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軒[中國近代軍事家]

張紹軒(1854-1923),原名張和,即晚清北洋軍張勛,號松壽老人,諡號忠武,江西省奉新縣人。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辛亥革命以後曾任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1917年發動政變,企圖恢復帝制,失敗後蟄居津門。因所部定武軍均留髮辮,人稱“辮帥”,北洋軍閥,中國近代軍事家。

人物生平

晚清時期,初隸清·廣西提督蘇元春部,為參將。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後隨袁到山東鎮壓義和團,升總兵。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營長),行營中軍(督練處總務長)。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御前護衛,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的扈從。1909年(宣統一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人物詳情

民主革命時期,武昌起義後,奉令鎮守南京,戒備第9鎮新軍,頑抗革命軍。仍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為表示忠於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髮辮,人稱“辮帥”,所部定武軍人稱“辮子軍”。1913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髮辮。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凱命,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縱兵搶掠,屠殺民眾數千人。鏇被袁世凱授為定武上將軍,任江蘇督軍,調往徐州,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袁世凱稱帝後授為一等公,但內心仍一意維護清廷。1916年袁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陰謀策劃清室復辟。1917年6月形勢不穩,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爭相拉攏其進京調停,於是趁機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立溥儀復辟,重新建立皇政,被溥儀任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史稱“張勛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使館,溥儀退位,被通緝,繼逃到天津租界地區。1918年3月,北京國民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衲首和辮帥復辟案犯均一律實行特赦。獲自由後一直蟄居津門德租界6號(今河西區浦口道6號)寓所。

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謚“忠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