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瑞
(1554—1618),字庭麟,號鍾嵩,明河南睢州考城(今民權縣)人,官山東費縣知縣。與睢陽袁可立同科舉人,其墓誌為袁可立所銘。
明故鄉進士任山東費縣知縣顯考張公配孺人唐氏、焦氏、崔氏合葬行狀附志銘
明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袁可立(1562-1633)
高祖諱憲,憲生曾祖諱國臣,臣生祖諱應曉。從來以桑農為務,誦讀傳家。先祖父狀之已備,無容再述。
今顯考張公諱家瑞,字庭麟,號鍾嵩,蓋棺事定。今將入窀,音容難再,號泣莫贖。追維先大父有言:“先考方在胞時,夢麒麟降庭。”即生顯考。骨骼稜稜。少長,聰明穎異,英英有奇氣。
初就外傳,日誦千言,凡講究一點即化。繼游先伯祖之門,其迎窗時,手不停披,口不絕吟。即散館,猶置小本抄錄奇異,延途誦讀。含哺時亦展卷在側。
一日自外至,伯祖止而立,信口題曰:“背某篇”。所誦之文,高聲朗背,一字無訛。伯祖社友野航李先生就訪,見其文曰:“口氣豪邁,不比尋常,公家英物乎?”逾月復就訪,覽其文,清新雅秀,卓而不群。駭曰:“天道三月一變,令侄一月大變。敏捷更速,天道不能限。掇巍科,振家聲必此子。”後方弱冠,即蒙督學王嘉其卷,首取,補邑庠弟子員。
是時,唐孺人始生不屑,曾謂。先婢唐孺人曰:“吾母宦族之女,吾家以前家頗饒,今寙居寸檐,食霍衣布。父母或不得有歡心,謂人子何?”唐孺人拮据紡織,中饋頻繁,以承菽水。考志益篤,夏不辭署,冬不避寒。歷十五年,以首取獲餼。而歷應丙子、己卯、壬午科試,俱點額。中年吹皂。
天奪唐母之壽,繼娶焦孺人,仁慈寬厚,撫不屑無異己出。考幸內助有人。而愈留心舉業,因乙酉(1585年)科前鋒不利,更下帷,懸螢研精極慮,至廢寢食。一題不厭再三,必盡題之脈絡,窾竊骨髓。戊子(1588年)科果中鄉試四十六名,主司批其文,七作平,平中有一種清逸之氣。讀之一論,汪洋閎肆,邐邐(?)不窮。表、組織、精華、五策亦博洽,且不襲陳言者,可取。又批七篇,筆意清脫,辭理敷腴,而論尤勝佳哉!雖道虎榜,天性樸實,不千請託。猶然卑屋寸檐,粗衣淡食。
一日,以幾諫不見愛於其祖,詈曰:“汝以舉人傲我乎?”即庭跪無辯,百泣贖罪,必俟祖氣平顏開,笑而命之起。一朝祖病,嘗湯藥,撫起臥,日夜不眠,髯(?)首銑足,面默軀枯。人謂曰:“當自重”,考曰:“不自安”。
是時,焦母復故,又娶繼妣崔氏,然猶焦顯母等賢也。幸哉,二母即唐母復生,不是過也,方偕中饋以盡養志。而祖病百治不廖,臨危囑考曰:“遺弟二,明瑞,、呈瑞未娶。妹一,亦未適。勿以異母故而使之飢。”且寒考即感泣曰:“弟妹一體,何分爾我。”如命。祖故,即承命求嚴師以教吾叔,朝夕考教,無負遺言。叔完婚時,欲厚聘,無資,將祖地五十畝賣之,以完婚。姑適寧門,妝奩陪送自辦不及,復借娶以完其事,以承遺命,以篤手足,月旦悉有口碑。
適服闋,祖妣董太孺人春秋高矣,迫之仕,為祿養而捧費邑檄。此時,崔母有疾,慮事祖母無人,遂娶側室劉氏,隨任。祖母食肉,烹不用鹽,另置皂鐺,以求爽潔。侍膳問安,必親自無托。寧政有缺務,不使親有逆志。間有謁見遠行,必叮寧再三。崔妣回宅,必親詢慈闈:“妻子僕婢有逆忤否?”
費民為之感化,且本治俗悍地澆,頗稱難治。編泒為之減省,荒地為之開墾,流民為之招撫,衙役為之振肅。煮粥以救殘喘,積穀以儲軍餉,立文會以課士類,旌節義以勵風俗。活唐姓,數年不解不命。除孟姓,闔邑窩訪之惡。利興害除,士民頌德。
時閘運壅淤不行,大中丞曹命費等六縣修之,縣官親閱,道官總督,而不使費民閒財。考即百法設處,捐俸募民,民無秋毫之費,而功且整飭先完。總督委兗東道陸親授酒簪花,而獎曰:“功甲六邑”,定庸首薦。故都察院僉都御史黃會巡按監察御史蕭薦:“推心有欲置人腹,摩頂不辭濟眾。給賑無斃,調濟有方,所當作為正薦,以修擢用行取。”太僕寺少卿於薦:“矯舉長虹射日,聞適巨盤乘風,斯馬斯藏之才之美,所當薦揚以修擢用行取。”督理巡青工科等衙門右給事中等官王薦云:“才品俱高,華實並茂,催科中寓,撫字滔滔。不聞雞犬之驚,渾厚濟以精明。郡邑久擅鸞鳳之譽。征解不爽日晷,牧養有禆天閒,超然千里之逸才,允矣,一時之獨步,所當薦揚以修擢用行取。”督理邱馬屯田巡按直隸等處監察御史薦云:“銳意勤民,實心任事。草萊辟而四野聊。膏沃之區,禾黍登而三農享。豐亨之利,即禆儲餉之需。均修巡良之選,所當薦揚以修擢用”。太僕寺正卿崔薦云:“兢兢謹守,藹藹真心。庶績凝於戴星,蒸(?)游於化日,所當薦揚以修擢用。”巡按直隸等處監察御史徐薦云:“職司民牧,慮切田功。驅游惰以歸農,野無曠土。剪蓁莾而樹,谷閭而蓋藏,四封之畝畆,能贈九塞之轉輸自裕,有禆軍儲,足賭吏才,所當薦揚以修擢用。”欽差巡按直隸等處監察御史葉獎云:“儀觀雅飭,思致深長。庶務縱理有條,一念撫綏方切。”巡按直隸等處督運兼理河道監察御史黃獎云:“議論洞知民隱,施為允協人情,雅慕巡良,終期遠大。”巡按山東監察御史溫獎云:“蘊藉慈祥,尤為敏練。行看山城旭日,足為荒歲良田。”太僕寺獎云:“揮霍不解之度,豈弟有用之才,萊色春回琴張秋肅,應薦未及期。”欽差總理河道提督運務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曹獎云:“創建石閘,多方調度夫匠,用命物料夙集,築砌如法,憲報獨先,急公之議,誠可嘉尚牌行。兗東道陸動大功銀十兩,在於公所給賞花紅羊酒導送訖。”欽差督理巡青刑科左給事中曹、湖廣道監察御史唐獎云:“洞達民隱,允協人情,循良濊澤,宏敷遐邇,徽稱懋□。”欽差直隸等處鹽院監察御史李獎云:“爽霍不羈之度,詳明有用之才。疲邑改觀,困民頓起。”欽差直隸等處督理河道監察御史陳獎云:“志慮周詳,才情敏贍,注厝調停,尤當簿書,期會獨先。”欽差監都山東河南等處糧戶部郎中劉獎云:“雅度不同俗吏,高標迥出風塵。百里春暉,一簾秋月。”欽差督理邱馬屯田巡按等處監察御史史獎云:“精神奮迅,尤乾恢弘,審編大愜,群情整飭,頓清夙蠹。”曹院顏獎云:“宅心愷悌,敷政周詳。審編條畫,悉宜浚築,閘所永賴。”李獎云:“條議洞照民情,展措允協時務。民賴怙恃,望重循良。”韓獎云:“渾藏氣度,揮霍才□,能軫閭閰(?)之□。徐觀弦歌之治,政績昭昭,賢聲嘖嘖。”
其治費也,秉公如衡,纖毫不屈。視鄉宦之祝輕若弁髦,因而獲罪鄉宦,忘肆詆毀,陰行銓部。至己酉(1609年)歲朝覲考功之期,天官冢宰秉筆使者以詆毀為輿論。兗州府太守萬極力挽救曰:“依輿論,天下無公道事矣。”秉筆使者遂注一“調”字,此非才力不及而調,仇口詆毀而調也,不益足以見吾考乎。
歸家,董太孺人垂老及病,求佳木以為棺,剪新衣以為殮。號泣驚天,旬月不止,童僕為之淚下。崔母亦悲哀不已,以致前疾復作,亦繼祖母而逝。遂視功名如草芥,甘心林下。親友勸之仕,曰:“吾居官任政,皆真心無忘,一讒言足以壞事,莫非命也。人當知足,較之做秀才時何如?”遂高不仕之節。
聊同心之友,結為飲社,出則與金蘭賞心,入則與子史話舊。房不峻雕,衣不垂錦,食不兼味,僕婢不用多,車馬不欲美,言不忘發,行必端確。與鄉親處強梁,兢兢恐得罪良善,藹藹多真情。欺我者讓之,使自愧;懶我者含之,積為德。以包荒為度,不較存心,忠厚傳家之道也。一日,適郊外見一貧人,涕泣號叫,幾不欲生。詢其故,父死無棺,遂助以棺葬之。後有求棺者,折銀三兩五錢,以百為度。隆冬遇一丐,裸背,齒齧股僵,憐而錫之衣,後有求衣者,以布花代之,亦百為度。
鄉飲以榮德壽領大賓,宴後再懇,再拜曰:“皇恩已沾一次,豈可過沐。”闔學推重,府縣公署無事不敢謁。即遇考試,隻字不入公門。主官嘉其盛德,族人親戚豈無可薦拔者,何其默默。族人一脈而分在任,有投者饋以金,在家不去者照族譜權輕重,稍銀給散,以聊骨肉之誼。祖塋樹木森茂,貧者欲鬻之以自給,遂立約價賣無使損傷。一以為祖宗憑依之地,一以贍族人之養。曾囑不屑曰:“居家須勤儉,不勤儉則用度奢,損吾財而折吾福矣。”遂取布衣補綴,以示爾當恪守以成家。讀書要專攻,大文宗李霖寰捷試,吾信手揮筆,言言中竅。文宗曰:“此文火候熟矣,取青紫,直拾芥,向非燈窗磨練,胡能如是,爾當效法以教子。”至今頭角雖換,猶然一窮秀才心腸,天理二字常常在心頭生也。遂埀格言:“出一個喪元氣進士,不若出一個積陰德平民。福薄者心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福厚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嗜異味者必得異病,挾怪性者必得怪證。作陰謀者必得陰禍,作奇態者必得奇窮,有味則素體胖健。”
暮年時脾胃多病,家事盡付不屑。閉門靜坐,觀醫問方,岐黃之術以保身體。優遊歲月,怡怡家庭,方期眉壽無疆。不料偶得痰症,始則耳目尚聰明,手足能持動,用藥調理,尚冀回生。孰知大數難逃,藥彌進而病彌篤,越一日而瞑目正寢。不屑倉皇無措,三日不食,五內崩裂,嘔心吐血,鬚髮盡白,幾不保生。叔父齊嵩素膏(?)□木,可值五十金,省下所買油杉,可值百金,擇其良者而用之,已有棺矣。棺備而他務可從容次第圖之。況吾兄平日有言:“人生順死歸,但無臥席污衣為妙耳。”今如其願而徃足矣。但遽爾捐館可痛耳,何不自重以求先人之蔭庇,以為子孫之依賴。叔竭力治事,不屑始稍痛忍,以盡子道。
不屑顯考生於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公元1554年3月10日),卒於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1619年1月10日),享年六十五歲。結髮唐孺人生於嘉靖三十一年正月十五日,卒於萬曆十二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584年11月20日),享年三十三歲。繼娶焦孺人生於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卒於萬曆二十八年七月初六日(公元1600年8月14日)。崔孺人生於萬曆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公元1582年11月22日),卒於萬曆四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612年12月5日)。男一,即不屑,紹芳唐出。娶胡氏,側室鄧氏。胡故繼娶葛氏、焦氏、側室王氏,焦故繼娶劉氏。女二,一適甲午(1594年)科鄉進士范夢斗,男廷爛,早逝,唐出。一適太學生焦自序,男揚芳,焦出。孫男三,先德聘鄉進士寧嘉會男庠員貫斗,次女鄧氏出。孫女二,一聘太學生樊述三,男光啟,王氏出。一聘邑庠廩元王家麒。三男,省度劉氏出,俱未字。
先君揆於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發引,二月十三日開喪。唐、焦、崔顯仳攢袱而合葬焉。
己丑(1589年)進士山西道監察御史錦襄年弟節寰袁可立頓首拜撰。銘曰:為親而出,為親而處。出不負君,移孝作忠。處不負親,忠籍孝崇。在三大節,克全厥躬。漢有毛義,我有公明。堪並青史,千載同風。宜爾子孫,以孝還孝,以忠還忠。
萬曆四十七年四月 日立
(清同治三年《張氏家譜》,民權縣順河鄉莊周故里清蓮寺村藏本,1988年閱,1993年1月31日抄於民權,2010年8月1日錄於鄭州,2012年2月錄入,因原文錄於《張氏家譜》,故其稱謂均系張氏之子)
張家瑞
誕生於同治十二年癸酉四月二十九日(1873年5月2
5日),浙江奉化剡界嶺人。他早年受康有為、梁啓超進步思想的影響,不滿晚清腐敗朝政,立志革新廢舊。為此,他致力興辦學校、組織群學社,培養人才,並先後在奉化的泉口、鳳麓、剡源等地的學校從教。蔣介石在光緒二十九年17歲(1903年)時,恰巧就讀於鳳麓學堂,受到張家瑞的器重和厚愛。寧波耆宿童第德在張家瑞60生日敘文中云:“蔣公在奉化鳳麓學校,先生即以吾國以積弱非更張不足以圖存之志進,公之有意革命,蓋基此。”蔣介石十分崇敬張家瑞,在他於1917年隨孫中山去廣東開展護法鬥爭時,特邀請恩師同去,時年已45歲的張家瑞隻身別離家人,踏上了舷碌惱魍盡?br>
張家瑞
簡介
(1873-1957)字珍懷,號席卿,浙江奉化剡界嶺村人(今屬新昌縣)。世輩務農,出身貧寒,賴舅父資助,刻苦勤奮,考中秀才。1903年執教於鳳麓學堂,成為蔣介石的老師。他早年受康有為、梁啓超進步思想的影響,不滿晚清腐敗朝政,立志革新廢舊。這給蔣介石參加反清鬥爭以一定影響。
辛亥革命前夕,張家瑞加入同盟會,曾任浙江同盟會支部科長。袁世凱稱帝、段祺瑞破壞《約法》,他都積極支持孫中山討袁、護法。1919年南下廣東,任粵軍第二軍軍部秘書,在軍長許崇智身邊工作。1921年夏,他全程陪同廖仲愷夫婦前往梧州慰問部隊。張家瑞離開許崇智後,曾任福建屏南縣、松谿縣知事。
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決定籌建黃埔軍校,組成由蔣介石為委員長的籌委會,張家瑞是7名委員之一,兼任秘書和學員入校考試委員會委員。籌建軍校時間緊,要求高,難度大;期間,蔣介石又一度因個人情緒離任。張家瑞和葉劍英等認定目標,忠於職守,不餒不撓,承擔了修建校舍、招收學員等大量細微具體的工作,確保了軍校的如期招生。軍校創建後,張家瑞又被任命為軍校校長辦公廳中文秘書,隨後還明確為校史審查委員。校史審查委員會主任是邵力子,委員有周恩來、何應欽、錢大鈞等。在張家瑞籌建黃埔軍校時,其師範畢業的獨子張紀雲立志從軍,經考試錄取成為了黃埔軍校首期學員。他有一孫子是中央軍校(黃埔後身)二十四期生,因此他的家庭被稱為“黃埔世家”。
個人事件
張家瑞在參加了黃埔學生軍東征、北伐後,就離開了蔣介石的核心圈。北伐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咨議。隨著蔣介石權欲不斷膨脹和地位日臻顯赫,特別是1927年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後,張家瑞更是不滿於蔣介石的獨斷專橫,終於脫離軍界,擔任兩淮鹽運使,在皖北、淮北等地從事菸草檢查、鹽運等差事。1931年離開政界,定居蘇州。 抗戰後避居上海福履理路合群坊(現建國西路316弄)法租界。
1945年,華東野戰軍後勤部門奉命解決我方藥品、文具用品、五金器材等急需物品,擬將蘇北、山東的煤炭運到上海銷售後採購。經與進步商人潘以三商洽,決定在其上海的華北煤業公司的基礎上組建長江商行,在揚州設分行。為開展業務的方便和安全,特邀請張家瑞擔任長江商行董事。張家瑞慨然答應後,又鄭重推薦國民黨元老、原粵軍總司令許崇智擔任了董事長。果然,張、許兩人為長江商行業務活動的開展起了積極的“掩護”作用。在運輸船隻途經揚州遇到被扣盤問時,多數是憑長江商行的一張紙條就解決了。有一次國民黨揚州駐軍扣了船又查詢隨行人員,遲遲不肯放行,情勢異常危急。潘以三聞訊後即與張家瑞磋商救急辦法,星夜趕到揚州,出示了張家瑞、許崇智的手諭,經過一番斡鏇,終於化險為夷。
長江商行成立的4年多時間裡,不僅擴大了我黨與滬上工商界的聯繫,完成了採購藥品、文具用品、五金器材等急需物品,還起了“交通站”的作用,掩護了許多我方執行特殊任務的南來北往的人員。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潘以三成為敵人搜捕的對象。在這緊要關頭,張家瑞甘冒風險,將潘以三密藏在宅內的假三層樓上,直到國民黨在上海的勢力潰敗之後才離開。建國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民革曾對張家瑞多方關照。1957年夏,張家瑞辭世,終年85歲。
張家瑞
(1934?11—)遼寧大連人。擅長版畫。曾任《大連日報》編委、高級編輯、部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主要作品《船廠之夜》、《為海上油田鞴駿馬》、《巨手扶起鎮海柱》、《霜著高林萬果紅》等以及許多藏書票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曾獲“魯迅版畫獎”。出版有《張家瑞作品集》、《苦樂劇文集》、《浪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