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鳴

  張悅鳴, 1957年2月出生,浙江寧波藉人氏。1975年10月參加工作,1976年12月參軍入伍,大學文化程度,高級政工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寧波市攝影家協會顧問。2005年起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題材的圖文書創作,先後主編出版了寧波地方題材的《滄桑天一閣》、《前童》、《天童禪寺》三部大型主題性攝影畫冊。

人物簡介:

張悅鳴, 1957年2月出生,浙江寧波藉人氏。1970年代初在寧波市第五中學求學,1975年10月參加工作,1976年12月參軍入伍,1983年1月起供職於寧波電力部門,期間,在職參加國.家自學考.試和中央黨校學歷教育,先後取得專科本科學歷,獲得高級政工師專業職稱,曾任寧波電業局黨委副書記。工作之餘喜好攝影,作品偶有不俗表現,曾任寧波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2005年起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題材的圖文書創作,先後主編出版了寧波地方歷史文化 題材的《滄桑天一閣》、《前童》、《天童禪寺》三部大型主題性攝影畫冊。該圖書系列2012年5月被浙江日報、寧波晚報評為“寧波市最佳城市禮品”,並被譽為寧波的城市文化名片。
2012年5月成功推出荷塘系列作品,於寧波美術館舉辦大型藝術攝影個展,獲得近似於轟動的社會反響,並被業界權威專家和媒體稱為:具有獨創性的震撼眼球的藝術作品,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普遍的啟迪意義。

人物背景:

上世紀70年代初,在寧波效實中學讀國中的張悅鳴就常常在周末和同學一道,到位於公園路的綠寶照相館,花上幾元錢租借120型可摺疊的相機,去中山公園,花個大半天時間,對著假山、小亭拍照,大家也互拍留念。
1976年底,張悅鳴當兵來到江蘇鎮江,自己買了一台相機,閒暇時間他拉上戰友,在鎮江附近的風景名勝處遊玩拍照。然後,在部隊衛生隊從事醫療放射工作的他近水樓台先得月,在暗房裡自己學著沖印、放大照片。“那時候純粹是喜歡拍,還沒有創作的概念。”張悅鳴說。
1983年初,張悅鳴回到寧波後,成了電力部門的一位管理幹部。當時單位工會有攝影興趣小組,看到他出差拍攝的作品後便動員他加入,為此,他買了自己的第一套攝影器材,那是尼康F100相機和一組鏡頭。
有了準專業相機,攝影的興趣便被勾引出來。張悅鳴說,這激發了他創作意識的萌芽,那時攝影的熱情空前高漲,只要出差、外出考察、年休假,有機會就狂拍,成為了一名攝影“發燒友”。
起初,張悅鳴常常跟隨沈一鳴、葉煒等市攝影家協會的專家高手採風,“有五六年時間,一直是模仿、跟拍、求教。”他回憶說。同時,自己也開始大量理論學習,從《中國攝影》、《大眾攝影》雜誌,到成套的攝影教材;從寧波新華書店、上海福州路的書店,到北京王府井、西單書店;從攝影名詞、基本概念等最基本的知識,到攝影理論、歷史以及攝影的發展趨勢等,張悅鳴如饑似渴地汲取著養分。
入門了,拍得多了,卻不見有什麼成績,難道就這樣拍下去,只是為了偶爾參加一下攝影比賽,或者自娛自樂?張悅鳴開始思索“攝影家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一問題,他問自己:攝影到底該記錄什麼?攝影的精髓在哪裡?他發現,許多世界攝影大師均在搞專題攝影,其作品有深度、有內涵。受此啟發,他的兩個目標也清晰起來:出自己的攝影畫冊,辦自己的攝影展。
有了目標,張悅鳴把目光投向了與自己家僅隔著一條“三米見寬石板路”的天一閣。憶起伴隨他成長的天一閣,張悅鳴臉上舒展出會心的笑容:“那時候裡面沒什麼遊客,我常常在天一閣的院子裡玩耍,對那裡的大樹、假山、庭院等非常熟悉。‘文革’中期,那裡曾堆放過大量從各處掃來的‘四舊’,最多的當然是書,我和小夥伴們經常去那裡淘.寶,其中的文學名著讀起來津津有味。那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帶給我創作的激情和靈感。”
從2001年開始的幾年間,張悅鳴成為了天一閣的常客。他辦了年卡,一有空就背著相機流連在天一閣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致各不相同。越是刮颱風下大雨,他越往天一閣跑。冬天遇上下雪天更是機會難得,他一大早就匆匆前往。結果,不僅門衛熟悉了這個背著大包、架著三腳架的攝影師,連工作人員也被他的執著打動,為他打開了通向“書庫”等處的方便之門。
在拍出來的五六千張圖片中,除了春之百花、夏之驕陽、秋之落葉、冬之瑞雪等庭院的美麗風景,碑石、藏書、名畫等也占了大量的篇幅,可謂包羅萬象。但是如何很好地以圖片的形式詮釋天一閣這一與寧波文化緊密相連的名字?這又是一道新的難題。張悅鳴說:“有好幾個月時間,心裡一片茫然,面對書房裡攤開的密密麻麻的照片和照片上落下的灰塵,寢食難安。”
於是,從最淺顯的介紹性書籍入手,他開始研讀起天一閣來了。漸漸地,這座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的歷史、人物、故事在他心裡豐滿起來,他決定用編年體的形式,理出一條天一閣發展的歷史脈絡。2005年,一本故事化的攝影畫冊《滄桑天一閣》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從范欽始建寶書樓開始,黃宗羲首叩天一閣大門、乾隆御賜寶書畫、天一閣護書寶典、錢小姐遺憾終身化巧石、天一閣遭遇大劫難、救古閣於危難之中、包玉剛閣中尋根傳佳話、余秋雨與天一閣……一張張精心挑選的照片串起了在天一閣中發生的15個歷史故事。
歷史塵封的面紗被撩起,寧波文化的名片首次以爽心悅目的圖片的形式被詮釋,畫冊的出版在圈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作家李建樹認為:“其運用的每一個鏡頭語言中,以滲透文學思辯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獲得了單獨的一張照片所不可能有的思想底蘊。他通過嫁接傳統的文學藝術與攝影藝術而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藝術類型,以文學語言與攝影語言兩種藝術的結合而共同孕育出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余秋雨看了他的攝影畫冊後,題詞“天一斯文路,同作登樓人。”
如今,《滄桑天一閣》已成為寧波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個人饋贈國內外友人、嘉賓的珍貴禮物。
《滄桑天一閣》的成功,給了張悅鳴很大的信心。寧波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張悅鳴創作的源泉,他便想著一鼓作氣,完成一個挖掘寧波文化的系列叢書。“當時想著寧波歷史文化至少可以出10本書。”
2005年年底,張悅鳴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雖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對,雖然面對“在周末和閒暇時間拍拍就行了,何必整日沉溺於此”的不理解,他義無反顧,成為了一名專業的攝影師。至今他仍然不後悔:“這是我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出版攝影畫冊需要付出極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是對一個人知識結構、人脈、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驗,否則出版的書就難以被讀者和市場認可。”
有了第一本攝影畫冊的經驗,2006年,張悅鳴對寧海前童古村歷史、民俗、風情歷時5年的拍攝記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前童》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一個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古村的文化積澱通過古樸典雅的古井古橋、錯落有致的古亭古廟、精緻唯美的民居和獨具特色的元宵行會等得以一一展現。畫冊引起了全國許多專家的關注,2007年6月,前童古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張悅鳴主編的《天童禪寺》由寧波出版社出版,千年古剎的人文故事、宗教建築、高僧大德以及宗風遠播濃縮在一張張精美的圖片中,此書的影響力還遠播日本。寧波深厚的文化積澱被一次次用這種攝影畫冊的全新模式闡釋出來。
談到為什麼會聚焦歷史文化並致力於攝影集創作這一領域時,張悅鳴認為:“我力求用自己擅長的攝影來講述歷史故事,用一目了然的圖片凸顯文化的力量,這樣雅俗共賞,也符合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閱讀習慣。”
他的“野心”越來越大,他開始思索著如何走出寧波,把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近年來,他的攝影足跡不僅遍布紹興、蘇州等江浙地區,還遠涉山東、海南、黔東南等地的山山水水。
目前,張悅鳴主編的攝影畫冊除《輝煌中國》系列叢書之《海南》分冊外,《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孔子》、《黔東南》的小樣已經出爐。他特別提到了目前最期待出版的《黔東南》一書,“常人可能更關注黔東南的貧瘠,而在我眼中,那是一片文化多姿多彩的土地。”在這本畫冊中,黔東南的純樸習俗、浪漫風情、古道驛站、服飾村寨、歷史遺蹟等都將集中體現,他還透露:“此書的小樣出來後幾經修改,但我對其中的文字仍不滿意,希望找到熟悉黔東南文化、有文字功底的人進行合作。同時也希望尋求出品單位或個人,給予資金上的幫助。”他認為,這將是一本從普通讀者到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都喜愛的畫冊,而且此書的出版很有意義,“多年來寧波在經濟上對口幫扶黔東南取得了豐碩成果,而此書的出版將開拓文化扶貧的新形式,它也是兩地之間文化交流的見證。”
攝影畫冊接二連三地出版及其不俗的反響,使張悅鳴從攝影家演變成一位專事攝影出版的“自由文化人”。從單槍匹馬,到有了攝影團隊;從完全由自己一個人拍攝,到圖片、文字、翻譯、出版等的分工合作,張悅鳴的發展思路日益明晰起來:“尋求多方合作,挖掘歷史文化。檢驗一本書的出版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有兩個元素:社會效應和市場前景。我相信,這些真實記錄著一座城市、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底蘊的畫冊一定會成為歷史檔案被流傳和珍藏。”

代表作品:

《滄桑天一閣》 中國攝影出版社
《前童》中國攝影出版社
《天童禪寺》寧波出版社
近期籌備中的有《輝煌中國》系列叢書之《海南》分冊外,《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孔子》《黔東南》已經出小樣,另外由其主編的、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雷鋒孫茂芳》即將發行。

主要歷程:

1957年2月 出生
1975年10月 參加工作
1976年12月 參軍入伍
1983年1月 供職於寧波電力部門
1995年11月 擔任寧波市電業局黨委副書記
2005年年底 申請辭職
2005年起 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題材的圖文書創作,先後主編出版了寧波地方題材的《滄桑天一閣》、《前童》、《天童禪寺》三部大型主題性攝影畫冊。
2012年5月 寧波美術館舉辦藝術攝影展《墨荷》
2012年6月 寧波和豐創意廣場舉辦藝術攝影展《禪荷》
2012年7月 寧波老外灘私人會所善水閣舉辦藝術攝影展《墨荷》
2012年7月 寧波月湖大方岳第群星展廳舉辦藝術攝影展《荷風清韻》
2012年8月 寧波高新區梅墟文化中心舉辦藝術攝影展《墨荷》
2012年9月 寧波江東白鶴圖書館舉辦藝術攝影展《墨荷》
2012年10月 寧波效實中學百年校慶舉辦藝術攝影展《墨荷》
2012年11月 寧波江東區濱江國際廣場舉辦藝術攝影展《墨荷》
2012年至今 寧波江東區聚卿舫常年展出《墨荷》系列作品
藝術攝影展《墨荷》:
“鳳.凰涅�”:破譯荷塘“密碼”
不久前,在寧波美術館的一場《墨荷》藝術攝影作品展,讓張悅鳴再一次成為關注的熱點。
不同於大家看到的荷塘的花紅葉綠、荷花的妍麗多姿,展出的60多幅作品聚焦殘荷、枯荷的美,線上條與陰影的虛實結合中,把殘荷的衰敗與頑強、水面的寧靜與波動,刻畫得惟妙惟肖。
專家也被這構思獨特的畫面深深吸引,紛紛驚嘆於張悅鳴的“跨界”和“創新”。《中國攝影》雜誌主編陳仲元認為這“凸.顯了個性的力量”。《大.眾攝影》雜誌常務副社長徐艷娟則表示其作品“在眾多的荷花攝影中有突破,蘊含著書法的氣韻,大氣有意境,讓人有足夠的想像空間。”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於賢.德教授稱:“作品帶給我們妙悟自然的禪.意,包含著對於大千世界的深刻感悟,對於宇宙本真的深動體驗。禪.意在空靈中得到深化,美感就在禪.意的照射下得到升華,而這就是張悅鳴荷花攝影的藝術精神所在。”
而張悅鳴自己卻用“鳳.凰涅�”來形容作品的誕生。像所有的攝影愛好者一樣,荷花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此前,張悅鳴所拍的荷花作品不計其數,但是他總覺得“拿不出手”。2010年的一場大病讓他“浴.火重生”。
“起先全身無力,以為是頸.椎的問題,在治療了一年後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連喝水、說話、走路都困難,後來竟失去平衡在家門口狠狠地摔了一跤。”張悅鳴平靜地回憶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最後查出所有的症.狀均是胸.腺.瘤引起的重.症肌.無力。”他被轉到了上海華.山醫.院,切開氣管躺在重症監護室70多天,幾次出現病危。“雖然不能說話,但是意識非常清醒,心想自己可能長期臥床,萬一成為一個植物人,那么自己最初拍攝荷花系列作品的專題計畫就將成為一個永遠的遺憾。”
6個月後,張悅鳴竟神奇地痊癒了,這連他自己也完全沒有想到。出院回到寧波後的康復訓練中,醫生建議他每天散步兩小時。心中惦記著荷花拍攝的他“跌跌撞撞、步履不穩地”背著相機又來到了湖邊。眼前的荷花正是凋謝之時,“或許是在家養病的半年多時間裡,看了很多拍.賣圖錄,其中張大千、齊白石、潘天壽等名家的畫在腦海中烙下的印記深,眼前岸邊花影在風的吹動下搖曳生姿的畫面儼然畫家筆下的濃墨淡彩。”張悅鳴非常驚訝於自己的發現。
心裡沒底的他把初拍的一些照片讓女兒欣賞,對攝影不感興趣的女兒居然覺得“有點意思”,給畫家朋友看,對方一開始竟錯認為“這哪是攝影作品,這分明是一幅幅畫”。於是,受到鼓舞的張悅鳴連續6個月,每天一大早天蒙蒙亮,不管颳風下雨,就往月湖、日湖、走馬塘、東錢湖跑,甚至在海南大學的荷塘邊,也留下了他的足跡。最後,他從上萬張圖片中精選出準備辦展的200張。
5月,張悅鳴的荷塘系列藝術攝影作品展在寧波美.術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地展約不斷。6月,作品在寧波和.豐創意廣場風.庭樓展出;7月7日至30日,又移師寧波老外灘善水閣和月湖大方岳第群星展廳。此外,還將赴麗水、杭州、上海等地展出。
說起攝影的酸甜苦辣,張悅鳴不假思索地說“甜多”。他說自己是那種一旦定下了目標就要一氣呵成的人。處於創作的“亢奮”階段時,聽到相機發出的“咔嚓”聲音就覺得很興奮。當記者問他“拍攝過程中你心中有無禪意”時,他很肯定地回答:“有!”他說他把自己對禪.定、禪.意的理解全部體現在作品中了。
現在,出攝影集、辦攝影展的目標已經實現,接下來有什麼新打算?張悅鳴表示,他非常開心於自己荷花題材作品拓展了中國攝影人對哲學、禪學、美學的理解,他將朝著創新的道路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有可能的話組成“荷塘四季”系列。“攝影是一項快樂的活動,在讓人愉悅的同時忘卻其他一切煩惱;如果把攝影打造成一項事業,那么它可以承載很多……”
近日,在和豐創意廣場風.庭樓展出的《禪.荷》藝術攝影,讓觀者驚嘆不已。
大家印象中的荷花,是蔥蔥鬱郁荷塘中的那一片繁茂,是擠擠挨挨荷葉上的那一抹粉紅,而眼前濃淡有致、疏密相宜、粗細錯落的畫面中,黑白灰的色彩、點線面的結構,分明看到了繪畫、書法的元素,感受到了清雅的禪.意。
《禪荷》影展的作者是張悅鳴,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一位多年致力於主題攝影創作的寧波攝影家。
初識張悅鳴,是在市文聯主辦的《禪荷》系列作品研討會上,面對來自《中國攝影》、《大眾攝影》雜誌的專家以及我市攝影家、書法家、美術家等組成的“跨界”陣容對他作品的肯定和褒揚,他平靜不張揚,很難把他和肩挎相機、時常在各種景致中穿梭奔忙的攝影家聯繫在一起。
再見張悅鳴,是在奉化江畔的一間咖啡廳。一進門他發現屋內分坐桌旁的兩個人有一位是背對視窗臉部背光,便立刻對桌子重新擺放,讓自然光線均勻地落在兩人臉上。此刻,在這位沉靜內斂的攝影家的外表下,一位攝影家對光影的內心敏.感顯.露無遺。
《禪荷》之前,張悅鳴主編的攝影集《滄桑天一閣》、《前童》、《天童禪寺》已相繼出版,其中《滄桑天一閣》今年5月被浙江日報、寧波晚報評為首屆“寧波市最佳城市禮品”。
毫無疑問,張悅鳴是一位資深的攝影家,然而,他卻用“自由文化人”來定義自己。他說:“攝影圖片可以不美,但必須有力量,一種來自歷史深處的文化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