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6年,回到浙江工業幹部學校,開始著手籌建了化工機械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前身)。 從此,張康達的命運與這個學科緊緊相連。在他的帶領下,化工機械專業逐步從中專發展成為大專、本科,化機學科也成為學校首批省重點學科之一。1979年,張康達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被評為教授的張康達赴英國布列斯托爾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高溫斷裂力學合作研究。回國後,他一直在機電學院化工機械設計研究所從事著化工過程機械的研究與開發、壓力容器的疲勞與斷裂、機械的可靠性與安全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幾十年來,他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國家機械行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張康達一直參與我國“八五”、“九五”、“十五”計畫中的壓力容器設計分析、在用含缺陷壓力容器安全評定和鋁鈦制焊接容器等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由於他對高應變區的應力分析、應力強度因子的分析計算、疲勞裂紋擴展的形貌和計算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個人成就
2006年,他參與的《GB/T19624-2004在用含缺陷壓力容器安全評定》項目獲首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雖然這之前他已榮獲過國家機械電子部、國家勞動人事部、國家教委等各類科技進步獎10餘項;他獨著、編寫的《化工容器及設備》、《全國制壓力容器設計規定》、《鍋爐壓力容器的疲勞失效》、《可靠性工程》等10餘冊書籍中,有3冊也是在退休後完成。2007年3月,張康達又被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聘為“第一屆設計計算方法專業委員會顧問”。
退休後的張康達雖然不再負責科研項目,但因他聲名在外,慕名找上門來要求合作的單位不在少數。新加坡石化公司、秦山核電站、鎮海石化、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等單位遇到諸如大型設備結構安全性和可靠性評定、核反應堆壓力殼內部構件和不鏽鋼、高強度鋼管道焊接接頭出現裂縫後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判定等問題,都會找到張康達尋求合作。8年來,他先後為研究所的教師爭取到各類科研和技術合作項目10餘項,契約經費達600萬元之多。
為了加速國家核電事業的發展,最近我國不僅引進了國外的AP1000等技術,而且還決定自主開發出新一代具有智慧財產權的AP1400大型核電站。為此,國家提出許多重大課題。這其中,冷卻系統的主循環管道是關鍵的製造難點。1米多的直徑、超過100mm的壁厚,主循環管道作為核電站的主動脈,需要長期承受高溫和高壓,其焊接部製造技術要求極高,焊接部製造質量將直接影響整個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問題。如何在焊接製造和使用過程中控制微裂縫和缺陷的產生和擴展,併合理地確定它們的容限和缺陷評定方法,是工程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而此前,儘管國內多家單位甚至法方研究人員曾受委託試圖攻關,但都未能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由於張康達等人曾為秦山核電站做過大量類似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2007年7月,國家核電總公司派人找到張康達,希望能儘快幫助解決此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