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塔村[山西省方山縣峪口鎮下轄村]

張家塔村[山西省方山縣峪口鎮下轄村]

張家塔民居位於方山縣城西南20公里的峪口鎮張家塔村,村莊坐北向南,全村人口908人,225戶,勞動力280人,面積2220畝,常用耕地1961畝,退耕還林地300畝,經濟總收入79.9萬元,人均916元,糧食總產量113.01頓。 村內擁有一所集中寄宿制國小,全校學生100人左右,老師16人,為附近村莊的集中教學點;本村村民多以務農為生,主要種植有玉米、大麻子、黑豆,部分村民以種植核桃樹、養殖為主導產業;醫療方面有村級衛生所一所,藥店兩家。 2016年12月,張家塔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信息

張家塔民居

張家塔村 張家塔村

張家塔民居建於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趙家塔趙山先生的四個兒子所建。這在臨縣、離石、方山一帶赫赫有名,他們弟兄四個,稱為四大門。大門家販銀洋、做生意、開粉鋪;二門家在臨縣縣城、圪洞鎮、三交鎮開鋪子,生意做至西安、綏德、延安、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三門家以行醫為業,名揚臨縣、離石等地;四門家以種地為生。
張家塔又是一個文明古村,財主家出了很多文化人才和官員。如:光緒壬寅科舉趙煒,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為家族振興施工設計;名醫趙芬桂,醫術高明,藥到病除,患者有求必應,不擺架子,醫德醫風譽滿鄉里;教育家趙增祿,從教30年,學生們都是大有成就的人;拔貢棄官趙炳(1866——1940)授封陝西榆林副職,因不滿清政府腐敗,對滿族的歧視,棄官回家務農。
從趙山開始,趙家歷代勵精圖治,勤勞致富,使家資豐盈,積穀蓄銀,便開始建造宅舍,當時交通不便,全靠肩挑背扛,從趙家十世先祖趙山直至趙家十七世孫,其間八代人本著珍惜土地的原則,依山就勢,東西約四百米,南面有二十米的高崖,東面和西面也是高崖,建成磚瓦石木結構。為節約用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為了爭取一席閒置地盤,大動磚石、高築基礎,有的數院連疊,下面有暗水道長達近百米,寬、高約為兩米左右,不惜耗費資材,建築根基,最後,才在上面建宅,不惜人力,物力,注重土地利用,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的群體宅36院,倘若從對面山上眺望,張家塔民居從上到下就像一座“寶塔”。
張家塔村還有姓張的一大家族,整個家族是趙家財主的長工,豪華的四合院內由趙財主居住。旁院涼房,由張家長工居住來伺候主人,又能警衛,十分氣派。
為了防禦外侵,道光年間,張家塔修成城堡式的,即用高牆將全村圍起來,並修了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全部依山勢築牆合圍,每座城門都有兩層建築,下有門洞,上有城樓,樓上修有火炕,住有專人把守,備有防禦外侵的兵器和滾石,北門內築有城牆,四大城門關閉,外來者便無法進村。
道光末年,趙家在村中間修建了一個形狀像寶塔的三層建築,叫夢樓,底層置有大刀、長矛之類,二層與北門城樓遙相呼應,若發現敵情,更夫鳴鑼。將四大城門關閉,集中壯男備戰,確保村莊安寧,特別是在夜間,將村民從夢中驚醒,便於迎戰。

基礎建設

村莊建築很豪華,古廟、祠堂、城樓、宅樓、宅門的樑柱及窗門,還有民間用具,家什均有雕刻,廟、祠、墳的石碑,民宅的柱石、石槽等都有雕刻。“蓮花送子”等圖文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從低處到高處共有六層窯洞,每層要後退一節,一家一戶都是四合院,廈檐擋日,但日照充足,夏涼冬暖,還有樓房,青磚窯洞一院接著一院,對稱性較強,每處四合院的窯洞台階,院內馬棚、柴房、石磨等的布局都成對稱圖形,屋上修建樓閣美觀大方,進入每一處宅院,更引人注目的是名人字匾,這些字匾別具一格,造詣非凡,有的五脊六獸,有的鳳凰展翅,有的二龍戲珠,有的倒垂蓮,均由磚木、四瓦(簡瓦、片瓦、滴水瓦、貓頭瓦)混合結構而成,也有兩廂牆面,圖文並茂,匾額上的題詞五花八門:“迎春第”“福海壽山”“行必履正”“屏山帶水”“酌史鋤徑”“進德修業”“耕讀傳家”等各有風騷,宅內炕圍壁畫,有人物畫,花鳥速寫,裝飾邊緣,詩詞文體,展現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地下甬道(地道)幾乎貫通了每一院,即全村院院相通,不出大門能走遍全村各院,也有的要走相當長的一段暗道才通,甬道統用磚灰砌成,其意之一,備戰備亂,團結抗敵,之二,便於鄰里交往,尤其是適合婚喪大事及暴雨來臨更有價值,從高處至低處修築水道四條,每處宅院的布置都從長遠著想,全村的水道有明有暗,有乾有支,都從住宿、行路等全盤考慮,防澇免災,貫穿於全村南北,可算是山區小北京。

歷史文物

為了讓後人祭祀祖先,同治四年(1865)建了祠堂,正北有磚窯一孔,上蓋大樓三間,供奉趙氏先祖靈位,東西蓋小房各三間,一為看守者居住,二為子孫讀書之用,為了便於族人祀奉,在西門外建有關公廟、觀音廟、龍王廟,尤以龍王廟造型獨特,氣勢非凡,橋涵飛架,橋西鑲有“永貞橋”三字石匾,南北連線,正北有龍王正殿,內有龍王塑像,壁畫、大鐘、大鼓、石碑四通,與正殿相呼應,南有戲台,台下有水井一口,西有戲班居住的磚窯四眼,東有馬廄數間,西南有廊房兩間,三廟之間都備有便門相通。

張家塔又是一個文明古村,家無白丁,民風純樸,財主家出了很多文化人才和官員。如:光緒壬寅科舉趙煒,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為家族振興施工設計;名醫趙芬桂,醫術高明,藥到病除,患者有求必應,不擺架子,醫德醫風譽滿鄉里;教育家趙增祿,從教30年,學生們都是大有成就的人;拔貢棄官趙炳(1866——1940)授封陝西榆林副職,因不滿清政府腐敗,對滿族的歧視,棄官回家務農。清知縣曾贈予張家塔村“文明之村”牌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