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用錄一直在與病魔頑強地抗爭著,記者採訪時注意到他右手上還貼著止血布,“前幾天去甘肅和雲南招生,剛剛回來,在外面呆了9天,病了一場,瘦了4斤多。”坐在記者對面的張用錄,臉色略顯疲憊地說。
其實,以上的情形對於工作起來像“拚命三郎”的張用錄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多年來,因長期工作緊張,張用錄患了糖尿病,醫院曾5次要求他住院治療,但都被他拒絕了。今年初,市政協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長孫其松在樓梯碰見他的時候,還曾勸他放下手中工作好好休養一段時間。張用錄笑著告訴記者,領導的關心更讓他感到責任重大,自己決不能辜負領導的信任,只要身體沒垮掉,就一定要堅持在崗位上。
談及為何如此拚命時,張用錄認真地說:“因為我熱愛教育事業,我覺得乾教育,乾職教是一種奉獻,乾自己喜歡的工作很有意義。”簡單的回答,讓記者從內心深處欽佩眼前這位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人。其實,一直以來,張用錄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自患糖尿病12個年頭裡,張用錄從沒有因病請過假,與他同處一個科室的同事們,提起他來,都交口稱讚:“老張絕對是好樣的,不光值得我們科室的同志學習,更值得我們全系統的人學習。”
“我要活到老,學到老”
在其他同事眼裡,張用錄絕對是個老前輩,今年54歲的他自1981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一乾就是30年。所謂乾一行愛一行,30年的教育之路走過來,張用錄已經與這個“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常常以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而感到驕傲,每當看到一批批學生走出校園,以一技之長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時候,他就感到由衷的高興。
或許是因為自己年齡偏大,或許是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工作紛繁複雜,張用錄時刻有一種緊迫感,為了把工作做好,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每天都堅持學習,像國家的各種政策法規,單位下發的各種教育檔案,他都一一拿過來認真閱讀,細細揣摩,對於現代的一些高科技技術,他也緊隨發展潮流,對其中的專業書籍仔細研讀。張用錄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如今社會發展太快,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如果不加強學習,遲早要被社會淘汰,打鐵務必自身硬,要想讓自身能力提高,就必須加強學習。”
苦心人天不負,張用錄的努力沒有白費。2003年,他創造性地組織實施“兩後雙百”工程,即按照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具體要求,提出要100%培訓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要100%把他們送出去打工就業。此後,他連續四年起草制定“兩後雙百”實施方案,提出了實施“兩後雙百”工程“六落實”要求:即培訓基地落實、培訓教師落實、培訓教材落實、落榜生人數落實、培訓計畫落實、用人訂單落實。並提出了“五步走”方案:第一步從“三項”調查做起,即培訓基地調查、畢業生取向調查、“兩後”落榜生底數調查,第二步制定實施方案,第三步實施培訓,第四步考核發證,第五步推薦就業。
在工作中,他還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術培訓工程”,有效培訓轉移轉化農村富餘勞動力,幫助農民致富。他勇於改革教學模式,把成人教育培訓拓展到學校外的社會教育,並提出職業學校、農村成人校、社會辦學機構積極配合,採用假期與常規教學時間穿插,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結合,規模培訓與小批量培訓並進的辦法,提高培訓效果。正是由於他這些創造性“工程”,我市的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事業才得以快速的發展。
“‘四好’是我工作的目標和追求”
從2003年,張用錄開始擔任市教育局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處處長、教研室主任一職。用張用錄的話來講,雖然官不大,但是身上的擔子不輕。他如履薄冰,時時提醒自己,並以身作則,用自己實際行動影響處室的其他工作人員。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人一定要正,特別是幹部,一定要給教師作表率,給自己同志做榜樣。”張用錄在談到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必備條件時,經常這樣告訴處室的其他人員,“首先你人品要好,品德要高尚,在家做一個孝敬老人的人,與鄰居和睦相處,在單位尊重領導,團結友愛同志,否則就無從談起。”
在平時,張用錄經常向處室的人員灌輸自己的“四好”思想。首先他認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學習好,正是因為張用錄堅持不斷學習,從事教育工作以來,他收穫了累累碩果,曾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團幹部”、“新長征突擊手”“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多篇論文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獲獎。
其次,張用錄強調要工作好,即告誡處室人員不要整天怨天尤人,爭權利要待遇,要給自己正確定位,要學會知足常樂,所謂“無功不受祿”,只有你工作做出成績,才能得到應有的收穫。再就是相處好,即處室是一個團隊,是做好工作的主體,只有同事之間相處融洽,才能有良好的團隊。最後是生活好,即處室的人員要學會互幫互助,在工作上要互相配合,有工作責任意識,在家裡要主動頂上去,要有家庭責任意識,因為只有家庭和睦、工作順利,生活才能好起來。
“四好”思想是張用錄從事教育工作30年的經驗之談,其思想不僅受到局領導的肯定,更將處室的工作人員團結在一起,為我市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採訪結束時,張用錄頗為動情地告訴記者,“作為教育局的一個中層幹部,我手裡握著的不是某種權力,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種甘於奉獻的義務,只有常懷為基層為學生服務之心,我才能對得起‘教育工作者’這個稱號。”
從張用錄堅毅執著的眼神中,記者似乎讀懂了他那顆摯愛教育並願意為之獻身的誠摯之心,突然就想起艾青寫的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相關詞條
-
張[漢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
漢字:張 張字成語 姓氏起源 聚集地 歷史名人 -
張
張[漢字] - 漢字:張,讀音zhāng,zhàng;釋義;張(張)zhāng;⒈將弦安在弓上。〈引〉拉開弓:~弓;
漢字:張 張字成語 姓氏起源 聚集地 歷史名人 -
張宗周[小說《萍蹤俠影錄》人物]
張宗周,男,英文名Zhang Zongzhou,官員,出自作品《萍蹤俠影錄》。
人物資料 首次描寫 謝幕描寫 人物評價 -
張氏百忍堂
百忍堂張姓堂號,唐代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
百忍堂 來歷 家譜 -
《思問錄》
《思問錄》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的論著。分內外兩篇,各1卷。內篇以論述哲學問題為主,外篇涉及天文、歷數、樂律、醫學等各種自然科學問題。該書內容與《張子...
作者生平 宇宙觀點 心性學說 天人相繼 -
張振錄
張振錄,1945年出生,新化縣人。1974年畢業於北京軍區軍醫學校,1984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1987年任株洲市財貿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
人物簡介 主要業績 -
張錄梅
張錄梅,女,1967年2月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山西省臨汾市五一東路國小副校長兼大隊輔導員,國小一級教師。
-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典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保存了中國文化史和社會史...
作者簡介 主要內容 作品價值 寫作特點 飲食文化 -
姜萬錄
姜萬錄,1964年生,燕山大學博士生導師,現任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電控制系主任,河北省重型機械流體動力傳輸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
學習工作經歷 學科及研究方向 科研信息 專著、專利信息 學術論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