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張慧英,女,雲南省宜良縣段官村人,1927年6月出生。17歲起給地主和有錢人家當幫工。解放後歷任村土改委員會委員,鄉婦女主任,互助組組長,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人民公社大隊黨支部書記,省、地區婦聯委員、宜良縣婦聯主任、宜良縣委常委,1980年起任宜良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宜良縣政協常委。1987年退休。當選過第一至三屆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故事
張惠英1927年6月出生於雲南省宜良縣段官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7歲起給地主和有錢人家當幫工,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性格。家鄉解放後,苦大仇深的她盼來了出頭之日,她立場堅定,工作積極,鬥地主,分田地,樣樣走在前頭,不久當選為村土改委員會委員。1952年,她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舊社會飽受苦難的她,對新中國無比熱愛,對共產黨無比敬仰,對社會主義無比信賴。她不僅在生產勞動中處處領先,事事帶頭,而且在民眾工作中也積極回響黨的號召,認真貫徹黨的政策。她看到左鄰右舍的鄉親們發展生產還有許多困難:土地分散,不便管理;各家各戶的勞力、牲畜、農具不平衡;有些農戶勞力、農具過剩,利用率低;有些農戶缺勞力、農具;更多的農戶缺牲畜,耕種不及時。面對這些情況,她想到:有黨的好政策,自己致富不成問題,但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各家各戶把分散的勞動力組織到一塊,發展生產,共同致富。
正當她憂心如焚,尋找解決辦法時,毛主席發出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號召,給翻身農民指明了前進方向:“在農業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使農民家庭陷於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惟一辦法就是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毛主席的話給她開了竅。於是她克服各種困難,走家串戶,動員了18戶農民,於1952年秋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業勞動互助組。組內堅持勞動自願結合、分配平等互利的原則。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乾不好的困難。為了戰勝當時經濟上的困難,她自己帶頭與7戶農民共借出1300斤糧食作為互助金,幫助組內困難戶解決了吃飯問題,使互助組更加團結,努力生產。秋後,互助組產糧比單幹高出22%,初步顯示了互助合作的優越性。組員嘗到了甜頭,村裡的其他農戶也要求參加了。
1953年,毛主席說: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即可帶動互助組大發展。張惠英最聽毛主席的話,她又帶頭辦起了一個130多戶人家的初級合作社,並被大家選為社長。她帶頭積極投股金支持辦好農村信用社,抵制長短工和高利貸的剝削,領導大夥努力生產,使糧食畝產從互助組的500斤增加到700斤,初步改變了農村一窮二白的貧困面貌。她不僅帶領著社員們積極生產還及時揭穿了壞人煽動社員大量囤積糧食不賣給國家的陰謀,在全社範圍內掀起一個多賣愛國糧的高潮。1955年,她把自己領導的初級社發展成為全縣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這期間,她曾先後14次榮獲中央、省、地區和縣頒發的農業勞動模範和農業先進生產者等稱號和各種獎勵,成為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家喻戶曉的農村傑出婦女代表、著名農業勞動模範。對於一個基層的農民代表,她曾三次被毛主席接見,並與她親切地握過手,這是很大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