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真

張懷真,男,1907 年在汕頭與葉楚傖等人創辦《中華新報》,任總主筆,葉楚傖主任總編輯,後葉離任,由張懷真兼任總編輯。

張懷真(1871——1941年),名於生,廣東梅江場林坪村人,清秀才,廩生。1906年加入同盟會,任梅州同盟會秘書。後轉入教育界,僑三角地蒙養學校校長,並與鄉中父老協力創辦益民學校。
張懷真為人忠厚、和善,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正義感。所辦之報能為民從說話,敢於評擊社會政治的種種弊端,遭府當局一再將其報社封閉。但他屢以更換報名,由《中華新報》而《大風報》、《新嶺東報》、《平報》、乃至《汕報》繼續出版,他先後被捕 3 次,均因激起民眾的憤慨而獲釋。時人稱其為“報界之宗”。
1915 年袁世凱與日本景簽訂“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 1928 年濟南慘案發生,張懷真連續在報紙上發表社論,遣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喚起民眾,同仇敵愾,團結禦侮。日本帝國主義老羞成怒,暗遭浪人,潛入報社行兇,國汕頭市警察局便衣當場擒獲。 1933 年,朝鮮義士尹奉吉行刺日本天皇未遂,以身殉國,張懷真在《汕報》發表題為《惜乎不中》社論,指出事件足以證明朝鮮國魂未死。朝鮮人民能復國;號召我國民眾效法尹義士為國捨身精神,共御外侮,義正詞嚴,因而引起“汕頭事件”,日本派出 20 艘軍艦駐汕,向汕頭市府提出 48 小時內封閉《汕報》社,將張懷真拘捕送日艦懲處等 5 項無理要求。汕頭市市長懼日,準備接受日方要求。張懷真再次發表社認於《汕報》,申明《汕報》立場正確,決不接受拘捕,寧願自殺,以保全氣節,時國民黨駐軍張瑞貴師長堅決支持《汕報》。派軍警包圍在汕的日本僑民,對日提出嚴重警告,迫使日本放棄無理要求。
張懷真一生克已奉公,不血辭勞苦,平素除工次外,不占非份財物。 1934 年,汕報社經劉處於極端困難,報紙難以出版,他率行以 5 折支薪介導,全體職工紛紛回響,以七八折支薪共同維持報社。他熱愛本職,並鼓勵兒子繼承父志。 5 個兒子中便有 4 人進入新聞界。還常告誡兒子要“安貧知恥”。張懷真在報社工作 30 多載,常夜以繼日由檢閱稿件到撰社論、短評、數十年如一日,從不懈怠。 50 歲起雖患神經疼痛證,但仍抱病堅持工作。 65 歲後,因體力不支,社論則由其口述,兒子代寫。 67 歲辭職,返家休養,仍致力鄉中教育,任水白中學校董,其關心教育之舉,國鄉人所稱道。
張懷真生平著作甚豐,散見國內各大報,詩、詞、聯、賦亦皆擅長。 1941 年 10 月 1 日病逝於家,終年 71 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