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恆喜

張恆喜

張恆喜,江蘇姜堰人,1937年2月生。軍用飛機型號發展工程的奠基者和開拓者。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現為空軍工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裝備維修保障工程研究所所長系統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攻關計畫“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總體組組長。

1956年1月入伍。

197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他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設計專業,分配至空軍工程學院任教,後任該院訓練部參謀、一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為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軍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是首批空軍級專家,空軍軍標委委員;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主要貢獻

張恆喜著《軍用飛機型號發展工程導論》 張恆喜著《軍用飛機型號發展工程導論》

從事教學與科研40年,張恆喜長期致力於“軍用飛機型號發展工程”的創立與建設。圍繞該領域開展了“飛機全壽命費用分析”、“飛機可靠性維修性費用預測模型及飛機效費分析”、“軍用飛機效費綜合特性全壽命管理與控制工程”等16項課題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並在12個型號工程中套用,為推動我國軍用飛機跨越式、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該領域以軍方全程參與軍用飛機型號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形成持續戰鬥力為目標,軍方發揮主導作用為特徵,具有複合型性質。同行專家認為,“軍用飛機型號發展工程”的創立拓展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中一個具有我國特色和我軍特有的新的研究領域,具有重大創新。該領域已成為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及“飛行器設計”二級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張恆喜在國內首次提出了“飛行小時費用法”,建立了國產飛機壽命周期費用分配模式,提出了“翻修期效應”函式、當量工程法等國情化的建模技術;得出了反映國產軍用飛機可靠性、維修性與費用相關關係的“勺形曲線”規律,提出了可靠性維修性組合最佳化設計方法和以LCC為約束的可靠性指標分配方法;提出了小樣本多元數據分析理論和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困擾國產飛機壽命周期費用建模的一大難題,開闢了數量經濟學的新方向;提出了可視化、智慧型化的參數評估和綜合論證方法;提出了我軍第三代戰機的維修策略、利用外場信息評估飛機可靠性和壽命的方法、質量主動控制方法;發現了“軍用飛機在整個壽命周期內有效利用國防資源形成持續戰鬥力的能力”這一頂層特性,稱之為“效費綜合特性”,提出用“效費指數”即“國防資源相對利用率”作為表征參數,並建立了國內唯一的包括全軍所有飛機在內的效費綜合特性分析資料庫,全面構建了效費綜合特性分析的理論框架與模型體系、以效費綜合特性為核心的科學發展模式和以全壽命管理與控制工程為平台的科學管理模式,反映了軍用飛機發展的本質規律和方向,具有原創性。獲國科二等獎1項,軍科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

個人其他信息

張恆喜著《現代飛機效費分析》 張恆喜著《現代飛機效費分析》

張恆喜教授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在國際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6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了15篇。2001年—2004年出版《現代飛機效費分析》、《小樣本多元數據分析方法及套用》、《軍用飛機型號發展工程導論》專著三部,為該領域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專著已成為空軍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院校的研究生教材。

張恆喜教授多年來為我軍培養高層次人才61名,其中博士後2名,博士22名,碩士37名;建立了“效費綜合特性實驗室”、“數位化維修實驗室”,為該領域的發展培養了骨幹力量,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環境。

張恆喜孜孜不倦,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年輕的科研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