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毅

張樂毅

張樂毅,一九五二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一九八O年畢業於泰安師專美術系、一九九五年結業於德國柏林美術學院。現為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義大利米蘭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先後於國內及日本、德國、法國、荷蘭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畫展。繪畫題材涉獵廣泛。

基本信息

畫家簡介

榮譽成就

1988年4月在泰安舉辦 [樂毅畫馬]個人畫展。同年10月應聯邦德國弗賴堡大學及斯塔拉茨展覽中心邀請赴德國講學傳藝,舉辦多次個人畫展。

1990年1月受法務部和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組委會委託為亞運會創作巨幅群馬圖《亞洲雄風》,懸掛於亞運會主會場。

1992年7月,再次應邀赴德國舉辦個人畫展和講學。先後在德國城市康斯坦茨、阿道夫采爾、美因茲、柏林以及法國巴黎、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舉辦11次個人畫展。

創作成就

2004年5月國畫創作《天岸騰龍》獲中國美協[2004年全國中國畫展]的優秀獎。

2004年8月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西方美術》專著。獲山東省優秀科技文化成果二等獎。

2005年7月國畫創作《賀龍元帥》入選中國美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

2005年8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畫好速慢寫》一書(與楊曉剛合作)。

2005年11月國畫創作《雪域之子》入選中國美協[胥口太湖情中國畫提名展]。

2009年5月國畫創作《駿驥奇葩》入選中國美協【09年全國中國畫展】。

繪畫風格

主要風格

心潮難平寫駿馬

——樂毅畫馬

徐恩存

以水墨畫馬,在中國古以有之,歷代水墨畫家中不乏畫馬之大師。千百年來,他們所畫之馬,無論是其形式語言,還是筆墨方式,無論是具象寫實,還是意象表現,以其亘古不變的永恆結構,留傳至今。中國畫鞍馬科中畫馬這一課題,在學術界似乎已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門檻。但儘管如此,代代相傳,仍有後起之秀脫穎而出。

現任教於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的畫家張樂毅,即是一位當代畫馬高手。他自幼習畫,尤愛畫馬,數十年間,畫馬不輟。他潛心研究傳統,向前賢學習,又向生活學習,直面對象,漸漸脫離了前人巢臼,筆下之馬日益顯露出個人性情,形成自家獨特的表現風格。

樂毅畫馬,不同於前人之處,在於他以現代人的視角,去表現現代人的審美胸襟,因而,他畫馬,基本素材、動態與神韻的捕捉都來自於他的生活體驗與理解。為畫馬,他曾無數次地深入生活,了解馬的習性,研究馬的解剖,寫生拍照、速寫無以計數,諳熟了馬之性情與神韻。在表現技法上,他經歷了追摹古人,追摹當代大師,到師法自然,又提升自然的痛苦變革,這種變革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這才使得他筆下的馬既植根傳統,又獨樹一幟;即水墨氤氳又意蘊優美,靈動而富有生氣。

從目前的作品看,樂毅畫馬大體呈現出兩種風格手法,一是水墨寫意,二是重彩小寫意,此介於寫意與工筆重彩之間,畫家本人戲稱為中西融匯。他的繪畫創作基本上是循著這兩個方面展開的。張樂毅的水墨寫意畫馬,其水墨是一種材質的規定,寫意才是其原則,畫家所畫的寫意之馬,是寫實表現性的。馬的造型在可視的畫面中,形象具有寫實的特點,結構、造型在相對準確的情形下誇張、變形,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簡約、提煉,刪繁就簡,因而形斷意連,更具一種引而不發的特點。

在咫尺之內的平面上進行藝術創造,以水、墨、筆、紙去凝定、表現物象與場景,自然是極其有限的,高明者往往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有意味的形式,營造出筆情墨韻的美感魅力,營造出氣勢,以獲得“咫尺千里”、“餘味無窮”的效果。

張樂毅在這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與嘗試,從而悟到了以一當十,以靜寓動的藝術規律。他追求對有限空間與靜態的突破,追求對潛在的生命力的突破,在水墨淋漓中,強調藝術的表現性、強調以一當十的原則,以極少的筆墨,去表現豐富的內容,使他有了更多隨意賦形的自由。在點、線、墨、黑、白、灰的構成中,去完成以“勢”抒懷的靈動感。同時又將這種一瀉千里之勢的胸襟,賦予富有生命活力的馬群形象。

細看張樂毅的水墨寫意之馬,其動態的運動組合,所造之勢的規律是,筆、墨、點、線與黑、白、灰之間的關係互為開合收放,這種開合收放又本於馬之“自然開合”,並驅使筆勢、墨韻與形象的展開,特別是那種恣縱飛舉的運動感,尤能生髮出無盡的意蘊,給人以想像空間。因此,一幅幅的奔馬動態各異,圖式變化多端,是因畫家能動地運用開合之勢將自然物態的馬之生命節律有序地展示於紙面上。特別是畫家有意識地強化馬的體態特徵,給人以分明、簡練和深刻的印象。以運動的態勢及其內蘊的靈性、活力,自然可以把墨的乾濕濃淡與筆的動行疾緩婉轉相統一,體現出群馬奔騰的氣勢,及其節奏與層次。而濃重與輕淡、鮮明與模糊的處理,虛與實的相反相成,也是造成畫面氣勢美感與魅力的重要原因。

張樂毅曾在德國、義大利留學任教五年,西方繪畫的藝術理念和表現形式,極大地開啟了他的思維,使他得以反觀中國藝術的精神與規律,促使他在跨文化中嫁接出一種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表現形式。這使他在某種程度上,更具當代性的特點,而不受傳統法理的規約。

主要特點

從他的重彩小寫意作品來看,有此明顯傾向。色彩的運用,光影的介入及環境氛圍的技法運用,都糅合有西方繪畫的特點。特別是物象的表現趨於一種結構與比例的嚴謹,色調的冷暖與氣氛的營造都可以明顯看到對西方繪畫的借鑑;然而,畫面境界、情調,無疑是合於東方審美要求的。無論是恬靜的夜色,亦或是黃昏的草原,還是仰天長嘶的駿馬,都體現出畫家的審美追求,都在表達一種人文關懷。

張樂毅的作品,顯然是從當代人的審美情懷出發,把當代人的審美需要作為切入點。他的作品既不是逼真的寫實,也不是抽象的模糊,而是以一種雅俗共賞的方式,以一種平民的意識,以大眾文化為著眼點的一種創造,這正是當代繪畫最具普遍意義的特點。

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畫家張樂毅的筆墨創作的過程,亦即情感表現的過程,他善作奔騰之馬,必定源於難平的心潮,再看其點、線與墨色的飛舞與激揚,確實可以從中復原畫家此時此地的心態。誠然,樂毅是以造型表現入手,但點線墨之間之古樸俊雅仍不乏其金石之美,其剛勁渾成的骨力氣韻是溢滿畫面的;並且形成了自家的筆法與清新風格。他所創作的馬的藝術形象已不是對客觀物象的直接摹寫,而是從生活中提煉,歸納與再創作的結果,如若不然,那種生命活力之美是無法表達的。

由此看來,張樂毅畫馬分明體現出這樣兩個特點:

一、 直接面對生活,捕捉創作靈感與素材,併力求在創作過程中保留那種鮮活性,在不斷的深厚積累中,形成自己的表現手法。

二、 自由抒寫和創造的層次,力求在形式、語言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氣質、心境和藝術追求,表現出特定的精神內涵;以勁健之力,節律之美,給以超然形外的表現。這仍或是他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階段性表現。

我們期待著樂毅畫馬的更高飛躍。

馬詩欣賞

賞張樂毅畫馬

七絕二首

李新平

張公神駿冠當時,浩蕩縱橫天駟姿。

留得曹徐千古韻,歐風借吟杜家詩。

千金市骨傳佳話,樂毅飛豪發駿仙。

神韻天機乘興出,賢才聚燕拓江山。

註:(1)指歷史上的畫馬名家曹霸和近代徐悲鴻

(2)指張樂毅留學歐洲,借鑑西洋畫法融入中國畫馬之法中。“杜家詩”喻指杜甫贊曹霸畫馬詩,借喻中國傳統畫法。

(3)“千金市骨”典故出自《戰國策燕策一》,指郭勸燕昭王納賢之事。

七絕題張樂毅《明月圓時滿地情》

李新平

昔伴秦皇漢武來,馳騁千載狼煙開。

且喜當今歸渥水,桃源賞境稱心懷。

註:渥水指甘肅安西黨河的支流渥窪水。《史記 樂書》載:“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後人常以渥窪作為神馬之故鄉。

著作

《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樂毅畫馬》 山東美術出版社

《西方美術史》 山東大學出版社

《怎樣畫好速慢寫》 山東美術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