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潤普(1882-1967),字霈青,別署虹南。自幼因家貧入八旗官學讀書,思敏好學,每逢考試,必取第一名,同學皆以潤一子戲呼之。平生清廉淡泊、作事正派。帝制時代,官場中陳規陋習甚多,常令其深惡痛絕。滿以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切維新,必有興利除弊之新氣象。孰知當時軍閥混戰,為官者仍花天酒地,中飽私囊,腐朽之風有過之而無不及。因不甘同流合污,憤而稱病辭職,閉門家居。粗茶淡飯,生活力求節儉,賴夫人賢能,不以家事為累,得以專心致志,精心研究歷史文獻;自製天體模型,研究天文;走訪北京文化遺址,蒐集史料;以詩詞、書畫自娛,亦可以文筆收入聊補家用。
日偽時期,漢奸王克敏知其才學與能力,托人以高薪要職請其出山。來人話一出口,張即拍案而起,嚴辭厲目曰:“愧無力雪恥,豈肯做走狗!”令說客惶恐而去。
1954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時年已72歲,卻欣然從命,如獲新生,以壯年人的情懷,積極投人工作。在文史館的推薦、安排下,多次受聘於修建各名勝古蹟的調查工作,並提供歷史變遷資料,如參加釣魚台國賓館的建設等。196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甲午海戰》,通過文史館聘其為顧問,赴長春為該片中扮演清朝大臣的演員做跪拜禮儀的講解、示範。八十多歲的老人,不辭辛苦,出色完成任務。
張潤普一生著有《三國史略》、《蒙古史紀事詩》、《東三省沿革表》、《曼殊談往》(現藏於民族圖書館)、《燕京見聞錄》(原稿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存)、《三貝子花園及樂善園的變遷》、《漫談北京的橋》(發表於《文史資料》第60期);另有《虹南詞集》,惜只有《燕京八景詞》存世,其餘在十年動亂中遺失。
張潤普具有老一代知識分子固有的美德,平生最大的喜好就是遍游書店,看書、購書。筆墨耕耘,勤奮一生。家中陳設最突出的就是堆積如山的線裝古籍,即使在“文革”年代,他仍借學習毛主席著作、詩詞之機舞文習字,用工整的小楷寫有《學毛主席語錄心得體會》。因此,免遭紅衛兵造反派的一場橫禍。
張潤普卒於1967年動亂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