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池明(1917—1997),男,又名張家相、張赤民、張家駒,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區第四鄉傅山村(現河南新縣泗店)人。1917年8月24日出生於該村傅家窪一戶貧苦農民家中。家庭五口人,租種三畝稻田。祖父年歲已高,勉強做些輕微農活。父親多病,經常帶病參加勞動。母親操持家務,農忙時也下田做一些農活,他和姐姐年齡尚小,家庭勉強維持生活。8歲時家裡人省吃儉用,送他進了私塾讀書,學名張家相。他幼時聰穎,老師常誇他將來能成大器。
土地革命
10歲時輟學在家,跟隨叔父到處宣傳革命,1928年4月,他任區兒童大隊長,11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改為為張赤民,並任光山縣兒童團總隊長。1929年冬,他出席鄂豫邊區共青團代表大會和工農兵代表大會。1931年5月,張池明調少共鄂豫皖分局工作,同年12月兒童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張池明當選為常委兼秘書長。紅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後向川陝轉移,張池明留任獨立十三團少共團書記,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是年,他剛滿15歲。1932年11月,重建紅二十五軍後,張池明被編入七十三師。後省委部分領導開始在軍隊中進行“肅反”,張池明被誣為“AB團”的頭頭,在押往刑場時被軍長吳煥先救下,留在軍部擔任秘書。同年11月,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他沿途書寫標語、找嚮導、繪地圖,工作做得十分出色。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徐海東在向毛澤東匯報戰況時,毛澤東要查看地圖,張池明立即送去一張軍用地圖,受到主席的表揚。其後,他任紅十五軍團作戰科科長。不久,入抗大學習。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池明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作戰科科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38年2月,三四四旅配合一二九師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後他任六八八團參謀長。為開展游擊戰爭,他率第一營在山東荷澤、曹縣一帶抗擊日寇。他將地方的一些游擊支隊合編為旅挺進縱隊,並出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縱隊改為特務團。1939年春,張池明調任冀魯豫支隊游擊第二大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2月,任六八七團政委。7月,他率部挺進蘇北,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張池明被編入新四軍四師八旅二十二團。不久,他任八旅政治部主任兼鹽阜軍分區政治部主任。他參加了皖東北、蘇北的反掃蕩、反蠶食、反頑軍鬥爭。1943年9月他到達延安進入中央黨校學習,更名為張池明。1945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初期,張池明從延安進入東北,任松江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任哈爾濱衛戍區副政委。7月,任哈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後調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二師政委,參加了“三下江南”作戰,共殲敵4萬餘人。1947年5月,調任東野六縱十六師政委,8月,任六縱政治部主任。率部南下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湘贛戰役、廣西戰役。後任四十三軍政委。1950年2月,他指揮海南戰役,殲敵3.3萬人。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部長兼政治委員。1955年初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參謀長。1955年10月調任後勤學院副院長。1962年任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後勤學院院長,他分管作戰勤務和援外工作。1965年3月,張池明率一批同志對後勤部的後方基地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摸底,從河南省經川、陝到成都、昆明,又從湘、鄂到兩廣,走遍了大半箇中國,為我軍後勤工作的合理化、科學化制定了更科學的工作方案。1967年7月,張池明出任總後勤部政委、黨委第二書記。同年10月,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被抓到萬人大會上批鬥。1969年4月,出席了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成員。1975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政治委員。
革命生涯
早年經歷
張池明在私塾讀書兩年半,其間,老師周清恩十分器重他,常在他人面前誇獎說:“家相將來能成大氣。”張池明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堅持上學,從不缺課。他不負老師厚望,很快學會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還學會簡單珠算。張池明從小就愛好書法,寫的毛筆字工工整整,剛勁有力,作業本上常被老師畫滿了紅圈圈。放學回家後,他和村裡的小夥伴們一起上山放牛,下河摸魚,在屋後的曲背山和門前的北界裡,留下了他童年的歡樂。
1927年的秋天,家中再也無力供他讀書,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剛滿10歲便含淚告別了尊敬的老師和親如兄弟的同學,跟隨叔父張柱邦鬧革命,參加農民運動,宣傳革命道理。張池明常背個小包袱,裡面包著筆墨紙張,寫上幾幅標語,張貼在貧苦農民的屋檐下。因為毛筆字寫得漂亮,被黨的領導人稱為“童子學乾”,繼而吸收他參加了赤色兒童團。這年冬天,選派他到鄂豫邊蘇維埃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列寧國小學習深造。在這所國小里,設立了勞動童子團的大隊部,張池明當選為大隊長。
1928年4月,張池明從鄉調到區,做兒童大隊長工作。11月,他隨周應喧到縣委開會,少共縣委書記來顯剛找他談話,他們介紹張池明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留在少共光山縣委工作,不久就擔任光山縣兒童團總隊長。在縣委機關,他知識增長很快,學了不少東西,這年冬天,他就可以單獨到一些地方巡視工作。
1929年冬,張池明參加了在柴山保召開的鄂豫邊區黨代表大會、邊區共青團代表大會和工農兵代表大會。共青團代表大會是大別山青年革命鬥爭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大會提出了團的任務,動員勞苦青年積極參加土地革命,等等。
1931年2月,張池明奉中共光山縣委指示,帶領一支兒童隊伍組成的前線慰問團,由柴山保趕到新集附近,慰問攻打新集的紅軍部隊戰士。新集攻克後,他被留下繼續從事兒童團工作。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同時成立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陳昌浩任書記,張池明從事文字宣傳工作,同時也跟陳昌浩外出巡視,他曾幾次到郭家河、宣化店、河口鎮、七里坪、箭廠河等地,檢查各地的列寧國小,動員和督促少年兒童入學,指導兒童團站崗放哨、識別檢驗路條以及軍事操練。每次外出巡視時,他都要帶上《少年先鋒》、《赤色兒童》油印報紙分發給兒童團員閱讀,或把兒童團員們召集在一起,唱上幾首革命歌曲,宣講紅軍作戰勝利的大好形勢,表現異常活路。共青團在動員和教育廣大青年民眾工作方面成績出色,在建立蘇維埃政權、分配土地、勞動生產、參軍、參戰等方面都起著模範帶頭作用。這年冬天,全區共青團已有團員1萬多名,少年先鋒隊隊員36000多人,兒童團團員7萬多人。12月,在新集召開了兒童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張池明當選為兒童局常委兼秘書長。
少共中央分局機關總共不過八九個人,設立於新集城內最為闊氣的曾家地主大際內,同中央鄂豫皖分局一塊辦公。1932年春節過後,張池明的父親張彥邦扛著一筐草鞋,從傅家窪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交給分局,你子倆久未見面,這次能在曾家大院相逢,更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其父不只是喜悅高興,而且懷著一種揚眉吐氣的自豪感。父親告訴他,當年租種曾家地主的十來畝土地,當前歸佃農所有,不再向曾家交租了,實行誰種誰收。家裡又添了一頭耕牛,比以前的日子好多了。張池明招呼父親吃過飯,又領著他在大院前前後後仔細看了一番,這位鄉蘇維埃政府的土地委員情不自禁地連聲稱道:“好呀!好呀!曾家大院都成為蘇維埃政府了,日後打下光山縣城,咱窮苦人更高興。”並一再鼓勵兒子說:“長伢,今不要想家,也不要操心爹媽,好好跟著共產黨乾,跟著紅軍打天下。” 中央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接見了他父親,並高興地說:“彥邦同志,你不僅積極擁護工農紅軍,還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個好兒郎。這伢子聰明伶俐,又十分好學,是個難得的小才子。張赤民的名字,就富有革命性,赤民赤民,赤心為民,反映出我們時代的特色!......”臨走時沈澤民把他父親送到大門口,並叫張池明送父親出城。他沒有料到,這次送別,竟成了最後的訣別。國民黨對鄂豫皖發動的第四次“圍剿”中,他的父母都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相繼病餓而死。
1932年2月,張池明到皖西北巡視工作,這裡正在進行蘇家埠戰役,他幫助組織民眾搬運戰利品和運送傷員。兩個月後,又到六安獨山慰問前方部隊,5月初從麻埠道委返加分局。這時,國民黨快要進行第四次“圍剿”,我紅軍已做好了敵人飛機可能轟炸的準備,機關動員起來,在大院子裡趕修了防空洞。9月9日,新集失守,張池明跟隨分局和省委機關轉移到皖西北區,他被省委宣傳部長成仿吾派往紅軍部隊獨立第十三團擔任少共團委書記,這是他戎馬生涯的開始。是年,他剛滿15周歲。
土地革命
到了軍隊後,張池明深感軍隊是一個戰鬥集體。在軍隊,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是黨聯繫和團結廣大青年的橋樑和紐帶。這年冬,成立紅二十七軍,張池明所在的獨立十三團改為第二團。為了配合主力反“圍剿”和減輕敵人對根據地壓力,他跟隨紅二十七軍從內線轉到外線,在敵人側後轉戰十多個縣,行程2000多公里,牽制敵人5個多師的兵力,進行大小戰鬥數十次,殲敵4000多人,11月底,鄂皖工委率二十七軍到鄂東,找紅軍主力部隊,留下第二團單獨堅持皖西地區的鬥爭,擔負恢復原有根據地的艱巨任務。他們不僅要同國民黨的清剿軍隊作戰,還要克服自然條件和物質條件的困難。這個時節,大別山正是冰天雪地,戰士仍穿著單衣,不打圍寨就搞不到糧食,饑寒交迫,歷盡了艱辛。不久,紅七十四師二二一團、紅二十七軍第二團及軍部警衛營編成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治委員王平章兼,全軍約3000人。為打開局面,恢復根據地,部隊連續在胭脂坳、白沙河、雙河山、小南津打了幾仗,後轉戰到葛藤山,敵人追到門坎山,激戰一天一夜,政委王平章犧牲,部隊退出戰鬥,轉回鄂東。
紅二十八軍到鄂東後,即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在七里坪戰役準備期間,省委對紅二十五軍進行了一次大的“肅反”。這次“肅反”首先從七十三師開始,上至軍長下到戰士都被審查。張池明所在的第二團,是採取全團集合,當場點名逮捕所謂的“反革命分子”,張池明被當作懷疑對象押到師關押起來。他當時還不是黨員,夠不上“第三黨分子”,但因擔任過共青團才團委書記職務,就被看作“AB團”的頭兒。在審訊期間對他們進行殘酷拷打、逼供,有人故意將他的名字“赤民”改為“吃民”,予以斥責和嘲諷。正在這危急關頭,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在七十三師檢查工作,把他叫到當面,對其姓名年齡、家庭狀況以及參加革命後的工作經歷,都仔細詢問一遍,然後對審判人員嚴肅地說:“他年紀小,出身好,參加革命早,放了放了。”吳煥先將張池明從牢房中解救出來,同時出愛上了這個“童子學士”,發現他舉止文質彬彬,又擅長寫寫畫畫,就將他調到軍司令部當秘書。
張池明到軍部時只有16歲,人們見面都叫他小秘書。當時軍部機關人員很少,構成簡單,除了一個經理處外,沒有其它機關。省委隨軍部,實際就是軍黨委。當時的秘書工作,即簡單又複雜,有時簡單到無事可做,複雜起來什麼都做。日常工作是派派通信員,發個通知,擬個口令,打個收條,帶嚮導問問路線,找民眾做點社會調查。當時沒有電台,外邊情況了解很少,所以捉到俘虜總要問問敵情,到了白區就千方百計蒐集報紙,很多訊息都是從報紙上知道的。在軍部,他給自己立了規矩,提出“多思、謹慎、勤奮”的六字要求。
1933年5月初,集中全軍和地方力量攻打七里坪,紅軍整整圍攻了43天,結果沒有攻破,最後被迫撤圍。這次戰鬥,全軍12000餘人減少了一半,損失慘重。接著,蔣介石任命他的親信劉鎮華為“豫鄂皖三省邊區剿匪總司令”,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司令部設在潢川縣城,將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以潢(川)麻(城)公路為界,劃為東西兩區,進行“圍剿”準備。這時,紅二十五軍與敵周鏇,終因無力擊退敵人的瘋狂進攻,被迫撤出戰鬥,從皖西西大埠口向鄂東轉移。在通過潢麻公路時,遭敵阻擊,後衛一個團約千餘人退回皖西,第二次組建打二十八軍。
軍部重返鄂東北後,由於省委命令紅二十五軍在內線分兵進行游擊活動,結果被敵人各個擊破,紅軍的損失更加慘重,最後只剩下1000餘人,突圍到天台山、老君山一帶活動,經過了一年的艱苦卓絕的濟南戰爭。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舉行第十四次常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特派員程子華帶來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口頭指示,結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實際,討論了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以越過平漢鐵路到達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和豫西的伏牛山區為初步計畫,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之後,全軍部隊轉移到殷家灣、何家沖,進行出動前的準備。16日,全軍從何家衝出發,高舉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大旗,開始長征。
第二天,在鑼鼓寨打退了敵人追剿縱隊第六十五師的進攻,根據偵察情況,於當夜從信陽以南的東雙河柳林兩車站之間越過平漢鐵路。19日進入桐柏山區。蔣介石聞訊紅二十五軍行動後,判斷我軍有借桐柏山脈為依託,西進四川的意向,急調追剿縱隊第六十五師及東北軍第一一五師跟蹤追擊,又命令駐南陽龐炳勛和駐老河口肖之楚兩部堵擊,紅二十五軍進到桐柏、棗陽之間,與敵人周鏇一周,後向伏牛山地區挺進。1934年11月26日,在通過許(昌)南(陽)公路的當天,正遇寒流,雨雪交加,氣溫驟降,能見度很低。國民黨龐炳勛部第四十軍將紅二十五軍團團包圍,敵人從陣地上向我軍猛烈攻擊,由於天氣嚴寒,戰士們手指凍僵,一下拉不開槍栓,被迫後撤。在此緊急關頭,軍首長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不顧個人安危,與敵浴血奮戰,突破敵人層層封鎖線,順利進入伏牛山區。
1934年12月8日,紅二十五軍抵達陝南洛南縣,10日省委常委開會討論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夾省委,這時遭受敵人第六十師的突然襲擊。程子華、徐海東均負重傷,吳煥先指揮,血戰終日,將敵全部擊退,轉危為安。紅二十五軍得不到休整,邊作戰邊宣傳發動民眾,連續在鄂豫陝邊區的三要司、庾家河、蔡玉窯、文公嶺、鎮安縣等地與敵激戰,掃清各反動民團及地主武裝,摧毀國民黨在鄉村統治,鎮壓土豪劣紳,宣傳黨的政策,初步建立起鄂豫陝根據地,成立了鄂陝特委和游擊司令部。1935年4月中旬,省委在葛牌鎮召開擴大會議,總結入陝4個月的工作,改造省委,吳煥先代理省委書記。這時,紅二十五軍已發展到4000餘人。
這時,軍部獲悉蔣介石武漢行營對紅二十五軍進行3個月的圍剿計畫,敵人增調2個師入陝,連同原有的敵軍共30多個團的兵力,採取四面包圍、中間追擊,企圖將紅軍消滅在商雒地區。省委在鄖西討論反第二次圍剿的部署,認為敵人兵力占絕對優勢,我們應吸引敵人南進,採取“打圈子”疲憊敵人,先拖後打,把敵人誘進根據地,分頭襲擊。結果殲敵數千人,粉碎了第二次圍剿的進攻。
為把敵人調出根據地,張池明隨軍部於1935年7月13日由藍北出終南山,前鋒直抵西安以南20里路的韋曲、杜曲一帶,直接威逼西安。西安大為震驚,全城特別戒嚴。敵第五十一軍原準備財往天水,也被我軍牽制而不敢離城。紅二十五軍在焦岱、引駕回、子午鎮、秦渡鎮一帶開展民眾工作,發動民眾鬥爭,擴大紅軍,補充物資。這時,紅二十五軍從報紙上得知,中央紅國和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並有北上的動向,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西安來軍部,也證實了這個訊息。於是省委在灃峪口舉行會議,分析了情況,認為我紅二十五軍應配合紅軍主力向西北行動。1935年7月16日,從灃峪口出發,沿秦嶺北麓西進。
1935年8月17日,紅二十五軍沿西蘭公路東進,一舉攻克隆德縣城,殲守敵一個營。當日翻越六盤山,直逼平涼縣城。為繼續在西蘭公路活動,牽制敵人西調,擴大迴旋餘地,部隊向路南行動,威歷代隴東。21日,部隊行至甘肅涇川地區,天氣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涇河河水猛漲。當部隊搶渡涇河時,敵三十五師二0八團突然從我軍背後襲擊,在塬上四坡村的後衛團與敵打響。軍政委、代理省委書記吳煥先帶領交通隊趕去援助,經過激戰,殲敵一個團。 戰鬥中,年僅28歲的卓越青年將領吳煥先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張池明在吳煥先身邊工作多年,又受過吳政委的保護,看著政委就這樣匆匆去了,無比悲痛。
部隊渡過涇河後,直逼靈台縣。在蘭西公路18天的活動中,遲遲得不到紅軍主力北上的訊息,省委決定北上陝北蘇區。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召開會議,軍領導進行調整,決定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戴季英任參謀長,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蘇區延川縣永坪鎮,與劉志丹率領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勝利會師,成為長征先期到達陝北的紅軍隊伍,為黨中央把革命的大本營扎在陝北舉行了奠基禮。17日,中央駐陝北蘇區代表團召集西北工委和鄂豫陝省委聯席會議,成立陝甘晉省委,實行了統一領導。同時,決定成立紅軍第十五軍團,實行統一指揮。軍團下轄3個師,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分別編為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師,全軍團共7500人。紅十五軍團的機關,由紅二十五軍軍部和陝甘紅軍指揮部合編,從這時起,張池明兼任作戰參謀工作。18日,在永坪鎮舉行黨政軍民聯歡大會,慶祝紅軍之師,之後,開始了勞山戰役,張池明隨軍團長、副軍團長先到勞山勘察地形,布置作戰任務。10月1日開始戰鬥,激戰終日,敵師部及兩個團全部被殲,師長何立中被擊斃。
不久,又進行了榆林橋戰鬥。戰鬥勝利後,1936年11月初,毛澤東到了道佐鋪軍團部,在一間大房子裡接見了軍團領導人。徐海東匯報前邊戰況時,毛澤東要看地圖,張池明送去一張軍用地圖,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心裡十分激動。
1936年4月初,在三交戰鬥中劉志丹犧牲,調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宋時輪到紅二十八軍任軍長,張池明代理科長職務。5月2日,紅十五軍團從鐵羅關西渡,進到延川縣賈家坪地區休整。為了鞏固和發展陝甘蘇區,擴大紅軍力量,紅一方面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於5月20日出動,紅一軍團為左路軍,紅十五軍團為右路軍,分南北兩路西進。
張池明隨後路軍第七十八師攻克定邊、鹽池後,就地開展新區工作。攻克預旺縣城後,軍團部駐在縣城。經過兩個月作戰,從橫馳騁在陝甘寧綏廣大地區,直搗馬家軍的黃河以東防線,開闢了新的蘇區,擴大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抗戰爆發前,我軍抽調大批幹部進紅軍大學學習,作好戰前準備工作。張池明於1937年3月初離開商縣軍團部,繞過西安到達延安抗大學習。學習的主要課程是軍事、政治兩門,他對這次學習機會非常珍惜,從入學時起就鞭策自己,要按照“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過好學校的緊張生活。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經過半年培訓,張池明的思想理論、文化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為他以後的軍事生涯奠定了理論基礎。
抗日戰爭
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1937年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紅軍三個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三個師。張池明從延安趕到三原附近雲陽總部時,所在部隊改編為一一五師。總部叫他趕回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分配他繼續擔任作戰科代科長。第二天,部隊從三原出發,東渡黃河進入山西。1937年9月24日,連以上幹部進行戰鬥動員,準備平型關戰鬥。25日戰鬥打響,此役,共殲滅日軍板垣第五師團精銳部隊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為開闢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37年11月,日軍2萬多人,分八路圍攻晉察冀邊區。為配合軍區部隊作戰,三四四旅進到河北平山、靈壽地區待機。旅部在東黃泥過了春節,移駐西柏坡。1938年2月下旬,三四四旅奉命到晉東南,配合一二九師粉碎日軍九路圍攻。4月上旬,日軍3萬餘人,分九路向晉東南地區圍攻,三四四旅六八九團配合一二九師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反九路圍攻後,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率領東進縱隊挺進冀南,開展平原游擊戰爭。這時,張池明離開旅部,調任六八八團參謀長。6月底,旅部率六八七、六八八團,由長治、長子出發,急行百餘里,進到陽城以北地區打擊日軍,這是他在六八八團打的第一仗。11月,六八八團由陳賡統一指揮,北上援助魯西北國民黨專員范築先。張池明帶領六八八團第一營在菏澤、曹縣開展游擊活動,後將地方的一些游擊支隊改編為三四四旅挺進縱隊,張池明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挺進縱隊改為旅特務團,繼續堅持冀魯豫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春,三四四旅代旅長得志到了冀魯豫,將獨立團、特務團、黃河支隊、考城大隊、隴海路支隊和冀魯豫游擊第一支隊依次編為冀魯豫支隊第一、二、三、四、五大隊,張池明任第二大隊政治部主任。12月,張池明到達太行山三四四旅旅部,按中央通知,準備到延安,作為冀魯豫支隊代表參加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因國民黨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七大”延期召開。1940年2月,三四四旅擴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找他談話,說延安暫時不去了,留在太行山區六八七團任政治委員。7月,黃克誠率新二旅第五、六團、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教導營,超過津浦路,東進蘇北地區。
從豫皖蘇出發,直到蘇北鹽阜區,六八七團是單獨一路行動。他們的任務是向東發展,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
皖南事變後,在鹽城重新建立新四軍軍部。2月中旬,公布新四軍編成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團編為第四師第八旅二十二團。第八旅擔負堅持鹽阜區鬥爭,建立根據地,二十二團為旅的機動部隊。張池明提任八旅兼鹽阜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間,他參加了皖東北、蘇北的反掃蕩、反蠶食、反頑軍作戰。張池明一邊指揮打仗,一邊總結對敵鬥爭的經驗,1940年1月3日在延安八路軍《軍政雜誌》上發表了《一年來敵人對冀魯豫邊的“掃蕩”與我們反“掃蕩”的鬥爭》6000餘字的文章。1944年6月6日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鄭探口之戰》7000多字的長篇報導,當時很多首長稱他是“能文能武”難得的將才。
1943年初,新四軍決定抽調一批團以上幹部到延安學習,張池明是其中之一,這是他第二次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赴延安途中,歷盡艱難困苦,於9月底到達延安。入校後, 張池明被編入十二支部,任支部書記。
1945年4月,我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張池明作為一名正式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開了50天,於6月21日勝利閉幕。
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飽經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又籠罩在內戰的煙雲中。國民黨蔣介石瘋狂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積極準備全面內戰,在中國的大地上再次燃起戰火硝煙。
黨的“七大”以後,根據黨中央“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抽調大批官兵進入東北。張池明奉黨中央之命,從延安赴東北工作。1945年8月19日,從延安動身,第一站到了綏德,從興縣到晉中,在清徐以南渡過汾河,從冀中轉到東北。到了瀋陽鐵西區,東北局派來汽車把他們接進城,住在臨時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東北局組織部長林楓與他們談話,徵求工作意見,他們提出去北滿,便搭上蘇軍火車到了哈爾濱,張池明任松江軍區政治部主任。年底,松江地區的偽匪在國民黨慫恿下,氣焰囂張,有幾個縣被偽匪控制,軍區集中力量清剿,平息了判亂。1946年4月,北滿分局、軍區、松江省委同時進駐哈爾濱。松江軍區兼哈爾濱衛戍區,張池明兼副政治委員。7月,東北局召開擴大會議。會議之前,張池明到了哈東,任哈東地委第一書記兼哈東軍分區政治委員。為了擴大軍隊力量,東總指示,以哈東軍區的機關直屬隊、第一團、第三團及哈北軍分區第四團,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二師,張池明兼政治委員。參加了東北“三下江南”作戰,與東北軍民一起共殲滅敵人4萬餘人,削弱了蔣軍的機動力量,徹底粉碎了敵人“先南後北”的戰略計畫。
1947年5月,部隊回到松花江北,張池明接到東總調令,調任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原新四軍三師七旅)政治委員。1948年8月調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間,我東北野戰軍對敵連續發動了夏、秋、冬三次大規模進攻。1948年3月結束冬季攻勢,5月下旬,開始攻打長春,六縱首先出發。9月發起遼瀋戰役,六縱移到長春以南,以後陸續攻占錦州、營口一帶,經過2年又10個月的戰鬥,東北全境解放。張池明又揮師入關,參加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0日晚,二野、三野發起渡江行動,突破敵人長江防線。之後,十五兵團政委賴傳珠傳達命令,對四十三軍幹部作了調整,軍長李作鵬,政治委員張池明。5月14日,四十三軍分五路向江北的團風、黃岡等地之敵發起進攻,當晚掃清了100餘公里地段的敵人,15日橫渡長江。之後,參加了湘贛戰役。
1949年10月1日,當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的時候,我國南方地區還在緊張地作戰之中,張池明等率領四十三軍奉命南進。11月參加了廣西戰役。12月9日,在廣西戰役即將結束的時候,接第四野戰軍首長電令:“四十三軍除目前參加追擊的一個師繼續作戰外,其餘兩個師應向廉江、合浦集中休整,準備爾後配合四十軍進占海南島。”第四十三軍配置於海安、湛江、陽江一線,徵集船隻,整裝待命。1950年2月上旬,葉劍英主持召開了廣州會議,決定發起海南戰役,採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入相結合”的戰術,克服我軍無軍艦及登入船的困難,從2月中旬開始,分批偷渡海峽。3月以後,兩岸官兵裡應外合。戰役開始後,北岩登入部隊一涌而上,島上接應部隊由南向北迅猛出擊,經過兩個月的緊張作戰,共殲敵3.3萬餘人,5月1日,海南島全島解放。
建國後
海南島解放後,四十三軍駐守海南島,協同瓊崖縱隊保衛海南, 張池明任海南區黨委第二書記。其間,進行剿匪,組織土改。1951年4月,在江門成立粵西區黨委,他兼任區黨委第一書記。5月成立華南軍區,下屬廣西、粵西等四個軍區,張池明兼任粵西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5月調中南軍區後勤部任政治委員。楊至誠調離後,張池明兼任部長。1955年初,中央決定撤消六個大區,改為十二大軍區,中南軍區改為廣州軍區,張池明回到廣州不久,又調任總後勤部參謀長,7月間到北京任職。
1955年10月,黃克誠部長找張池明談話,將他調到後勤學院當副院長。1956年春,參加了軍委在上海組織的戰役集訓,增長了現代戰爭知識。1961年,隨張愛萍率軍事代表團到緬甸訪問。回國不久,回響中央軍委號召,到河北清風店第六十九軍的連隊當兵一個月,體驗基層生活,調查基層情況。
1962年,張池明任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後勤學院院長,分工管理作戰勤務和援外工作,對學院管理相應少一些。這個時期,他到新疆幾個邊遠地區檢查邊防工作。1965年3月,張池明率一批同志,對後勤的後方基地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勘察,從河南經川陝到成昆,又從湘鄂到兩廣,走遍了半箇中國,為後勤工作研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
1967年7月,張池明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黨委第二書記。10月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被抓到萬人大會上批鬥,勒令到機關、學校、醫院、科研等單位接受批判,經受一場政治鬥爭的考驗。
人物軼事
張池明工作之餘愛好書法,尤其在離職休息後,他堅持天天寫,月月練,達到了較高境界,把書法作為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張池明將軍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時時關心著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關心著家鄉父老鄉親的生活疾苦。每次地方領導到北京去看望他,他都要詢問家鄉的變化,並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張池明十分懷念故鄉,思念大別山。1985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在新縣舉行吳煥先同志犧牲50周年紀念活動,張池明抽出時間回到闊別50多年的家鄉,看望他生活、戰鬥過的大別山區和父老鄉親。回到北京後,他把回鄉的感慨賦詩一首:
巍巍大別山,綿延三省邊,
革命搖籃,豐碑在人間;
英雄大別山,戰鬥歷艱難,
前赴後繼,血染紅杜鵑;
人民大別山,今朝更好看,
老區新貌,勤奮建家園;
常憶大別山,屈指六十年,
繼往開來,鬢霜志未衰。
1989年,國家制定“八五計畫”,決定修築“京九”鐵路,他和大別山的其他首長一起向中央領導請求,要求鐵路拐個彎,從大別山腹地的老區經過。中央領導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實現了他們的願望。當前,“京九”鐵路已建成通車,老區經濟建設已搭上京九快車,人民民眾的生活正在向小康路上邁進。
1997年6月,張池明因病住院,住院期間,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等黨和軍隊領導人的關心和照顧。因病醫治無效,於1997年11月8日不幸逝世,終年80歲。
張池明骨灰安葬於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親屬成員
父親張彥邦
個人作品
從工作崗位上離休後,他先後參加了紅二十五軍戰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三軍戰史的編纂工作,並擔任編審委員會委員,親自查找資料編寫文章。著有《從東北到海南》、《張池明回憶錄》等回憶文章和著作,並出版有一本詩集。
所獲榮譽
1955年9月,張池明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當時最年輕的中將,年僅38歲。 1969年4月,張池明出席了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8年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逝世
1997年6月,張池明因病住院,住院期間,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等黨和軍隊領導人的關心和照顧。
1997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葬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