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窪

張山窪位於濟寧市長溝鎮張山村南,是濟寧市原生態的歷史遺存富集區。

7300年前,張山窪懷揣著一座古老的小村莊,背靠著彭祖、果老山,安祥地曬著太陽。村莊的石房茅舍都是半地穴式的,冬暖夏涼。茅檐下,掛著磨製的精美的石刀、蚌鐮,光滑銳利的石斧靜靜地躺在地上,泛著青光。房前窗下,紡線織布的石輪紡車還在咕嚕咕嚕地轉著,那是頭帶骨簪的女人們在紡織,有的還拿著骨錐、骨針在縫補衣服呢。村中央有一口古老的井,井旁幾個女人帶著孩子,在用泥質的紅陶雙身壺打水,孩子們或捧著豆(一種盛東西的器皿)、或提著罐,在幫著運水。 村外的田地里,男人們拿著石刀、操著骨耜在勞作,黝黑的皮膚閃著健壯的光澤。 遠處的荒野叢林裡,不時傳來男人們興奮的叫喊聲,雄渾而勁尖。他們手持石匕,手握石鏃,原來正在圍獵一頭梅花鹿…… 村西,有一片很大的柏樹林,蒼蒼莽莽,那裡是村里人的靈魂寄託所。墳高冢聳,比肩而鄰。那時,流行瓦棺葬,墓穴東西向,人皆枕東蹬西,大概是東為日出之地,希望亡靈能早日輪迴吧,與我們現在的墓穴走向大為不同。 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著生,忙著死,過著艱辛而原始的生活。 星轉斗移,日月如梭。張山窪懷裡的先民們在風風雨雨的幾千年中,傳承和發展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又迎來了商周時期,他們的生活和生產,也浸滿了商周文化的乳汁。祖先們用的蚌刀石鐮換成了青鼎銅鏃,他們也學會了在龜甲卜骨(牛肩胛骨)上刻甲骨文來卜吉凶,求祥泰。“夏商周斷代工程”在這裡毫髮畢現,熠熠生輝。 後來呢,後來秦並六國,天下合一。接著高祖劉邦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君臨天下,大漢一統。張山窪一帶才掃殘垣斷壁,清亂石碎瓦。取石壘房,耕田稼穡,牧牛打漁,安居樂業,人煙漸盛,文化復興。從張山到三韓,村接莊擁,雞犬相聞,生前結鄰聚居,死後擇風水寶地而眠。至今尚有張山漢墓群、南韓漢墓群橫榻於地下。 後記:1999~2000年,濟寧市考古研究室和任城區文物管理所對張山窪遺址進行兩次發掘,概況如下: 一、張山窪遺址系多元複合的文化遺址,跨時長,文化積澱豐富。上有一萬年前的細石器文化和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中歷商周至戰國,下達秦漢而明清。 二、細石器文化距今約一萬年,張山窪細石器文化文物有:長三角形石鏃,呈棕紅色,保存完整,上尖下凹,製作工藝十分獨特,是用硬物輾壓擠制而成。非常精緻鋒利,為細石器文化時期的實物精品。 三、北辛文化出土文物有:北辛文化水井一口,井內有泥質紅陶雙身壺等。陶器有鬲、豆、簋、罐;骨器有骨錐、骨匕、骨簪、骨鏃、骨耜;石器有細石器、石鏃、石鐮、石輪紡車及蚌刀。流行豎穴瓦棺葬。 四、商周文化出土文物有:甑、罐、骨簪、卜骨,銅鏃等。卜骨、龜甲十分完整,上刻有甲骨文,為濟寧市首次發現,全國也十分罕見。為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五、戰國時代出土文物有:石槨墓、瓦棺葬。石槨墓為長方形,東西向,為典型的戰國時代墓葬形制。 六、漢代房址:房址一座呈長方形,兩座近方形,毛石壘砌,室內有石片、陶盆、紡輪、五銖錢等,估計為瓦頂建築。其中最大的一座為長方形,坐北向南,面積約22平方米。這種房址在山東地區較為少見,對研究漢代村落布局及建築風格有重要意義。 張山窪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價值,內涵豐富,為細石器文化、商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現在對張山窪遺址的發掘,只是冰山之一角,若對其進行全面發掘,說不定會有更令人激動的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