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春[國家一級演員]

張玉春[國家一級演員]

張玉春生長在遼西海邊小城——興城,1975年考入遼寧人藝,從藝三十多年,先後在20多部大型舞台及百部集影視劇中擔綱主演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玉春生長在遼西海邊小城——興城,1975年考入遼寧人藝,從藝三十多年,先後在20多部大型舞台及百部集影視劇中擔綱主演,如話劇《報春花》中飾由貴,《高山下的花環》飾靳開來,《秦始皇》飾荊軻,《那一年、在夏天》飾副隊長《奧賽羅》飾奧賽羅,《母親》飾宋萬山,《父親》飾父親,《凌河影人》飾震東川《黑石嶺的日子》飾返大炮,《郭明義》飾王少桐等。在電視連續劇《努爾哈赤》中飾額亦都,《末代皇帝》中飾韓金鎖,《唐明皇》中飾葛福順,《雷鋒的死與我有關》中飾哈爾福,電影《百色起義》中飾雷經天,《駱駝徽》飾鮑一刀 等。

張玉春 張玉春

《中國話劇藝術的一顆明珠》一書曾經這樣描述

“張玉春是個有追求的藝術家,他演戲注重從自我出發進行真實的體驗,同時組織、調動富有表現力的外部形式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在《紅紅的月亮黑的血》中,他扮演油田工人石浩,這是一個外表粗獷樸實,性格憨厚堅毅,情感濃烈深沉的北方漢子形象。他在表現對胡杏的愛時,把對油田的愛和對純真質樸的情感的愛統一為一個整體,並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含蓄地表達出來。在油田電視台記者來工地追求胡杏時,張玉春以有力的步伐,強悍的軀體,粗獷的造型和威嚴的氣勢,同電視台記者那虛偽、軟弱、故作高深的醜態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出石浩對胡杏的一片真情,並為最終石浩與胡杏的結合伏下了寶貴的一筆。在《那一年,在夏天》中,張玉春扮演脾氣急躁、性格執拗、思想簡單的焊工隊副隊長。在副隊長與焊工們的矛盾中,他分寸適度地把它限定在兩代工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上,而實際上,副隊長對年輕的焊工們是滿懷深情的。在“送酒”一場,剛要喝酒的焊工們看到副隊長來了,忙和隊長梁瑞一起把酒藏了起來。副隊長走後他們再想喝時,抹布把酒倒在了地上表示不喝了。這時,副隊長無言地走了上來,看到了他們倒酒的一幕。焊工們都知道副隊長最反對在工地喝酒,一時不知該怎么好。副隊長默默地看了看,走到焊工們身旁,從懷中掏出一瓶白酒,無言地往地上一放,然後用眼睛環視了一下全場,轉身,一言不發地走下。這裡,沒有一句話,也沒有大的形體調度,卻把副隊長外冷內熱,對焊工們的一片真情表現得感人至深,這段戲有很強的情感力量”。

他曾十八次榮獲省級、國家級藝術類大獎,其中塑造了話劇《父親》中的父親,榮獲中國話劇“金獅獎”,話劇《凌河影人》中的震東川,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表演大獎”中國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二十一世紀優秀人才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文化部優秀專家 , 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12年導演電視連續劇《信訪局長》等。

酷愛攝影、書法,曾榮獲中國首屆藝術博覽會“優賞獎”等。涉足導演,拍攝電視劇、話劇。著有論文《論話劇藝術的現狀與文藝體制改革》《體驗與體現的有機結合》等。 傳略被輯入《中國文藝家傳記》《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中國話劇的一顆明珠》《中國人物誌》《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

榮譽記錄

文化部優秀專家

中國話劇“金獅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表演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二十一世紀優秀人才獎”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

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遼寧省宣傳文化系統首批“四個一批人才”

遼寧文藝之星

遼寧省優秀文藝人才

遼寧戲劇“玫瑰獎”

遼寧文化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東北三省話劇節“表演金獎”等。

社會職務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遼寧戲劇家協會理事.瀋陽音樂學院終身教授。

人物評價

張玉春:話劇是一生的情人

2007年,憑著在話劇《凌河影人》中的出色表現,張玉春榮獲“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他主演的互動喜劇《無間有道》在杭州演出也獲成功……已經五十歲的張玉春告訴記者:對於一個話劇演員來說,再沒有比權威的評價和觀眾的掌聲更重要的了。 回憶往事——由海邊小城步入藝術殿堂,從書中和前輩身上吸取豐富營養

生長在海邊興城的張玉春,1975年考入遼寧人藝。進入“遼藝”後,他像一棵幾近乾枯的樹苗幸逢天降甘露,近乎貪婪地吸取著藝術營養。當年,因為種種原因,一些國外藝術家關於表演理論的書籍還不敢在圖書館擺出,管理員見他如此喜歡讀書,便悄悄帶他到後面的倉庫。在這裡,他系統地讀完了“斯坦尼體系”、“布萊希特的表演理論”。

張玉春還時刻不忘從前輩那裡學習。自己的戲演完後,他常常站在側幕看前輩演戲,揣摩他們的表演。最讓張玉春難忘的是演《報春花》,他出演由貴,給李默然配戲。舞台上面對前輩藝術家,他不敢去交流。而默然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給予他一種力量。

舞台實踐——從配角到主演,三十多個春秋證明:藝術源於生活

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張玉春先後在《萬水千山》《哥們兒折騰記》《高山下的花環》《父親》《凌河影人》《無間有道》等劇中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的藝術形象。

因為遼藝一直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讓他體會到生活對演員塑造角色的重要性,“每每接到一個新角色,打開劇本第一感覺是自己非常渺小,得仰視這些人物,直到走出排練場時,才覺得自己不再渺小,完全能駕馭所要承擔的角色。”

在話劇《父親》中,張玉春在B組演“父親”——一個60多歲的退休老人。當時的他剛剛40多歲。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每天跑到離家較近的碧塘公園,天天跟那些退休的老人混在一起,聊天、下棋。通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使得張玉春在舞台上塑造的“父親”形象血肉豐滿。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是我切身體會到的。而且,只有演員走進生活,塑造出鮮活的人物,生活中的人們才會接受,才會喜歡。”張玉春感慨。

戲比天大——曾經走失,再回首,話劇是一生的情人

張玉春是個率性的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甚至向記者講述他“曾經走失”的經歷。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話劇進入低谷。一次在劇場演出,大幕打開,台下只有7個觀眾。儘管演員們盡力地完成了演出,但過後許多演員傷心地哭了。從此,張玉春有4年時間將精力全部用來拍電視劇,《努爾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那時候,雖然忙碌,但心總有一種無根的感覺。最後還是遼藝將我召喚回來。”當時,遼藝院長丁尼籌拍話劇《秦始皇》,找到他促膝談心。那次談話讓張玉春觸動很大,他經過認真的思考,決定回到話劇舞台,並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幸福指數——油條與龍蝦一樣長。幸福是相似的,快樂各有不同

張玉春說:“天天吃龍蝦的人很幸福,我天天吃油條也很幸福。而且在我看來,油條與龍蝦一樣長短,並無太大區別。”他講了個攢錢買麵包的故事。父親早亡,他是在哥哥家長大的。當時,他最想吃的是1角3分錢的麵包,攢了好久,才攢夠了買麵包的錢。“當吃到那個麵包時,我體會到了真實的幸福。現在吃穿都不愁了,但人與人的快樂卻並不一樣。”

“你的快樂來自哪裡?”記者問。

“創造角色的過程。話劇演員,兩小時的舞台,全身投入的表演,這種快樂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對於已經很幸福的人來說,快樂是我最大的追求。”本報記者 藍恩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