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華[革命烈士]

張子華[革命烈士]

張子華(1914~1942),革命烈士。原名王緒祥,乳名宿祥,曾化名王少髯、黃漢等。寧夏中寧縣恩和鄉沙灘村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子華(1914~1942),革命烈士。原名王緒祥,乳名宿祥,曾化名王少髯、黃漢等。寧夏中寧縣恩和鄉沙灘村人。

人物生平

他出生於一個富紳家庭。王家在七星渠兩岸擁有大片良田和枸杞園,又兼營枸杞和中藥材生意,在恩和堡開設“天順禎”商號,還在天津“惠源長貨棧”設莊,常年往上海、天津、香港等沿海商埠口岸城市批發枸杞、甘草等中藥材。

張子華自幼有良好的親職教育,又按部就班接受了正規的現代學校教育。1926年,當他在恩和高級國小即將畢業之際,正是全國大革命高潮之時,控制大西北的馮玉祥將軍,當時接受了蘇聯的援助和國、共兩黨的幫助,在軍內層層設立政工機構,吸收大批共產黨員從事政治工作。馮軍所到之處,政工人員開展各種政治宣傳活動,發動民眾,在城鄉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國民軍在寧安堡(今中寧縣城關)駐軍政工人員、共產黨員劉進、劉屏先曾多次到恩和高級國小搞宣傳活動,介紹全國革命形勢,要求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組織起來,投入到革命的運動中去,向本地的封建勢力作鬥爭。王緒祥和孫殿才被同學們推選為頭,在進步教師的指導下,經常走村趕集,搞一些宣傳活動,通過這些社會活動,他和同學們的政治思想覺悟有所提高,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理論常識,培養了一定的組織能力,為他今後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礎。

1928年,王緒祥高小畢業後,先考取甘肅省蘭州第二中學,於1930年8月又去了北平。他的三叔父王含章從日本留學回國,在北平國民政府任職,幫助侄兒選擇了知名的教會學校匯文中學高中部讓他繼續學習。匯文中學恰是東城區的學運中心,學校里有中共地下黨支部。他一入校就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表現十分活躍,很快被黨組織發現,培養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為了表明自己立志做中華民族的兒子,獻身於革命事業,入黨時改名張子華。”入黨以後,他在全國總工會華北辦事處負責人饒涑石(人稱王蠻子)的直接領導下,主要從事學生運動。其間,他曾於假期被派往門頭溝煤礦,組織過工人運動,還參加過國民政府財政部印刷局工人反對機器南遷的罷工鬥爭。在與工人民眾共同生活,一起勞動和團結鬥爭中,使他經受了很大的鍛鍊,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成為他在革命道路上健康成長的又一個新起點。經過這次鍛鍊以後,黨組織調他到全國總工會華北辦事處任秘書,在這段時間裡,他組織和領導過天津碼頭和沙廠的工人運動以及唐山煤礦工人的罷工鬥爭,還代理過全總華辦的黨團書記。此時,張子華已成長為我黨的一名職業革命工作者。

在北平期間,張子華特別關心和幫助家鄉同學組織的“寧夏留平學生會”,主動吸收學生會中的積極分子袁金璋、高尚信、姚啟聖、潘鍾林、路秉監、征克非、吳介凡等十二位同學組成馬列主義學習小組,輔導他們學習《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辯證唯物論入門》、《現代世界觀》和江西蘇區編印的英文小冊子《論壇》等革命理論書籍;並幫助學生會創辦會刊——《銀光》(後更名《寧夏曙光》、《塞北》),還親自指導和組織大家踴躍投入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反帝大同盟”所開展的一些活動;並提議寧夏留平學生會醞釀組織和在加革命武裝,推翻馬鴻逵家族對寧夏的黑暗統治,動員寧夏學生王子瑞、潘鍾林、蘇印泉等赴張家口,參加馮玉祥、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一些同學在張子華的影響和培養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黨的領導幹部。更多的同學則始終堅持進步,成為黨的親密朋友。

1933年底,張子華受全總華辦派遣,化裝成商人來到天津,負責領導天津唐山地區的工人救亡運動,組織工人紀念“五卅”運動九周年活動。5月中旬,在一次前往主持召開工人積極分子會議的途中,被警方便衣逮捕,但因為沒有暴露真實身份,不久獲得自由。出獄後,被調到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機構工作。1934年9月,中央代表陳鐵琤(即孔原)派他到陝北革命根據地巡視工作。當時敵人正在發動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形勢非常嚴峻。而陝北卻並存著以謝子長為首的陝北邊區和以劉志丹為主要負責人的陝甘邊區的兩塊革命根據地;同時在黨組織方面,也有陝北、陝甘兩個特委並存;在軍事指揮上,亦有陝北和陝甘兩個邊區軍事委員會各自獨立,情況比較複雜。10月,張子華化名黃漢進入陝北。在做了大量工作以後,張子華返回北平,向陳鐵琤匯報了情況,並徵得陳的同意後,立即寫信給陝北黨組織,傳達了中央代表的指示,批准了陝北特委的決策。1935年2月5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軍事委員會成立,惠子俊任特委書記,劉志丹任軍委主席,陝北革命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和地方游擊隊,由劉志丹統一指揮,實現了陝北革命陣營的大聯合,為後來三大主力紅軍匯師大西北、建立陝甘寧中央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35年初,張子華隨同陳鐵琤調到上海,任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組織部秘書(負責人),兼聯繫河北省委政治交通。5月,改任鄂豫陝邊區特派員。就在此時,他接受了一件十分重要的特殊使命——國共第二次合作和談的秘密聯繫員。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推動下,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主要是為了保全蔣家王朝的根本利益和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蔣介石不得不準備對日作戰。實行全面抗戰以前,國民黨政府要調整國內外的政治關係,特別要爭取蘇聯的支持和改變同中共的敵對狀態。蔣介石把打通與中共關係的任務交給宋子文、陳果夫、陳立夫等少數親信秘密辦理。於是CC系頭子陳立夫指示他北洋大學和匹堡大學的老同志、CC骨幹成員的交通部部長曾養甫具體負責實施。曾轉而又找北洋大學同學、交通部高級專家諶小岑幫忙尋找中共地下組織,因諶是五四運動時期天津“覺悟社”成員,與周恩來、鄧穎超相識。諶通過各種渠道,才展轉找到中共地下黨員,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徵集部主任左恭,向他通報了國民黨中央希望與中共談判的意願。左即時把這一重要情況向上級黨組織作了匯報,上海黨組織選擇了張子華擔此重任。黨組織認為張子華經過長期革命鬥爭的鍛鍊和考驗,立場堅定,能力強,又具有其叔父王含章在國民政府任高級官員的背景,而且是西北人,又去過陝北,人地熟悉,條件最為理想。當時只有21歲的張子華就擔任了國共兩黨中央開始接觸和早期談判的秘密使者。

1936年1月3日晚上,左恭陪同諶小岑與黃君(張子華)第一次會晤。諶傳達了國民黨中央的意思,並請黃先生幫助與中共中央搭橋。第二天,黃回訪了諶,三天后又向諶通告,中共方面願意接受國民黨中央的意願,同意兩党進行和談,一致抗日,並建議由國民黨方面派出代表與黃一塊前往陝北,與中共中央領導人直接面談。國民黨方面表示有些困難,便由宋子文出面,請宋慶齡從中設法幫忙。宋慶齡給毛澤東、周恩來寫了親筆信,委託周繼武(真名董健吾)以國民黨中央政府財政部西北經濟專員的身份與上海黨組織派往陝北的黃聯絡員(張子華)一同前往陝北。張、周二人到西安後,得到了張學良將軍幫助,於二月十九日,進入陝北,到達中共中央駐地瓦窯堡(今陝西省子長縣)。因當時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央主要領導人都在東征戰役前線,由林伯渠、秦邦憲等接待了客人並聽取匯報,隨後張子華專程趕到東征前線的交口鎮,向中央詳細匯報了他與國民黨方面幾次接觸的情況,還把上海臨時中央局的處境情況一併作了匯報。毛澤東夸講他:“你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中央對他的工作表示滿意,決定繼續派他作為中央的聯絡員。3月中旬,張子華返回上海。

通過這次聯絡,中共向國民黨提出了和談的五條原則:一、停止一切內戰,全國武裝不分紅白,一致抗日;二、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三、容許全國主力紅軍迅速集結河北,首先抵禦日寇進攻;四、釋放政治犯,容許人民政治自由;五、內政和經濟上實行初步與必要的改革。這樣,敵對了近十年的國共兩黨又恢復了聯繫。

4月,張子華又去南京,向曾養甫轉達了中共中央願意聯合抗日的誠意,並向南京方面提出兩點要求:一、希望國民黨中央坦誠披露聯共抗日的具體辦法,並能得到書面的東西;二、要求南京方面派代表到陝北與中共中央直接會議。曾向上級報告後,立即把陳立夫口授的四項談判條件轉告張子華:一、歡迎共方的武裝隊伍參加對日作戰;二、共方武裝參加對日作戰,與中央軍同等待遇;三、共方如有政治上意見,可向即將成立的民意機關提出;四、共方可選擇一地區試驗其政治、經濟理想。至於直接派員談判,仍以“一時派不出合適人選”婉拒。5月,張子華把國民黨方面提出的四條送往陝北瓦窯堡,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接見了他。周副主席聽完匯報,表揚道:“你的工作意義是重大的,你做得也很有成績。”接著,張子華為了完成國共兩黨互換電報密碼、電台呼號,直接通訊聯繫的任務,又在8月第三次趕赴黨中央所在地保全(今陝西志丹縣),促成兩黨直接通電,並攜帶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分別給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和曾養甫的信件,改赴廣州將信件送交諶小岑。10月27日,新任廣州市市長的曾養甫會晤張子華,又向張口頭轉達了國民黨關於與中共和談的四點建議:一、蘇維埃區域可以存在;二、紅軍的名義可不要,改為聯軍,待遇同國軍;三、中共代表可參加國民大會;四、即派人具體談判。同時,國民黨方面提出邀請周恩來到廣州或香港會談,並已為周辦好了去港護照。第二天,張子華向中央電報上述內容。毛澤東、周恩來當即回電給張子華,讓他向曾養甫和陳氏兄弟轉達中共四點意見。大意為:甲、請蔣先生按七月間對全國人民宣示的諾言,堅持民族立場,萬不可對日再作任何領土主權之讓步;乙、中共宣言:只要國民黨不阻攔紅軍抗日去路,不侵犯紅軍抗日後方,紅軍首先停止向國民黨軍進攻,但在受攻擊時,亦作不得已必要回擊;丙、提議西北各軍停止向紅軍進攻,各守原防,互派代表談判。如果安全有保障,周可南下談判;丁、先派潘漢年為中共談判代表。中央電令張子華返回陝北。11月上旬,張子華第四次回到陝北,結束了國共密使任務,被重新任命為中共中央統戰部聯絡局副局長,留在中央工作。

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子華任中共代表團秘書,以八路軍總部參謀和周副主席秘書的名義,在西安作統戰工作。在西安期間,他按周恩來的指示,為營救西路軍做了大量工作。他還廣泛接觸在古城的寧夏官方、民間人士,幫助和鼓勵一些老同學參加抗日、投奔革命隊伍。“七七事變”後,日蒙軍大舉西犯,寧夏有淪亡危險,中央決定加強對寧夏的工作,並派他以八路軍的身份,到寧夏直接做省主席馬鴻逵的統戰工作。具體任務三項:其一、交涉在寧夏省會設立八路軍八事處事宜;其二、談判釋放被俘紅軍;其三、商量陝甘寧邊區與寧夏省的交界線問題。他還秘密會見了國民黨寧夏省黨部組織科長袁金璋等一些留平老同學,鼓勵他們為國家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影響和動員一些進步青年到延安參加革命工作,為擴大黨在寧夏的活動創造了條件。張子華還利用這次回寧談判之機,回到闊別多年的家中,看望了日夜思念的父母親。

1938年1月,張子華調到武漢,任中共代表團民政部文化組主任。2月,調回延安,4月分配到抗大擔任政治教員。在調武漢之前,張子華與抗大圖書館員李德貞(抗大畢業)結婚。1939年9月,張子華被秘密送進延安保全處隔離審查。他被指控在天津被捕時有“叛變”行為和赴寧夏與馬鴻逵談判時有“通敵”嫌疑。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是無法查證落實的。接著妻子也被隔離關押,要他交待揭發問題。五個月後,李德貞在關押中生下了兒子。張子華給未見過面的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延軍”——寓意是:在革命聖地延安出生的革命後備軍。由於他長期心情抑鬱,不幸染上肺病,於1942年病逝獄中,年僅28歲。

198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對張子華的歷史問題作出結論:“張子華同志青年時期脫離地主家庭,追求進步,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代,他在黨的工人運動、地下工作和統一戰線、團結抗日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對黨的事業是有貢獻的。在被審查期間,他堅持實事求是,對黨忠誠,表現是好的。現決定解除對他的‘政治嫌疑’,恢復名譽,承認黨籍,並通知有關地區、單位做好善後工作。”1985年5月,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召開會議,為張子華恢復名譽,在八里橋革命公墓安放了他的遺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