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佳[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張維佳[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張維佳,男,陝西西安市人,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助理、語言政策與標準研究所所長,北京語言文化建設研究中心(北京市語委科研基地)主任,漢語言文字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曾任北京語言大學科研處處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75年8月—1978年3月 陝西省富平縣下鄉插隊

1978年3月—1982年1月 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2年1月—1987年9月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華清中學任教,中學一級教師

1987年9月—1990年9月 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師從冉友僑、劉君惠、杜道生、郭誠永、張振

德等教授學習音韻、文字、訓詁,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0年9月—1996年9月 陝西教育學院中文系任教,副教授

1996年9月—1999年9月 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學習,師從潘悟雲教授學習歷史語言學和方言學,

獲文學博士學位

1999年9月—今 北京語言大學工作,先後在漢語學院、語言研究所、科研處、語言政策與

標準研究所等單位從事教學與研究、管理工作

北京市海淀區第十屆政協副主席。

任免信息

2016年12月12日,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十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張維佳當選為副主席。

社會與學術兼職

社會兼職:政協北京市海淀區副主席,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區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常委、高教委員會主任,民盟北京市海淀區委主委。

學術兼職: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會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語言學會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漢藏語評獎委員會委員,《語言規劃學研究》副主編,《民族語文》編委;北京市語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語言文化建設促進會常務理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鑑定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評審專家;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重慶大學、新疆伊犁師範學院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研究與成果

項 目:主持教育部項目2項,國家語委項目1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北京市重大共建

項目2項,北京市語委重大項目3項。

著 作:出版專著4部,譯著4部,主編2部,參編2部。

論 文:在《中國語文》《民族語文》《方言》《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語言科學》《語言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中國語文研究》《漢語學習》《學術研究》《人文雜誌》《語文研究》《語言文字套用》《中國教育報》《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語言規劃學研究》等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60餘篇。

獲 獎:曾獲第十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二等獎,第六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第七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工作事跡曾以“讓語言學研究為社會服務”為題,在《 中華英才》(國內版2014年第3期,海外版總第30期)報導;以“在和諧的社會與人生系統里悠遊”為題在《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2期報導。

代表作

《陝西方言與國語》,陝西人民出版社

《康熙字典(現代版)》,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

《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陝西人民出版社

《秦晉兩省沿河方言比較研究》(合著),商務印書館

《語言文化建設導論》(賀宏志 張維佳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語音學教程(第五版)》(Peter Ladefoged 著,張維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語音學教程(第七版)》(Peter Ladefoged 著,張維佳、田飛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世界語音》(Peter Ladefoged & Ian Maddieson 著,張維佳、田飛洋譯),商務印書館

唐宋之際口語詞卻的虛化過程及特點,《古漢語研究》1993年增

符號·漢字與漢民族心理結構,《人文雜誌》1994第1期(人大複印《心理學》1994年第4期全文轉

載)

漢語商標語詞的借用及意義的錯位,《漢語學習》1997年第2期

淺說荀子的語言觀,《唐都學刊》1998年第1期

關中方言鼻尾韻的演化模式,《語言研究》2001年第4期

方言音韻結構的基本特徵,《學術研究》2001年第11期

關中方言片內音韻差異與歷史行政區劃,《語言研究》2002年第2期

關中方言果攝讀音的分化及歷史層次,《方言》2002年第3期

雙語教學的性質、條件及相關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4期

方言研究與方言視圖的數位化,《中國語文研究》2004第2期

秦晉之交南部方言宕攝白讀音的層次,《語言研究》2004第2期(人大複印《漢語言文字學》全文轉

載)

越南留學生漢語聲母偏誤分析(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4第2期

山西晉語指示代詞三分系統的來源,《中國語文》2005年第5期

論中原官話汾河片的歸屬(合作),《方言》2005年第4期

建立方言地理底圖和坐標編號的構想,《語言科學》2006年第3期

遠指代詞“兀”與突厥語(合作),《民族語文》2007年第3期

朝鮮漢字音的層次和來歷,《民族語文》2008年第5期

漢語捲舌音類地理共現與共變,《語言研究》2011年第4期

關中方言知莊章聲母的歷史演變及語音條件,《語文研究》2012年第2期

Time Dimensions of the Contact of Chinese Urban Diatects,《Language Change and Ecology》

(《語言變化與生態環境》,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2.9)

北京常用方言詞語的色彩評價與使用情況關係的調查研究(合作),《語文研究》2013年第3期

國家安全戰略與漢語國際教育的路徑選擇,中央統戰部內參《零訊》2013年採納

漢語國際傳播事關國家安全戰略,《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13日

國家安全戰略視閾下漢語國際教育的路徑選擇,《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4年第4期

全球化社會語言學:語言景觀研究的新理論(合作),《語言文字套用》2014年第2期

20世紀日本國語政策的嬗變及其背景(合作),《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2015年第1期

中國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的成就與展望,《語言文化之橋——中德語言政策與語言生活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7)

立足民族復興 發展語言事業——“紀念切音字運動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總結報告,《語言規劃學研究》2015年第1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