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錫劇團

張家港錫劇團前身是沙洲縣錫劇團,該團一直堅持農村的演出,近年湧現出了如《巧雲》等獲得文化部大獎的劇目。著名演員有高惠法等。

張家港錫劇團發展史

一往情深系鄉親

“只要民眾愛看,我們就比什麼都高興。”

鑼鼓鏘鏘,管弦切切,在兩輛卡車搭成的舞台上,演員們動情的表演、委婉甜潤的唱腔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台下千餘名觀眾。雖然初冬的夜寒氣襲人,但觀眾仍興致勃勃。這就是張家港市錫劇團送戲下鄉的一個鏡頭。

團長高惠法,這個當年唱火了“彬彬腔”的梨園小生,如今已年屆不惑。近幾年來,他帶領著錫劇團的40多名隊員,走遍了港城的村村鎮鎮,每年下農村演出近200場次。

劇團出行最多的是農村,吃的是粗茶淡飯,睡的是三五元的旅店。碰上沒有旅店的偏遠鄉村,他們就鋪開自帶的被褥,把道具箱一拼,睡在簡陋的舞台上。有時一天演出兩場,演員們每人才拿10元錢的補貼。

艱辛和勞累自不必說,但演員們卻從不叫一聲怨,因為他們都知道,來看戲的都是淳樸的鄉親,而鄉親們的心裡有著太多濃郁的鄉情。

青年演員董紅怎么也忘記不了,在德積演出時,大娘大嫂往她懷裡塞雞蛋和紅棗,還有一張張樸實的笑臉;高膺,曾被濛濛細雨中看戲的鄉親們的執著感動得流下淚來。演員們還難以忘記,在南沙鎮占文村演出時,萬餘名觀眾趕來看戲的盛況,以及10多位提前五六個小時就在風中等候的耄耋老人,還有在大新鎮演出時,一位硬是讓兒女找著藤榻來到戲場的大娘……

劇團所到之處,就像春風吹過原野,喚起了鄉親們對美的渴望,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像是在慶祝隆重的節日,鄉親們的歡歌笑語久久迴蕩。

“因為喜愛,我們大家走到一起”

錫劇,這種儒雅的江南清韻曾有過驕人的輝煌,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觀眾流失也是不爭的事實。不少縣市的錫劇團面臨癱瘓、解散的局面。然而在張家港,因為有著這樣一批深深痴迷於錫劇藝術的隊員們,終於沒有使錫劇曲終人散,反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今年44歲的副團長李月華是國家二級琵琶演員,自從16歲考取小京班,就開始了她“顛沛流離”的演藝生涯。“這么多年來,我已經習慣把劇團當成家了。”李月華說出的是滾燙滾燙的真心話。而演出隊里,忘我奉獻的又何止李月華一個。糜建平,這位劇團里的二胡演奏員,1993年父親去世時,正趕上劇團帶著大型現代錫劇《巧雲》在福州參加全國性的調演。他把一個永久的遺憾深深地埋在心裡,按時啟程參加調演。隊員中誰都能說出幾段感人的故事。

“我們知道,繼承和發揚錫劇藝術任重而道遠。”

這些年來,劇團在堅持送戲下鄉的同時,還不斷推出精品佳作。他們創作的大型現代錫劇《不是父親的父親》、《巧雲》、《未了情》、《金盾情》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戲劇節中獲得大獎,其中《巧雲》還演到了中南海,不僅受到中央領導、文化部領導的稱讚,還讓省市級劇團的同行們刮目相看。去年,蘇州市文化局授予他們“優秀劇團”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