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五十年潛心於書畫藝術的研習、傳承、創作。其書法真、草、隸、篆四體俱擅,且各具面目;國畫以寫意花鳥為主,尤以墨竹為代表;篆刻以明清為本,兼容諸家,刀潔爽利,布白別趣。
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較高的收藏價值,受到國內外藏家的廣泛好評。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屢次獲得國家大獎。多幅作品被出版、發表和有關藝術機構收藏,2006年出版《張文浩書法》個人作品集,2011年出版《張文浩國畫》個人作品集,2011年在江蘇常州市博物館舉辦“藝無止境——張文浩從藝五十年專題展”。
學術評價
1. 丁德源(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縱觀張文浩先生的書畫藝術,會強烈感到一股濃厚的金石之美,這是一種壯美或陽剛美,也就是一種雄壯、奔放、厚朴的美,它體現了張文浩先生精神上的剛健和豪邁的氣概。金石氣,是一個具有豐富美學內涵的範疇。它既是一種壯美,也是陽剛之美。它是被一種具有倫理價值的內涵所充滿,是一種明朗而又高貴的人格精神。張文浩先生的藝術作品中的金石氣實在煥發出的一種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他的魏碑作品以及繪畫中的蘭草、樹幹等用筆給人以凌厲駿爽的震撼力。其書法的點畫,如險峻的山峰、突兀的山石,顯得犀利而有骨力,果斷而不矯揉造作。正合乎六朝造像碑誌之態,其工匠刊鑿,刀鋒乾脆利落,多形成奇異之態,這樣的作品總能振奮觀者的精神,配合飛白的靈活運用,則更顯神韻,意態盎然。
張文浩先生在精通曆朝帖學之精妙用筆的同時,更放膽深掘北碑的枯澀、古拙之神。這裡的枯澀不是指“乾枯”的“枯”,乃是有褪盡榮華點綴,不肥不濃的錚錚鐵骨之意,看到他那生澀沉著的用筆分明令人想到張公爽朗清俊又不失和藹的面龐,只有歷盡歲月艱辛,經過長久的醞釀沉澱才能悟出藝術中此份真諦吧!而古拙更在其澀筆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書法到此種境界,已不再是技巧問題,更是完完全全在寫自己。看似“孩兒體”背後乃是以常人難以企及的學養支撐著,時而東倒西歪然而整體重心平穩,看似過分誇張確有合乎整篇需求,並非俗書,乃是其精神使然爾!
2. 葉鵬飛(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劉海粟美術館館長)
從張文浩先生的行草書作品中看到,他對線條的把握能力是得心應手的:書法線條的流動具有奔駟走壙的縱橫氣勢,繚繞牽絲、隨筆變化,他似乎將傳統的意識變成了自己的意識,找到了符合自己審美的、符合自己所追求的線條。
他的行草書,更顯示出了作為一個美術家的創造意識,即強化了造型功能,讓字勢隨心中氣而盡情奔放,產生出意象效果。他最成功處是不像許多美術家參與書法後,故意割裂字形,扭曲線條,做出搔首弄姿的俗態,而他多的是自然的發揮,強化了抒情功能。
清初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筆意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張文浩先生的書法即體現了這一點。他利用墨色的輕重調和,追求“淡”、“暢”,用墨如果濃重,要達到這一點並非易事,而他卻能以濃墨寫出了“淡”、“暢”的效果,顯得更有難度,這正是其幾十年的耕耘的結晶。
因而,他的行草書作品給人以整篇布白的通暢、一瀉千里的氣勢。不論是長條大軸,還是扇面小幀,在視覺上總是體現了通暢、體現出氣勢來。
3. 劉秋農(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常州書法家協會主席)
張文浩的書法是有精神的。王增虔提到“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神采高於形質,追求神采,始終是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而張文浩的書法理念和精神正與此相合,其書給人以旺盛茂密濃重的感覺,富有神采的藝術表現,體現了張文浩豐富的藝術素養,使其能自如控制筆意,整張紙如其每日練功場,氣隨筆來,韻從意來,加之濃淡乾濕的發揮、輕重緩急的節奏、高低起伏的韻律美而盡展筆端,最終展現作品的格調和意趣。
張文浩的楷書“似乎”是平正規矩的。張公精於魏碑體的粗細、收放、欹正之變,特別對於張猛龍、二爨、龍門二十品等碑用工最深,但觀其作品,會發現整體以平整,穩重為主,觀者或許不解其趣,然而這正體現了張文浩對於楷書回歸平淡自然的創作理念,不以奇技勝。正如當古人認為智永千字文過於平整毫無變化生動之美時,蘇軾反倒認為功力高乎智永者,乃以崎嶇奔放之情復歸於自然天真之意,時人未知之也。
4. 陸路晴(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敦煌創作中心委員、 劉海粟美術館特聘研究員 )
觀文浩先生之墨竹,未有一支直且正也,然則果然有東倒西歪、扭曲造作之態以奉迎取悅與觀者也?非也!先生之竹正在於得“挺”之質以表竹之曲中求正,用清澀淡雅之筆墨表畫面之“潤”,陪配之以濃墨細桿,滿紙氤氳之意乃生焉,修竹之雅得矣。
情感之筆觸乃文浩先生的藝術墨質,其濃墨竹葉從枝上果斷迅捷的掃出,乾處有毛厚之意,雄而不野,巧而不滑,拙而不刻,作葉之時須以堅定成熟之情在筆剛剛入紙的剎那間果斷乾脆的接二連三的生髮出來,遲一分則滯弱,快一分則燥枯,文浩先生與此是熟諳的,然而難於熟中避俗,筆墨過熟也會產生油滑鄙陋之感,通觀其墨竹,文氣充溢,筆墨高華,如其題畫詩:“兩枝 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此乃畫中之眼,其竹出於文,高哉!妙哉!
5. 李昱春(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訪問學者、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
張文浩先生所畫之竹,多取一、二形象,少有千竿、萬竿之繁。藝之“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之理,先生定深明之。試以先生所作《鄭板橋詩意》圖觀之。此圖畫修竹兩竿,枝葉少許,可謂形象極簡。然細觀之,內容頗足。就形象而言,兩乾粗、細有異,枝葉多、少有別。就用筆而言,竹乾存篆法,枝、葉具隸意。就用墨而言,墨色濃、淡分明,黑、白對比強烈;前濃後淡,近實遠虛。總而觀之,竹之物理、畫理,文浩先生皆得之矣。圖畫之外,更題板橋“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詩句。以此觀之,文浩先生頗具文人正直、孤傲之品性。
6. 王淵(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王志安刻字工作室訪問學者)
張文浩行草用筆方圓並用,沉著、厚實,對二王乃至宋四家中的黃山谷、米芾致力尤深,擅長米南宮“刷”字之法,豪邁之中更見沉著蒼勁。他在行筆過程中澀勢極強如“錐畫沙”且有蒼茫古拙之妙,有“屋漏痕”的遒勁之感。他的字中宮時緊時松,以顧全大局為要,往往主筆奔放迅捷,又不失蕩漾、柔美之姿,頗具王獻之與黃庭堅書法的天趣。這實際又是吸取了帖的優勢,使他的碑體書法不至於死板呆滯。胡小石曾說:“凡線條,必須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須有豐富之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他把這種線條用於篆、隸、楷、草、行各書體中,尤其行草書,多以方澀筆意行之。在立足碑學的基礎上,兼顧行草精妙的筆法,粗中見細。特別是在他的題畫詩、落款等小行草書中,厚重且飄逸,瀟灑而非輕浮。這都得益於他數十年來臨摹碑版的紮實功底,同時融合米南宮“刷”字法,沉著痛快,筆勢振迅如驚蛇走道。
7. 諸明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劉海粟美術館專職書法研究員、 南京藝術學院書法系碩士畢業)
唐韓偓的《題懷素草書屏風》詩云: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不禁內心震動,揚雄雲書為心畫,懷素草書狀如怪石寒藤,氣象萬千。近觀張文浩先生書作,有字字如龍之感,張先生為常州書法界的前輩,在文革時其書寫的榜書大字報及其後來任職廣告公司書寫榜書招牌,享譽龍城。隨著時間之推移,張先生的那些榜書牌匾已不復可見,遙想當時他在高空書寫數米之巨的榜書,其難度可想而知,韓偓此句來形容張先生的大字榜書,我想也許較是貼切的。
8. 孟宇(南京師範大學書法理論系碩士)
先生隸書從漢碑入手,深得漢碑之精髓,入古出新,深刻地領會了漢碑隸書的精神風貌,同時吸收簡牘的寫法,施之以行意,故能在古樸中,凸顯靈動,成為他的另一大特點。在當代多元化的現象中,表現自己的風格。
先生楷書取法北碑,兼采唐法,大氣磅礴中又不失安靜肅穆。以我拙見,先生楷書應該從北碑造像中吸收了很多營養,用筆乾淨利落,蒼茫老辣,溶古為新,自成一格。
先生行草書奔放豪情,對線條的把握得心應手,章法隨意之中又不失規矩,自然天成,體現出作為一個美術家的創造意識,既強化了造型功能,又讓字勢隨心中氣而盡情奔放,產生出意象效果,強化了抒情功能。
總之,先生的書法蘊含著他對藝術的執著,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先生立志用毛筆蘸著汗水登上自己理想的書法藝術巔峰。
書畫展
採菊東籬且閒坐
——張文浩從藝五十年專題展序言
張公是愉快灑脫的,甚至是不拘成法的,他正是將這種氣息灌注於他的作品中,這使我們想起蘇東坡語:“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的藝術生命正在於此,“藝術”以“術”為開始,而達到“藝”時往往可以放棄“術”,觀賞他的作品大可以找尋第一眼的感覺,感覺對了,什麼都對了。
張公作品上有一方文為“文浩歸隱後作”印,傳統文人多有歸隱之願,莊子曰:“嗜欲淺者天
機深。”正因如此,疏淡閒雅之氣源源不斷的張公作品中流露出來。其筆下的寫意花卉多有枯瘦清雅之意,意態盎然又天真隨意,更加詩詞占一邊,顧盼有情自成調。
此次作品展是他對自己藝術追求的匯報,也是對他從藝五十年的初步總結,也是隱者人格魅力的展示,既是初步之總結亦會有更深層次的蛻變,觀者且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