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學生時代的張履鴻受魯迅、矛盾等進步作家的影響,酷愛文學,以蘭秋木筆名在《新申報》副刊《北斗》、《千葉》上發表了十餘首新體詩和文章。解放後,張履鴻在東北農學院(現東北農業大學)工作,僅三年就任講師,三十八歲任副教授,是當時僅有的兩個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1980年晉升教授後,其社會影響和學術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學科帶頭人,獲國家特殊津貼,長期擔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農業昆蟲專業委員會負責人;黑龍江省昆蟲學會理事長、黑龍江省植保學會副理事長(曾任一屆理事長);黑龍江省農學會常務理事。1954年張履鴻主持完成的“黑龍江省農作物害蟲區系調查”,是對黑龍江省農業害蟲區系的首次系統研究,這項研究成果被討論我國害蟲區系分布的重要著作所引用;1959年國內首次引進蘇雲金桿菌,開創了以菌治蟲的生態昆蟲研究,還成功預測了草地螟的爆發;組建了昆蟲標本室收藏昆蟲25個目3000多種,10餘萬昆蟲標本。文革後期繼續研究蘇雲金桿菌和細菌農藥等課題;參加中國農業大百科全書昆蟲卷的編寫,為分支副主編;經常到外省講學和擔任培訓班主講。共發表學術論文、譯文100餘篇;出版教材和書籍20餘本;主持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多項;培養碩士研究生15人;長期任國家和省自然科學金基金評審專家;1986年到澳大利亞考察旱作農業;1991年到俄羅斯參加國際昆蟲研討會。在《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農業科學和生物學中對其工作均有論述。
部分文章和著作
常見害蟲及防治 著者:張履鴻
中國東北地區危害人參的金針蟲種類研究 張麗坤 張履鴻
中國東北地區危害人參的金針蟲種類研究 張麗坤 張履鴻
大豆葉毒蛾核型多角體病毒(Oa NPV)的超微結構及形態發生 何力 張履鴻
農業經濟昆蟲學 作者:張履鴻
感染蘇雲金桿菌後印度谷螟血細胞的病態變化 王亞洲 張履鴻
紅棕灰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的研究 王義 張履鴻
![](/img/d/ad1/nBnauM3XxgzMwkDOwkzM3IDN0MTM1czM3EjMwADMwAjMxAzL5M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img/a/6f8/nBnauM3XxgjN0MjMxkzM3IDN0MTM1czM3EjMwADMwAjMxAzL5M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