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靜
眼入毫端寫竹真 枝掀葉舉是精神——記青年畫家張本靜
本刊記者 李海洋
張本靜說:“竹子已融入了我的生命。”
張本靜這話不是隨口說的。學畫墨竹20年來,張本靜種竹、賞竹的習慣一直不改。雖然已經對竹子的特徵和風骨爛熟於胸了,但張本靜每次看竹,仍然一看就是半天,著魔一般。
雖然一直種竹、賞竹,但對於怎樣才能不落俗套,畫出新意,張本靜一直都在思索,在行動:研習畫譜,練習書法。因為,張本靜明白“蘭半生,竹一世”這個古樸的道理。一幅墨竹,寥寥幾筆,但卻體現著中國畫的筆墨深度、力度、厚度和神韻,也最能顯示一個畫家的人格修為。
“心虛異眾草,節勁逾凡木”,這是寫竹子的,更是說張本靜的。為了能夠畫出竹子的精髓,他曾先後向羅鏡泉、王墨凡、傅志明三位先生請教,並在古人和今人的畫作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最初,張本靜把鄭板橋的竹子作為範本進行研習,隨著學習的深入,又借鑑了徐渭、石濤等人的藝術精華。隨後,張本靜通過揣摩董壽平、盧坤峰等現代畫家的藝術風格,增加畫作的現代氣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使得張本靜的墨竹有了自己的特色,為人稱道。
通過理論的學習和對竹子的反覆觀察,張本靜已胸有成竹。如今,他畫起墨竹來水到渠成,筆落畫現。縱觀張本靜筆下的墨竹,濃淡變幻,渾化自如,構圖匠心獨運,意境高遠,格調超然。青枝凌雲,翠葉搖曳,枝枝葉葉總關情。他常以中鋒運筆,乾濕並用,剛柔相濟,墨意酣暢。作品畫面生機昂然,氣韻貫通,溫文爾雅有儒者氣象,意境高拔而妙趣橫生,用墨簡潔而魂魄畢見。
古往今來,畫竹者甚多,朱耷的竹冷,鄭燮的竹瘦,石濤的竹散淡,金農的竹乖張。而張本靜的竹滿紙浩然之氣,通幅和諧之音。張本靜的作品肥瘦得體,不僅給人以高潔清癯之感,而且表達出物我合一的意境。其竹子所透發出的清新高雅的氣質、天真自然的韻味和灑脫悠然的人生意境,能夠讓人感受到他超脫的靈魂、高貴的品格、高雅的氣韻。可以說,他的墨竹無一不浸染著耐人尋味的“中國精神”,無一不滲透著儒雅和諧的美學傳統,無一不是他用心靈之琴彈奏出來的和諧音符。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追求浮名實利者多,像張本靜一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者不多。只有擁有淡泊名利的心態,才能長久地暢遊在藝術的海洋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原深厚的文化大背景下,張本靜一定會銳意進取,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對竹子的熱愛,畫出更多更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