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沿革
1955年為雁塔區第八鄉,1956年為張家村鄉,1961年改為黃雁村公社,1965年為邊家村公社,並劃歸碑林區,1966年改太白路公社,1981年改張家村街道。1996年,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9.7萬人,轄黃雁村、張家村第一、張家村第二、大學東路第一、大學東路第二、省安裝公司北院、省公路局、通用公司、中原新村、邊家村、邊西街、省糧食廳、冶金院、省建三公司、五村、白廟村16個居委會和省安裝公司東院、省安裝公司南院、安裝技校、25號院、省體院、省地質水文隊、省衛校、省安裝公司南院、郵電部第二工程公司、省建一中、省醫院、省公路設計院、省建工局職工醫院、省物探隊、省建八公司(邊家村)、80號信箱、90號信箱、省建材料公司、西北大學、省建八公司、白廟村、西工大、國際電台、市商業銀行、市財貿學院、省長線隊、交通部第一設計院、省水電工程局、市塑膠公司、省農勘院、省地震局、省公安廳十處、省建八公司(邊西街)、省建工局幹校、省農機局、省農業銀行、市物資局、省公路職工醫院、省博物館、西安晚報社、省商業糧校、省建設銀行、省團校等46個家委會及黃雁東、黃雁西、邊家村、西何家、白廟、黎明6個行政村。
2002年,轄軍工、含光一、含光二、科研、鴻雁、交通、水文一、水文二、白廟、紅纓、黃雁、融信、太白、西工大、西北大學、文康、友誼17個社區,黃雁東村、黃雁西村、西何家、邊家、白廟5個行政村。
交通狀況
張家村街道交通便利,環城路、南二環穿境而過,三縱一橫的交通網路,北依西安古城牆,西接高新科技開發區,距西安市中心2公里,距著名的雁塔廣場約3公里。其太白北路,含光北路.朱雀大街都是西安主要交通街道。
經濟商貿
街道現有各類企業100多家,已形成科研、機電、文教、建材、商貿五大支柱行業。張家村街道積極招商引資,發展工業, 先後有深圳人人樂、世界五百強百安居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業巨頭來此興辦企業,取得良好的經濟回報。街道第三產業發展迅速,邊家村商圈已初步形成,紅纓路開發建設全面啟動,“首善之街”都市新形象初具雛形。
科技教育文化
張家村街道有著一流的科研、教育、文化優勢,大專院校10所,科研院所11家,中國小12所,醫療單位4所,17個社區居委會,村委會5個,住宅小區5個。中科院西安光電子研究所、631計算機研究所、陝西省公路設計院、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西安體育學院. 西安醫學院. 陝西青年幹部管理學院. 陝西行政學院. 西安建築職工大學. 陝西廣播電視大學等單位位於境內。
歷史面貌
解放前,張家村地區除西北大學外,基本全屬農村,主要有張家村、黃雁村、西何家村、白廟村,屬九區6鄉。村民以種植糧食為主,兼種蔬菜作物。建國後,1952~1957年,先後有共青團陝西省委、西北工業大學等遷入境內,形成了城鄉插花地域。60年代始,相繼修建了陵園路、太白路、友誼路、環城南路4條主幹道,原為石子土路的紅纓路、郵電南巷、大學東路、邊西街、水文巷等8條背街小巷先後鋪設成瀝青路面。80年代,隨著城市改革的深入,轄區內商業、服務業、專業化市場發展迅速。1993年,轄區內有商業服務網點620個,專業市場4個,駐地單位113家,大專院校和中等專科學校10所,科研機構11所,省部屬醫院3所。
50年代,組織有勞動能力的烈軍屬和社會救濟戶參加福利企業的生產,以工代賑。60~70年代,發展街道經濟優先吸收烈軍屬和救濟戶參加生產廠社。80年代初,街道及所屬居(家)委會都建立了“雙擁”機構,組織駐地商業、服務業的員工,常年堅持上門服務,“雙擁”工作走向了社會化和制度化。1987年4月,街道和居(家)委會,開辦了“十不出院”的便民利民服務,一批便民商店、家庭縫紉、家電修理、熟食加工、飲食攤點、理髮、送奶、送煤等服務遍布街巷和居民院落。極大的方便了老年人、殘疾人和優撫人員。至1990年底,發展專業及兼職服務人員3713人,服務項目35個,服務網點368個。1992年6月,辦事處殘疾人聯合會成立,通過各種渠道為70名殘疾人安置了就業;為10名殘疾人安排了個體服務業。1993年9月,街道社區服務公司成立,組建老年健身活動站3處,發展千名老年會員,組織了秦腔自樂班、書法美術班、武術隊、健美隊。1993年底,張家村街道有烈屬54戶,殘廢軍人139人,軍屬587戶,殘疾人387人,社會救濟戶2戶。1991~1993年,發放撫恤金112480元;社會救濟補助635人,共24731元。
商業市場
太白路建材市場.紅星美凱龍建材超市.西北大學商圈.朱雀家具城.朱雀花卉市場.西安古玩市場.太白天天商業街. 太白商業大廈,人人樂購物廣場等大型商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