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成就
華商這個成功的傳媒企業背後,掌門人就是張富漢。
1997年6月張富漢出任陝西《華商報》總編輯,13年來華商從一張虧損額上千萬元的報紙變成了一個年收入28億元的傳媒集團,張富漢也從總編輯變成了董事長。職務變了,職責沒變,13年來他一直是華商的掌門人,因此華商的每一個進步,都浸透著他的智慧和汗水;華商的每一個角落,都打著他的深深的印記。
2010年8月11日,在西安華商集團總部,我們一行三人採訪了張富漢。坐在他對面,在他農民般樸實的穿著和憨厚的笑容背後,你始終感到一雙深邃冷靜的目光在掃描著你。他總是三言兩語輕輕地把你的問題撥了到一邊,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最後提醒我們一句:這些就不要寫了。講著講著,他從正襟危坐變成了單腿盤坐,舉止中夾雜地透著前輩的隨和、成功者的自信、軍人的直爽和老大的豪氣。虛的客套和理論性的總結一句沒有,他重點講的話題往往又不便報導,因此,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我們既感到收穫巨大而又兩手空空。事先計畫的專訪是寫不成了,那就改寫張富漢印象吧。
個性特點
我看了華商報系每張報紙,也看了張富漢的攝影作品,印象就兩個字:專業。而對他的人,我的印象是:霸氣、智慧、低調、執著以及無時不在的危機意識。
敢為天下先——霸氣
“張富漢有霸氣,但不霸道。”華商的一位高管這樣評價道。
發行是報紙的基礎,華商在4個城市辦有都市報,張富漢要求,每個地方的發行量必須做到第一。《華商報》早就做到了,長春的《新文化報》做到了,瀋陽的《華商晨報》也做到了。最難的是重慶,張富漢下了死令:做不到第一,發行班子全部免職。帶隊開拓重慶市場的華商集團黃馬甲公司總經理張軍民回憶說:“當時我們和張總簽了軍令狀,但沒想到重慶市場難度那么大。但‘軍令’重於山,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奮戰,我們實現了目標。”
張富漢的霸氣,不僅體現在勇爭第一上,還體現在敢為天下先上。1997年6月,張富漢入主《華商報》後,對《華商報》進行了改制,使之成為全國第一家完全市場化運作的都市報;2000年,又成立了集團,成為全國第一家都市報為主組建的傳媒集團;跨地區辦報更是全國第一家。
在採訪中,我們感到,在華商,上到總裁、總編,下到記者、司機,上上下下對張富漢都充滿了敬畏之心。行伍出身的張富漢特彆強調“執行力”,他把軍隊的作風帶到了華商,因此,早年有媒體稱他是報業“司令”。
機遇是給能抓住它的人準備的
——智慧
張富漢的長相和他的性格一樣,個性鮮明。超乎常人的大大的、亮亮的額頭,是他最顯著的特徵。民間認為額頭大是智慧的象徵,不管這結論是否正確,但張富漢額頭大,張富漢有大智慧,這倒是事實。
大家常說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而來的,我認為機遇是給能抓住他的人準備的。張富漢在1997年,就機敏地抓住了機遇。在考察完《華西都市報》後,他認定都市報必須走市場化之路。他的改革方案在他當時任副總編的《三秦都市報》沒能得到很好的實施,《三秦都市報》不光失去了發展的良機,也失去了張富漢這個難得的人才。
張富漢的智慧不僅體現在抓機遇上,還體現在他的超前思維上,陝西省新聞出版局報刊處處長王農對此讚嘆不已。王農向記者介紹道:13年來,《華商報》發展的每一步,都走在了改革的最前沿:完全的市場化辦報、采編經營兩分開、全員聘用制、跨地域辦報、跨出國門辦報……他推出的這些改革舉措,很多在當時都是超政策界限的,等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後,才成為報業改革發展的方向。
對於成功,張富漢的總結是:不過是醒得早,跑得快。在這樣輕描淡寫的總結背後,我們隱約看到了張富漢那智慧的腦門在閃光。
多乾少說——低調
在確定採訪華商後,我們開始在網上和報刊上找資料,能找到的資料不多,在不多的資料里,報導華商業績和張富漢本人的,少之又少。
“多年來,很多媒體要求採訪,我們幾乎是一律拒絕,尤其是張總。”華商董事會秘書習雲龍對記者說。張富漢也極少參加論壇、評獎等活動。“悶頭做事、不事張揚不僅是他在華商報的風格,在部隊、在《陝西日報》、在《三秦都市報》,他也這樣,他這人一貫就這風格。”一位熟悉他的老職工說。
低調不僅是張富漢的風格,也是整個華商的風格。我們此行,除了採訪華商傳媒集團領導,還從采編、經營、發行三個角度,分別採訪了《華商報》總編輯鮑劍、《華商報》總經理王朝陽、黃馬甲物流配送公司總經理張軍民,他們都是集團的頂樑柱,都有很突出的業績,但在接受採訪時,一再表示不希望報導宣傳。在採訪中一直陪著我們的司機小張也說,“我們這兒的領導,風格很統一,都是實幹家,都不張揚。”
不信春風喚不回——執著
陝西是經濟小省,但卻是文化大省。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澱,與黃河、黃土高原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造就了陝西人獨特的性格。作為陝西人的張藝謀這樣評價:陝西人一根筋,執著。文化需要堅守和執著,尤其在急功近利、唯利是圖之風日盛的現代。因此,陝西出文化名人,路遙、陳忠實、張藝謀、賈平凹,你看哪個不是“一根筋”?“一根筋”的性格,好的方面是執著,不好的方面是犟,認死理兒。張富漢正是陝西人執著性格的典型代表。當初他認準了都市報要發展必須走市場化之路這一“死理兒”,辭去了國家幹部身份,把《華商報》作了徹底的市場化改造。在跨地域辦報問題上,一方面是政策的阻力,另一方面是當地的排斥,還有本集團部分員工的不理解,這些都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執著成就了他的事業,執著成就了他的夢想。
我們的明天在哪裡——危機意識
張富漢的智慧、霸氣、低調、執著之外,還有一個特點不能不說,那就是他的危機意識。負債起步時自不必說,成功後他時刻居安思危。經過8年奮戰,《華商報》日發行量穩定在60萬份左右,2004年廣告收入達到4.8億。在2005年全國晚報都市類報紙競爭力檢測結果中,《華商報》在270多家報紙中位列第三。在這樣的一個成功的時刻,2005年8月,在華商報業內部刊物《華商傳媒》上,張富漢發表了《我們的明天在哪裡》一文,他寫道:“我們說,明天是美好的。但是我們首先必須明白明天在哪裡?只有這樣,明天是否美好才是有意義的。”張富漢讓所有的員工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明天在哪裡?全集團實現收入28.2億的成果上,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在7月下旬召開的2010年上半年績效跟蹤會上,面對這樣的成果,張富漢仍然強調:“我們要始終保持危機感,把各項工作做細、做紮實,為集團目標的實現和事業新發展不懈努力。”
人強招怨,樹大招風。譽滿天下,謗亦生焉。在13年的奮鬥歷程中,關於張富漢的各種評論始終和他如影相隨。張富漢一律不辯解、不回應。他習慣了用事實、用成果回答問題。他還習慣在煙霧中思考問題。張富漢的菸癮很大,在採訪中,他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一支又一支。煙霧伴著他爽朗的笑聲,在屋裡盤鏇、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