張,在父親指導下每天臨摹,由於勤奮好學,進步神速,1935年浙江湘湖師範畢業時,書畫成績為全校之冠,經常在上海學生文藝叢刊和中學生雜誌上發表作品。次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專。後因家境衰微,在同事與朋友老師的幫助下半工半讀。不久輟藝改行,轉又考入浙江省立醫專醫科,畢業後入南京中央醫院實習,並在全國經濟委員會衛生實驗處寄生蟲學系任研究生。醫余常與高逸鴻,唐雲等畫友一起切磋藝事。合作的《松壑泉銘圖》入選《第一屆全國中國畫展》。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東北先後陷入敵手,中華熱血青年無不奮起抗日。供職於中華防疫大隊的張葦研毅然參加了挺進閘北的救護工作。上海淪陷後,隨軍轉輾於武漢、長沙等地。在一二二後方醫院從事傳染病治療工作。後又調任陸軍工兵學校軍醫處處長。雖軍書傍午,仍未忘藝事。
1939年在桂林,任桂林師範校醫兼生物教師,有幸與葉聖陶、豐子愷、楊晦諸先生同事,得到他們的熱情指導和鼓勵。豐子愷先生見到他的畫後,贈他“醫能餬口、畫可成名”。後應廣西初陽美術學院、廣西美專校長馬萬里先生之聘,兼任兩校國畫老師。並與宋吟可、陽太陽籌組漓波畫社,開過多次書畫展,頗得時譽。當時他在廣西省政府衛生實驗處任防疫科科長之職。
1948年退役,舉家遷至雲南,執教於昆明八中,專攻書畫,日益精進。正當他雄姿英發,在滇池湖畔貢獻自己大好年華的時候,反右風暴襲來,接著文革十年橫禍,使他在畫界消聲慝跡。十八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已是滿頭銀髮。期間那九死一生的磨難,自不待言。在那茅屋秋風,食不果腹的日子裡仍醉心於丹青。1975年應國家縣團級特赦,轉業安置在昆明盤龍中醫院任主治醫師。1980年平反恢復了名譽。1983年被任為西醫副主任醫師,省文史館館員,“重研朱墨作春山”,年逾古稀的張老又重提畫筆,開始了他一生的創作高潮。
個人成就
張葦研的國畫、詩書畫印兼善,以書入畫,以畫見長,他畫山水,靈氣蘊蓄,渾厚華滋,馬夏的蒼勁、董巨的平淡幽雅、二米的高雅簡潔之風均有涉獵,融眾家之長,自成一體。花鳥畫更是潑辣豪放,瀟瀟脫俗,婀娜若生。色彩明塊清新,抒暢悅目。既能吸收民間藝術的精華,又能吸收古代文人畫的優點。篆刻受馬萬里的影響追摹秦漢,畫中多為自刻印章,每張畫壓腳章多為“浦江人”三字,可見他對浦江家鄉的懷念,詩為郁達夫先生親授,清新自然,豪不做作。
張葦研不顧年老體弱,遊歷名山大川,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收集創作素材,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國畫作品,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市展覽。兩度參加日本舉行的《中國名畫家作品展覽》、《凌風》、《秋荷》、《歲月松風》等被選送法國、英國、德國和瑞典參加國際文化交流。亞洲著名《收藏天地》雜誌32期專版介紹張葦研的書畫藝術。並增選為香港港東方文化中心學部委員,雲南省美協推薦給北京大會堂雲南廳繪製中國畫一幅。雲南電視台錄製專題片為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