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經歷
張曾敫(1843~1921)字抑仲,號筱帆,晚年號道聲良駿。族系西門張,梁莊村人。曾敫早孤,依靠親戚商城(屬河南省)周氏支援,得以攻讀詩書。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入翰林院,曾隨張之洞游,並與其幕僚張佩綸等相友善。李鴻章對曾敫亦很器重。此時,清政府鎮壓了西捻,南北數省恢復平靜,四海求治。張曾敫身居閒職,幾經謀求,外放湖南永順府知府。永順府轄永順、龍山、保靖、桑植數縣及古丈坪廳等地,是苗族聚集地。張曾敫到任後,五年沒有調動,盜賊屏跡,政清民擁。鄉親父老說:“百多年無此官!”
張之洞調湖廣總督任,為迴避私人關係,改調張曾敫任肇慶府知府,三年任滿,調廣州,治行尤異。得清廷褒獎,擢福建鹽法道使。福建鹽稅與關稅並征,歷任稅官達不到規定數額,請免關稅。奏摺到部,輒被扣壓。張曾敫設法補救,終得清廷允額,就地提為按察使,入京朝見。沒上任,又擢福建布政使。以病請求免職。居通州三年,朝廷特別召見對策,授四川按察使。總督邊寶全貪而愎,常與張曾敫不合。一年福建水災,張曾敫請求賑濟,邊寶全不允,曾敫力爭,結果清廷允準賑濟災民,督撫意見更深,總督奏知清廷,調張曾敖到廣西任職。此間,義和團起事,清廷向外國入侵者賠款,加緊向各省索要銀兩,廣西自顧不暇,無錢上繳,張曾敫到任不及二年,庫存銀超過六十萬兩。提督蘇元春任廣西邊防督辦,鎮壓起義不利,張曾敫匯報上聞,蘇元春被解除兵權。起義軍聲勢漸小。不久元春依附權勢又恢複本位。張曾敫調四川,起義軍復蔓延,並擴大到雲南、貴州、山西境內。時,張曾敫剛到四川,又調任山西巡撫,二年,改調浙江巡撫。
殺害秋瑾
張曾敫為人剛介,卻精於權術,對下屬要求極苛,重視澄清吏治。先後劾罷墨吏幾百人,裁革用費巨萬,而對僚屬有恩禮,故所到之處,雖嚴厲,亦有賢才願為之效力。
張曾敫在山西任上,剿平口外“馬賊”,鎮壓河東地區的義和團。到浙江後,嘉湖統領吳家政和一些鹽民計畫暴動,清廷派張曾敫作主處理,張曾敫把吳家政騙到船上,解除了吳的兵權。
光緒三十三年(1907)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徐錫麟,為培養革命人材,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計畫起義。l906年徐捐資入官,任安徽武備學堂副總辦兼巡警學堂總督。與陶成章、秋瑾等約定於1907年七月中旬,在安徽和浙江同時起義。五月二十六,日,巡警學堂學生畢業,安徽巡撫恩銘閱操。徐錫麟突然採取行動,向思銘連發七槍,將恩銘擊斃。滿清政府驚慌不安,到處搜捕革命黨人。
六月,安徽新任巡撫馮煦密電張曾敫,約他搜捕革命黨人。紹興富紳胡道南向紹興知府貴福密報:大通師範學堂校長秋瑾在學校密藏軍火,打算回響革命。貴福換上便服,連夜上省城告密。張曾敫得到訊息,派巡防營統領李益智,往紹興逮捕秋瑾。李益智到紹興後,同貴福率兵包圍大通師範。當場打死學生二人,傷七人,逮捕了秋瑾和教員程毅及六名學生。
秋瑾案涉推翻清王朝,關係重大,清廷極為重視。張曾敫奉命電飭紹興知府貴福,會同山陰、會稽兩縣,對秋瑾和學生進行嚴刑拷問。1907年7月15日清晨,以身帶兇器罪名,把秋瑾殺害於紹興軒亭口。
秋瑾被害,引起社會輿論對張曾敫強烈譴責。清廷調他重回山西,再任巡撫。張曾敫連上三本乞退,寓京城四年。辛亥革命起,張曾敖移淶水。光緒靈柩葬於西陵後,張曾敫常對西陵哭泣。不久,到天津隱居,杜門謝客。民國十年(1921)正月初二卒。葬於南皮城北徐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