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灣村[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張灣村]

張灣村[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張灣村]

張灣村位於豫南湖陽鎮,地處鄂豫邊界。東部為淺山區,屬桐柏山余脈,西部為緩衝平原,河流遍布,阡陌縱橫。

地理變遷

張灣地處南陽盆地的南緣,秦淮氣候分界線,屬長江流域,兼南北氣候之優點,長年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2℃,降雨量800毫米,冬季較短,少雨雪,基本無霜凍,夏季較長,雨量充沛,春秋氣候適人。

張灣村被南北兩河環繞並匯為一處,一路向西,順馬灣而下,流入白河;東面為蓼山,依山坡而下,地勢東高西低,河流因地而西流;因此張灣村黑色沃土東西十餘里,南北數里,水源充沛,旱澇無礙,民以此為食,足矣!

張灣地理位置 張灣地理位置

南北河流並向西下,匯為一體,統稱蓼陽河,河道並立,潭壑交錯,水清難以覓底,潭小水源不斷,暗河不知幾許,沙土漫漫,沃土蒼蒼。

東面蓼山為桐柏山系,實為大別山余脈,南北為唐棗公路,是豫鄂交通大動脈,戰略之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張灣村和周安村、白莊、荊爬溝村、馬灣村、靄灣村、榆樹林村毗鄰。

村莊簡介

張灣村委,文革時稱張灣大隊,轄南王莊、大平莊、方莊、陳莊等村莊。是一個人口超過3000人的大村,共分13個村民組。

南河大橋 南河大橋

轄區有三條大河圍村而過,村南為南河,在98年以前還僅僅是 小河,由上游的東南河大壩提供水源,當時河的兩岸是一片沙灘和村集體的菜地,由於長期的沖刷造成河谷和兩岸民房之間的落差相差大概四五米。因此造成村民在向南出行時比較困難。97年在村南修壩築橋,便民出行,該河流由東向西注入馬灣大壩。

村北為北河,水域面積大致和南河相當,流量稍比南河大些,河流由北向南折而向西,在村西形成一片小規模濕地,當地人稱西河灘,每年在春夏時期有大量的白鷺在此棲息逗留。

村東為東南河,上承蓼陽河和白馬堰,下接南河水域。河上修建有小型水壩。

南河水域 南河水域

居民主要以趙,張等幾個大姓為主,同時也有一部分其他姓氏家族。 村中設有張灣國小一座,該國小原為祠堂,在解放後改為學校,在九幾年的時候該學校生源曾達千人,開設有學前班、國小、國中且設有寄宿生宿舍,附近村莊的生源都在該校上學。後經國家政策調整,張灣國小先是國中被剝離,如今只剩下幾個班的國小,已經逐漸勢微。在該校校內曾有六棵高達三十米的古柏樹,成人尚不能環抱。後來由於對古木的不夠重視致使樹木產生病變如今只剩五棵。據說是當時校區還是祠堂時已經栽種,最老的超過百年,本地老人們說當時這樣的柏樹在解放之前大概有百餘棵,位於學校南面的道路兩旁一直蜿蜒向南,甚為壯觀。

村東轄廖山,高384米,為廖國以及廖氏姓氏發源地,廖氏於二零零五

年在山上修建紀念館堂。

南河風光 南河風光

山腳下建有為紀念棗宜會戰中犧牲的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鍾

毅將軍的鐘毅中學,原為國中後改為高中,即唐河縣第三高中。由時

任唐河縣保全司令的張灣人趙保全捐獻土地出資修葺。

如今在村內尚且保留護城河和部分遺留的石質寨牆和工事,以村西工

事保存最為完整和壯觀。

據歷史考究,其村莊在明朝就已存在,歷史超過四百年,期間人才輩出,

多人中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貢士。出外做官的也大有人在。

歷史沿革

張灣村建村估計有300年左右,發展到解放前,實際上是一個寨,四邊是環繞的護城河,河寬6米左右,石頭砌成的城牆高數米,高高低低,蜿蜒而建,二十米左右有一個哨崗;寨東西五六里,南北三四里,東西南北各有主幹道;道路旁交錯建有20米見方池塘,供起肥,洗衣和走水之用;路周圍庭院房屋錯落有致,大院小屋各得其所,小道不計其數。村北面有大片的柿子樹園,核桃園,桃園等果園。

寨東南西北四方有高縱雲霄的大石塊砌成牌坊,浮雕精美的石刻,惟妙惟肖的青石獅子像,數量不菲,質量上乘。寨西面(現張灣學校舊址)有一個好像名叫博學樓的花園學堂,有數幢兩層高的小樓,裡面各種花草樹木;樓裡面曾經藏有大量的圖書;樓西面有大片的柏樹林,都是合抱之木,不計其數,樹齡不詳;柏樹林南面是一大片墳場,這裡建有一座大祠堂,這裡樹木叢生,雜草遍地,白天黝黑,鳥叫響動,攝入心魄。柏樹林西面就是北河蜿蜒而下到西的沙土灘澤。寨子裡面順著南北主幹道,距離南寨牆150米左右有一個大城隍廟,供人們燒香供奉以饗上天慰藉心靈。

南北主幹道東面村中央靠南有一個池塘,池塘西面和背面是路,在這個交叉的地方是有一個兩層高的酒樓和酒店,酒樓的南面是釀酒的作坊,西面有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個合抱那么粗的歪脖子數,是小孩和老人的遊樂之所。無論大戶還是小戶人家,房屋雲集,人口稠密,四面八方各色各樣的人員匯集於此。由於張灣寨易守難攻,大戶人家匯集於此,有槍數百條,彈藥不計其數,實力頗厚,威震方圓百里。

建國以後60餘年的發展,今天的張灣隔河和南王莊連起來,背面隔河和白莊連起來,西面過河到白莊,東面沿著東西主幹道兩旁新建住宅走過陳莊經過方莊建房到湖陽鎮上,房屋跨過了寨牆;寨和擋不住建房的腳步。經過五六十年代生產大隊公社的集體大生產,寨和被填平,寨牆被推掉,房屋被推倒重建,在南河和北河上建立了大壩,水庫依次而建,環境變了,甜水不見了。2013年的今天,留下的是大片新房,老人,小孩;勞力不見了,城市化出現了,農村沒落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