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青

張法青

張公仁爺,字元弼,號法青。 公救國愛民,志向遠大,二十四歲投軍,二十九歲退伍。 三十四歲和石樓二伯公,胡法旺公結拜同年。

張公仁爺,字元弼,號法青。公元1395年,明朝洪武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十三子時,生於廣東省惠州府永安縣中正約石坑村。配黃,蔡兩夫人。生六子:永照,永澤,永福,永聰,良政,良斌。(裔孫居紫金縣城,惠東,花都。大埔,河源等縣)公於1492年仙逝,享壽九十七歲。卒後葬於大埔縣三河壩鎮。公初年好學,聰穎過人,秉性剛強,賦有神童仙骨之姿,十六歲到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江蘇省句容縣茅山拜茅盈,茅固,茅衷為師,專學上祖張道陵天師(道教創始人)的行罡作法,造符念咒之術,練就睡夢床,雲遊八方,拜見玉皇之功。為民除邪解災,深得民眾擁戴。公救國愛民,志向遠大,二十四歲投軍,二十九歲退伍。退伍後再次去茅山學法。歷時五年。三十四歲和石樓二伯公,胡法旺公結拜同年。四十六歲又和廖二伯郞,陳萬一郞義結金蘭。公於五十六歲時,提升為廣東副總兵,公元1446年因平亂安民,扶王救主,匡正驅邪,救出了明朝第六代皇帝朱祁鎮,(在位1436-1449)立了大功,提升為廣東總兵,公一生忠心愛國,功名顯赫,公卒後十一年,明朝第十代皇帝朱佑堂(在位1488-1505)追封他為“護國庇民大將軍”(全稱敕封護國庇民崇德將軍,張公法青仁爺一十九郞)明朝崇禎皇帝(在位1628-1643)南巡時,路遇盜賊圍困,法青公顯法於霖田,統率天兵救駕解危,崇禎皇帝回都後便下旨召諭各地建廟,塑像,拜祭沐恩。各地民眾均建廟,塑像,視為福神,以供祭祀,瞻仰,四時奉祀,尊其為天下聖神。每年農曆八月十三日張公法青仁爺寶誕之日,張姓合族男女老幼,及遠近各姓欽仰信民,都懷著仰慕之情,祈求張公仁爺賜福,賜祿,保平安,且舉行隆重的迎神慶典活動!史料記載:安流鎮位於粵東五華縣西南部(現廣東惠東地區),居民都操客家方言。境內山多地少,現鎮區下轄24個行政村,91%是農業人口,主要由李、陳、張、胡、古五姓組成。茅山師主張公法青就生長生活在這一個地方。據說張法青公、胡法旺、陳萬一郎三人結為“同年”,相協赴茅山學法。三年期滿後都可以出師了。一天,師傅故意在腿上變了一個毒瘡叫徒弟們吸。胡、陳二人猶猶豫豫,張見師傅疼痛難忍,趕緊上前把膿毒吸盡。實際上.“膿瘡”是能使法力大增的仙藥,所以,張的法術比其他二人高明。三人下山回到家裡,彼此間經常鬥法,比賽誰的本領高強。類似故事在閩西、贛南客家村落中也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