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玉義字昌文,號牛叟,孝感鏨花(剪紙)傳人,1941年出生於湖北省孝感縣(今孝昌縣)小河鎮環西街,早年師從小河書畫前輩談會琪、胡蔭庭學習書畫,1958年又受教於陳敬翔、黃鼎鈞、常征等老師。張先生興趣廣泛,術有專攻,除了他聰慧過人外,與其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個人的勤奮好學不無關係。張玉義先生三世祖耀生公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由江西南昌經鹹寧遷移至小河溪以來,歷時340多年。九世祖開倫公於道光乙巳年(1845年)考中秀才,並被恩準入太學深造。後因國勢衰微,致使學業無成,為生計棄學經商,南下漢口,訪師求藝,在小河環西街開了一家“張正太”紙店,手工製作雜色紙張和刻制印刷木版年畫,成為小河一絕,自產自銷,前後達155年之久。其祖父萬春公和父親張年榜都受過較好的教育,詩書、篆刻均有一定造詣。張先生生活在這種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長年薰陶,造就了他和書畫藝術的不解之緣。先生在青年時,迫於生計,曾一度以賣字鬻畫為業,但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的繪畫技藝有了飛躍長進。文革期間,他在街道辦的集體企業中以照相為業,擱筆經年,直至改革開放後,才又重操畫筆,並一改過去食古不化、塗脂抹粉之態,力求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之情趣。個人作品
1990年以來,張先生的書畫作品多次在全國性書畫展和比賽中獲金、銀、銅及優秀獎。部分作品入編《首屆希望杯全國書法篆刻大展賽作品集》、《洗筆泉書畫精品墨存》、《中國當代書法藝術人才精品大典》、《當代書畫名人名作博覽》、上海民族畫院《世界名家作品選集》並獲金獎。入編人民畫報《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世紀珍藏版、中國當代藝術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現代中國書法》。另外還有部分作品入選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中國文聯1999年舉辦的“中華世紀之光”書畫展,並獲優秀獎。有書畫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併入編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主編的“中華世紀之光”書畫集。張先生還應邀到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進行學術研討,榮幸地受到國家領導人王光英、布赫等的接見。1999年12月,張先生在孝昌縣與胡在田先生共同舉辦了“喜迎澳門回歸”個人書畫展,其另一作品入編1999年“玉兔爭春”檯曆。張先生的藝術簡歷入編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信息庫和《當代文化藝術名人大典》、《中國當代創業英才》2000年珍藏版。
張先生是孝昌縣書畫協會理事,中國古代懷素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農民日報》大地書畫院會員,南嶺書畫院特約書法家,歐陽詢藝術學會會員,全國藝術家協會會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張玉義先生除了上述所取得的各項榮譽外,他的藝術成果還多次在中央電視台1、3、7頻道及省、市、縣電視台專題播出,並多次在《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孝感日報》、《孝感晚報》、《孝感電視報》等報刊登。從1996年起,張玉義先生用了7年的心血,用小篆書寫完成60餘萬字的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該書裝訂成24冊,集“詩、書、畫、印”為一體,計篆刻印章35方,畫插圖100餘幅,另配詩詞30首。該書的完成,使古代零散的篆字系統成文,填補了中國無篆書長篇小說的空白。張先生還爭取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其對小篆書寫能駕輕就熟,運用自如,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張先生還計畫用十五年時間,傾注畢生精力用小篆書寫《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讓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以篆書形式面世。
由於張先生對篆書的精研,使他對金石篆刻情有獨鍾。經過40餘年潛心鑽研,已雕刻300餘方篆刻作品,真乃方方不同貌,處處有新意,或出於秦璽漢印,或取法封泥玉啄,善於將古意和新意融為一體,而又不拘泥於古人。他能在一方小小的印石上,僅僅依靠幾根或直或斜的線條,表現出即有書法灑脫飄逸的筆法,又含繪畫優美完好的構圖,並有雕刻藝術運轉自如、刀法生動的特徵,顯示出“天地雖小,氣象萬千”的獨特魅力。
除書畫藝術外,張玉義還是一個收藏愛好者,在其“紫墨軒”書齋中藏品甚豐。他不僅藏有明代的龍硯,還有清代名相劉墉題王維藍田別墅的立軸真跡,以及黃山壽、張聿光、秦少梁、沈平湖、湯文選等名家的字畫,也有小河溪知名書畫家胡蔭庭和談會琪的墨寶等貴重文物。他的座右銘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
張玉義先生幾十年來不管景況順逆,始終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作為他自己安身立命和做人求進的準則。“筆耕不輟勤為徑,金石綻放夕陽紅”,這是張先生的人生寫照。
孝感鏨花(剪紙)已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