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起源
張家界鬼穀神功相傳為戰國時期的鬼谷子所
創。《永定縣誌》載:“鬼谷洞......石室幽邃,下有清流,相傳鬼谷子在此學《易》,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永定鄉土志》又載:“洞在天門山絕壁,無路可階,有樵者誤入洞,見壁上畫字如篆文,離奇不可辨。欲再往,雲氣怒不可支,歸述之,好事者往尋之,竟路迷不可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探險者曾深入洞中,發現石壁上顯出了鬼谷子的頭像,那五官輪廓清晰可辨,頭上有高髻,眉毛、鼻子、厚嘴唇、翹下巴、絡腮鬍以及耳朵、脖子、喉結、鎖骨、胸脯都活靈活現地凸現在上面,令人大為驚訝。相傳,鬼谷子姓王名詡,楚國人,民間稱為王善老祖。秦滅楚後,鬼谷子走投無路,只好亡命他鄉,幾經輾轉,隱居天門山石洞,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60年前後,距今約2200餘年。鬼谷子歸隱天門,面壁學《易》,潛心磨勵,著了兩部奇書,一曰《鬼谷子》,二曰《天門三十六穴量天尺》。前者文字秘笈早已失傳,保留下來的只有歷代弟子身口相傳的武術功法,而《量天尺》則是武術實戰與健身治病相結合的武術秘笈。
因為張家界市以前叫大庸市,“張家界鬼穀神功”又稱“大庸硬氣功”。這種功夫,既可用於實戰,又可用於健身,在中國武林獨樹一幟。
功夫特徵
張家界鬼穀神功淵源久遠,根植土家族民間,
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色,自成一派,獨具個性,重在實戰,兼有養身健體之功,與武術、拳術交相運用,能引爆出雷霆萬鈞的超人力量。張家界鬼穀神功集土家族文化體育之大成,與民間體育和樂舞有著緊密聯繫,是土家族民間文化體育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體育審美藝術價值。另外,張家界鬼穀神功的諸多功夫套路及武器道具,靈感均源自大自然的飛禽走獸及生產生活的模擬形態,正所謂天人合一,故充滿原生態的自然審美價值。
張家界鬼穀神功流傳千百年而不衰,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民族崇尚自然、健身防衛、追求和諧幸福生活的理想,從而成為教化後代的重要手段,對於一方民族的文化認同、維護一方民族的團結髮揮了重要作用。
功夫分類
張家界鬼穀神功是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分健體氣功
、武術氣功兩類,最具影響的項目有如下七項:腹臥鋼叉。由二人在地面扶住一根叉尖朝上的三股鋼叉,叉尖鋒利,然後一人俯身叉尖,尖抵腹部,待其四肢平展懸空,扶叉二人轉動鋼叉,謂之推磨。表演時,要求臥叉者運氣於腹,氣意集中,稍有大意,叉即穿腹而過。
臥刀破鋼。先固定兩把大刀,刀口朝上,臥刀者運氣後,由其他人抬臥於刀口上(有仰臥、俯臥兩種),然後在臥刀者腹部或背部置一碩大石條(約數百斤),由一個或兩個彪形大漢掄大錘狠擊石條直至斷裂破碎為止。
釘刀床破石。地上倒一層碎玻璃片,一人仰臥其上,然後腹上置釘床,又一人仰臥釘床上,再於第二人腹上置刀床,第三人仰臥刀床上,腹部上壓一塊數百斤的大石條,由人掄捶狠砸,至石破為止。
銀槍刺喉。用一根兩頭鋒利槍頭的鋼槍,抵置於兩位表演者喉部,然後相對發力,至槍桿抵成彎弓形而喉部安然無恙。
徒手斷石。表演者將一塊堅滑如鐵的卵石置於地上,然後運氣於掌或指擊斷卵石。
踢腿折石。表演者運氣於腿,以腿擊斷石條。一般可踢斷15公分以上厚度的石條。
胸部打刀。將鋒利大刀刃口置於胸部肌肉上,用一根拳頭粗木棒猛擊刀背,至棒斷而胸部無傷。
代代相傳
鬼谷子的第一代傳人已無法考證。到了東漢建武23年(公元
47年)充縣(今永定、桑植、慈利、石門、臨澧等區縣皆為充縣版土,縣治在今大溶溪)出了個土家族英雄叫相單程,少年時心懷大志,上天門山學鬼穀神功,有飛檐走壁之功,十二歲便被擁為“五里精夫”(土家族酋長),後任“武陵蠻渠帥”,發動並領導了著名的充縣農民大起義。相單程上天門鬼谷洞修煉武功一直影響著歷朝歷代的傳人,同時代的土家族農民起義軍首領覃兒健、譚戎、陳從等,都先後上鬼谷洞修煉鬼穀神功,練出了敢向朝廷宣戰的大無畏勇氣和力敵千軍萬馬的超人功夫。
據考證,正式確立張家界鬼穀神功的傳承譜系,大約在清代乾隆中期。乾隆六年(1741),永定三岔出了個朱茂嶺,少年即練張家界鬼穀神功,因深感天門山鬼谷洞交通險阻,地盤太窄,不宜發展,遂下山在三岔的芭蕉洞開場傳功。朱茂嶺擅輕功,練硬氣功達到隱身穿壁入瓮的境界。後因涉嫌“反清”事件被官府逮捕。出逃後,雲遊四方,不知所終。其門徒余道人接其衣缽。從此,張家界鬼穀神功正式走上規範化傳功軌道,並作為一種門派躋身全國武林,朱茂嶺也被公認為鬼穀神功的傳承祖師。在此期間,朱茂嶺接收郭宏升為徒。郭宏升為永定衛茅崗司土人,少時在芭蕉灣從師朱茂乾隆六十年(1795)投軍沙場,因鎮壓白蓮教和苗瑤起義,功升守備、參將、副將、總兵,授以勤勇巴圖魯名號,賞戴花翎,後又升衢州鎮總兵,系一代抗英將領。
余道人,本姓金,永定四都坪人,約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因參加反清組織遭清廷追捕,遂效法宋代楊四郎身陷番邦,將楊姓改為姓“木”名“易”之法,將金改姓余名一,亦名余世萬。少時在觀音寺出家,後拜朱茂嶺為師,專攻天門張家界鬼穀神功。朱茂嶺將“一啄雕”、“八卦掌”、“臀風”、“紅煞掌”、“金剛指”、“天門輕功”等絕技秘授於他。余道人悟性極高,深得鬼穀神功要領,將鬼穀神功發展到最高峰,是鬼穀神功的最關鍵傳承人。其主要高徒有“三個半寶”或“三寶三匠”。“三個半寶”是:張慈寶、鄭典寶、周福寶、龔錫寶(半寶);“三寶三匠”指張慈寶、鄭典寶、周福寶、張鍋匠、陳砂匠、白油匠。
上述高徒中,又以張慈寶功夫為最。張慈寶(1855—1916),另一名張緒慈,永定黃家鋪鄉張家灣人。自幼拜余道人為師,練就“一啄雕”、“八卦掌”、“騰空定身”等絕技,深得余道人真傳。30歲時,到山東濟南打擂比武,用八卦掌打敗全國所有對手,故有“八卦張慈寶”之傳。後回家鄉大崗開武術館,收徒傳功,是鬼穀神功余家一脈主要傳承人之一。
在此階段,張家界鬼穀神功得到系統修煉,功夫走向成熟並發展到最高峰。其時高徒有伍七、席大成、王正道等。尤其是劉明燈一家六兄弟均為鬼穀神功高徒,五人先後中武舉,一人中文舉。
值得特別注意的人物是清代同治八年(1869)出生在慈利岩板田的杜心五,8歲時即跟余道人弟子顏克習鬼穀神功,後投師徐矮師,接觸“自然門”,並將鬼穀神功融入自然門,獨創中國獨一無二的“自然門”流派,成了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武術大師。杜心五的師弟劉盤銘(1888-1954),慈利縣宜沖橋鄉水楊峪人,12歲拜鬼谷拳師顏克習武,後又拜張慈寶高徒郭玉堂為師,中年時,又向杜心五參師,與之交流“自然門”,切磋鬼穀神功,二人相得益彰,劉盤銘被稱為一代“硬功拳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張家界鬼穀神功傳人趙繼書隨中央領導人出訪西歐,先後到盧森堡、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英國、法國、馬爾他等國家進行訪問表演。在盧森堡國家大劇院演出時,他表演了“臥刀碎石”、“頭頂開石”、“雙風灌耳”、“頭碰石柱”、“叉尖推磨”等精彩節目。盧森堡國王被趙繼書的表演所震撼,激動地走上舞台與他熱烈擁抱,並把珍藏了一千多年的國寶贈送給他。西歐各國報紙稱,趙繼書這位“國際氣功大師”的功夫,簡直“不可思議”。
亟待保護
曾經有一段時間,張家界鬼穀神功作為封建糟粕被禁,一批氣功武術師偃旗息鼓。一些傳人只能在暗地練功,不敢公開傳功授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家界鬼穀神功再度崛起。但由於年久失傳,能夠完整地表演張家界鬼穀神功的武林中人已鳳毛麟角,特別是一些高難度功夫和表演技巧已瀕臨失傳的邊緣,練功學藝的人寥若晨星。
為了保護張家界鬼穀神功,永定區各級各部門作出了巨大努力。首先積極執行省、市關於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系列政策規定,由體育、文化、旅遊部門聯手,將張家界鬼穀神功納入文化旅遊範疇,為張家界鬼穀神功開闢一方生存的空間。永定區還成立了張家界鬼穀神功研究培訓中心,對現有武術學校進行整合、提高,通過相關政策,將張家界鬼穀神功武校納入職業教育行業,以保證培訓教育機構的長存久安。為了完整保存鬼穀神功,永定區文化部門全面、系統、準確地保留了張家界鬼穀神功所涵蓋的全部內容與藝術表現形式,對各門派在傳承中所產生的差異均給予有效的保護。同時還把具有重大影響和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的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注重對傳承人及學徒“傳習”、“傳德”的培養。
永定區文化館對張家界鬼穀神功現存傳承人進行翔實的普查,通過蒐集、記錄、分類、編目、錄像等形式,建立完整的檔案。利用報刊、電視等媒體,對張家界鬼穀神功進行廣泛宣傳,特別對深藏在民間的傳承人進行搶救挖掘。深入開展張家界鬼穀神功的理論研究工作,建立民間自願代代傳承和政府自覺保護相結合的機制,使張家界鬼穀神功長期傳承有了基本保障。
永定區文化館還向上級積極申請,目前,張家界鬼穀神功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神功美譽
據傳,著名縱橫家鬼谷子隱居天門山鬼谷洞學《易》,創造了不同於中國武林界任何派別的硬氣功,民間稱為“鬼穀神功”。清代中期,有雲遊武林高手朱茂嶺,隱居三岔村芭蕉灣洞穴,潛心研究鬼穀神功,後收余道人(名余世萬)為徒,傳其衣缽,使之發揚光大。 20世紀八十年代初,硬氣功大師趙繼書隨華國鋒出訪西歐七國,其精湛的硬氣功表演傾倒了數百萬觀眾,“大庸硬氣功”從此譽滿西歐。 早先,鬼穀神功作用在於實戰,如清同治年間鎮守台灣的總兵劉明燈將軍自幼苦練鬼穀神功,死後碑文上就有“幼奐奇氣,臂力過人”的記述。而作為民間體育表演,還是近幾年的事。其主要節目有腹臥鋼叉、釘刀床破石、頭頂打磚、雙風灌耳、五馬分人、汽車碾身、紅煞掌等最為驚險叫絕。(不過有心臟病和過敏症的人不要觀看,那年趙繼書在盧森堡國家大劇院時,就曾嚇死過兩位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