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原興寧縣自衛大隊長]

家名學模,又名亞蒙,號漢威,1890年出生於永和大成社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四人,其為老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張學齒即其二兄。

人物簡介

家名學模,又名亞蒙,號漢威,1890年出生於永和大成社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四人,其為老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張學齒即其二兄。

人物生平

張英行伍出身,曾於雲南講武學堂學習軍事。畢業後在粵軍陳炯明部駱風翔團任排長,後來連任連長、營長、團長、1925年,東征軍攻占惠州,張英解甲歸田。不久,國民黨興寧縣政府把張英全家抓去,後獲保釋。於同年春節,他率舊部張略、張豹等到龍川,以向地主豪紳“打鋼單”為活。

1926年,張英帶領張略等到羅崗、羅浮一帶拉起一支幾十人的土匪隊伍,與羅崗土匪袁大刀等合作,當了山大王。翌年春,其武裝民展至500多人。時在香港的陳炯明委任張英為粵軍獨立旅第七旅旅長。同年五月,曾與中共興寧武裝聯合攻打興寧城,此後與中共興寧領導人仍有聯繫,表現積極。1928年3月,張英受駱風翔旅招安,被委任為團長,改編後任營長。

1920年代中,興寧人民為了表彰何子淵先生的功績,由羅幼山、張英等人牽頭,民眾自發集資,在縣城小筆門、沙前宮附近,即現在“和山岩”前面,興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橋樑,並勒石命名為“東漢橋”,以資紀念,直至上世紀60年代中葉,所謂“農業學大寨”時,這座堅固的水泥橋仍在發揮它無可替代的作用,整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1929年,張英駐四會、興寧、江西等地。

1936年6月,張英主持成立大成疏河公司,開河4公里,1500多畝土地受益。倡建西河橋,籌資擴建民眾醫院(今市人民醫院前身)房舍和購置醫療設備。參與籌辦興寧助產學校。他還嚴禁菸賭,嚴打盜偷分子。為維護社會治安作出令人稱讚的貢獻。

1936年,六、七月間,張英被駐梅第三軍軍長李揚敬繳械。此後十多年,張英在興寧公益事業方面貢獻頗大,妥善解決各姓氏之間矛盾,糾紛;與族中賢達共同創辦大成國小,創辦永和中學,大力支持羅梓材創辦寧中中學;挖良井解決永和缺水問題;主持修建河溪渡橋及石陂角陂頭、修整永和圩大路及大成社道路,發動民眾大搞植樹造林等等。他尊師重教,獎勵優秀師生,為人們所道。

1948年,張英出任興寧縣自衛大隊長,1949年5月18日,認清形勢,毅然隨李潔之在興寧城率部起義,同年8月定居香港,隨後創辦了一家藤廠,專門無條件收留從大陸成功“逃港”的客家難民、子弟,為他們提供食宿方便,以免凍餓而亡,暴屍街頭;並在他們還未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前,安排在廠里工作。是客家、興寧人的救命恩人、大善人!

1960年病逝,終年70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