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張巨齡歷任大學教師、記者、編輯,從事現代漢語、語言學和語文教育研究與實踐數十年。1972年之後,他擔任北京市中學教師進修教育工作,並應邀參加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和自學參考資料的編寫工作。1977年至--,除繼續進行語言學和語文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及回族史學的研究外,並多次參與國家有關方面組織的關於漢語套用和語文教育的社會調研,堅持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先後應邀在首都教師進修部門,以及國際關係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河南省教育學院、新疆大學、培黎大學、東方大學和河南、河北、遼寧,以及南陽、張家界等地講學和做關於語言學、語文教育,以及其規範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的專題學術報告。
主講課程
講授《漢語語言學》、《現代文學》、《寫作》等專業課。
主要貢獻
數年來,他多次應邀出席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有關方面 組織的專家座談,具有廣泛的社會接觸和影響。1983年他參與創辦,並主持《光明日報·語言文字》專刊。1991年,他與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陳原、張志公,以及柴澤民、張壽康、呂必松、奚伯先等先生聯名致函中央有關方面,就語言文字套用和規範化、標準化,以及加強國家語言文字的管理等提出建議,對促進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的健康發展,做了有益的工作。彼時,《新聞出版報》,以及國家語委主辦的《語言文字報》、《語文建設》雜誌等均以《呂叔湘等八位專家呼籲加強國家對語言文字的管理》為題做了頭條新聞,香港《文匯報》、《大公報》等也在顯著位置予以轉載。為此,《人民日報·海外版》於次年7月1日改用規範簡體排印。
幾十年來,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語言文字報》、《中國教育報》、《語文建設》等報刊上就語言套用和語文教育學發表了數十篇,近百萬言,接受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北京教育報》、《今晚報》、《周口日報》、《岳陽晚報》、《中華讀書報》以及日本《朝日新聞》等國內外媒體記者的採訪,就漢語漢字等語言理論與套用等問題發表意見,其中《漢字研究與科學態度》、《應當建立全方位的語言文字研究體系》、《語文的特性和語文教育的科學化》、《關於漢字研究答〈朝日新聞〉記者問》、《高校漢語教材要實現多樣化》、《從為光明日報撰稿看呂叔湘語文思想——紀念呂叔湘先生百年誕辰》,以及《新詞酷語的流行和漢語研究的反思》等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他於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關於“語言文字的使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主權行為的表現之一”和“教師業務水平的分界”在於如何使學生學會的“架橋”能力,以及關於“應當讓學生學會思維與表達”的觀點,和漢語言研究“要上下縱橫,全方位觀察”,“不能只憑對個別的、局部現象的個人感受去下結論”的意見,都受到前輩學者的肯定。
他蒐集整理了近3000份原始資料,達200萬字,其中不乏珍聞、珍本和孤本。為了宣傳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1992年他在西安會議上首次提出,並於1994年形成文字公開發表,率先倡導關於“回族學的研究,應當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更多地探索民族、宗教意識中積極、健康、向上的東西,並將這些東西置於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的高度去認識、去闡述”的觀點,並以此為其研究的指導思想,發表學術文章近50萬字。其中多為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相關網路,以及權威刊物全文或摘要轉發,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反響。1997年他關《中國回教俱進會初創記評》的學術文章,闡述了歷史上回族先進知識分子和開明宗教領袖反帝、反封,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以及他們愛國圖強、倡導“鞏固國基”,維護國家統一,並主張“化除回漢畛域”,促進民族團結,“誓保中華萬萬年”的先進思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科研成果
他對於語文學和回族學的綜合研究的成果:《〈魯迅全集〉相關注釋史實的發現》一文,填補了魯迅研究與回族研究的有關空白,引起了學界注目。
鑒於上述的語言學、語文教育學和回族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在相關學界享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著述日見豐厚。2003年初他應邀任湖南理工學院特聘教授至今所完成的新編《語言學概論》、《漢語修辭學簡論》、《漢語語法學史》、《現代漢語》、《新聞編輯實務》以及《語海揚帆——張巨齡語言和語文教育論選(續集)》等專著,將於年內付梓。此外,他已問世的專著計有《語文情趣教學》、《語文教學初階》、《作品分析與教學》、《詩詞格律淺說》、《語海泛舟——張巨齡語言和語文教育文選》、《綠苑鉤沉——張巨齡回族史論選》等。
研究方向
在堅持語言學和語文教育學的研究的同時,他潛心從事回族史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