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好詩[唐代杜牧創作書法作品]

張好好詩[唐代杜牧創作書法作品]
張好好詩[唐代杜牧創作書法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好好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紙本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好好詩》是杜牧僅存的書詩墨跡,也是杜牧自撰詩歌並書的藝術作品。共四十八行,每行八字不等。內容為五言古詩,詩的內容是對當時一位才華卓越,但一生遭遇非常不幸的歌妓張好好表示同情之意,並藉此發揮自己的感慨之情。全篇書法筆勢放縱,風格雄健,轉折處有孫過庭《書譜》之神韻,很有魏、晉書法的古樸風度。

書法內容

釋文

《張好好詩》全卷 《張好好詩》全卷

張好好詩並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藉中。後一歲,公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藉中。後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又二歲,余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晴江連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暎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下無袖,一聲離鳳呼。繁弦迸關紐,塞管引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雲衢。主公再三嘆,謂之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以為疏。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小(此字點去)謝樓樹,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塵土,尊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賢校理),諷賦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載以紫雲車。洞閒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綽綽為當爐。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後,水雲愁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偶。(闕三字)襟淚,短章聊(下殘)。

印跋

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

後紙有歷代名家跋文,據《式古堂書畫記考·卷七》所記,該卷後元人諸跋,是從唐趙模《千字文》後移來。

此卷鑑藏印有“弘文之印”、“宣和”、“政和”(連珠)、“宣和”、“政和”、“內府圖書之印”、“秋壑圖書”、“張氏珍玩”、“北燕張氏珍藏”、“項子京家珍藏”、“張則之”、“蕉林居士”、“宋犖審定”、“張伯駒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慶、宣統三帝御覽及清內府鑑藏印11方(朱文)、張伯駒鑑藏印等。

創作背景

《張好好詩》大約成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前後。杜牧作為唐代風流才子,在揚州、宣城等地經常問柳青樓,據載,大和三年(829),杜牧初遇張好好時,她是一個年僅十三、能歌善舞的女子;數年後又遇張好時,她已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妓女了。杜牧緬懷當年,感慨今日,於是就有了這一卷“感舊傷懷”的長歌——《張好好詩》。

另外,《張好好詩》無作者款識,對於此卷的作者,當代學術界也有少量爭議。學術界大多認為此卷為杜牧真跡,如徐邦達、楊仁愷、曹洋、孫大軍等人。但也有少部分人持否定之說,如劉宏偉、林鷹等,乍看有一定道理,但無有力證據,故難以使人信服。

藝術鑑賞

用筆

宗法二王是唐代主流,杜牧用筆也是以二王一脈為宗的。《張好好詩》中如“高、殊、雲、前”等字可以明顯看到右軍《聖教序》的影子。同時,杜牧傳承著六朝筆法:杜牧之《張好好詩》“大有六朝風韻”者,蓋亦賞其中截有豐實處在也“中截豐實”這一點,如:“水、牧、低、弦、吳等字,處處可見其“中實”的用筆,豐厚而古雅。

《張好好詩》墨跡筆畫粗細對比強烈,提按動作誇張,瞬間完成動作轉換。無不體現了杜牧精湛的控筆能力。質重沉厚與輕靈飄逸在杜牧筆下同出,“大珠小珠落玉盤”,平添新奇。杜牧將這種強烈的對比關係套用在一個字間,或者相鄰的前後字間。將兩種審美情趣集於一件作品之中,卻沒有突兀的感覺,這不但需要超強的把控能力,更需要智慧。如“歲公鎮”一組:“歲”字沉著穩健,一筆一畫徐徐展開;“公”字漸漸加速,至“鎮”字則用筆靈活飛動,搖曳生姿。這是一個從徐到疾的加速過程,更是一個情緒的發展過程。

《張好好詩》中許多字的書寫都是求穩的,如“年十、城、每、東”等字,平靜莊重如楷書。又如“藉、於、有、之沙”靈動多姿,或筆尖跳躍,靈巧如山中矯兔;或痛快疾馳如渴驥奔泉,勢不可當。

章法

局部圖冊 局部圖冊

杜牧此篇取法六朝,這是遠距離籠統而言的。如果從近距離看,杜牧也有吸收像顏真卿、懷素(小草)筆之處。整幅作品是由溫和轉而粗獷的,從二十五行左右開始。杜牧開始在書寫時,用筆還是很精細的,抹尖了筆鋒細膩的刻畫,一副一本正經、謹慎從事的樣子,由此也帶來了放不開的痕跡,線條如同膠住一般,又如同卷刃一般,如“牧”、“故”、“好”字的右部,轉動無力,收束緊張,停頓勉強,甚不明快。

有的字的結體也很不妥當,如第三行之“來”字,這個字結體並不複雜,卻在杜牧筆下比例不調,頭重腳輕。第四行的“歲”字作歐陽詢楷書狀,一筆一畫純粹楷法。這個字顯得特殊之至,露出了不合群的情調,不知杜牧何來的靈感。可是,如果把這個“歲”字從篇中抽出來單獨欣賞,則會驚異於杜牧在楷書上所下的很大一番工夫,看那“戈”筆銀鉤鐵畫,彈性極強,比起歐、柳也毫不遜色。只是放置在行草篇幅中,矛盾也益加不可調和了。從第二十五行起,作者的用筆走向大膽、真率,不再是尖細地筆鋒行走了,而是有分量地戳入,中、鋒並用,妍中有險,柔中有剛。譬如:“忽”、“凋”、“身”、“且”、“句”諸字,凡轉折處皆按出稜角,顯得特別剛硬,與宋代的米芾行書有些類似。和前面相比,作者也帶來了一些粗糙痕跡,卻給人以自然、質樸、粗獷和渾厚。如“樓”字,是那么的蒼茫,運筆似不經意,轉折自如,一氣呵成。在用筆率真大膽的同時,用墨仍然是濕潤和飽滿的,作者甚至還用了些許淡墨,在濕潤中伴有迷迷濛蒙的暈化效果,所以整幅作品欣賞一過,給人感覺並不強烈,但是作品中蘊含的深沉,卻很令人幾番尋味。

《張好好詩》全篇質樸,筆跡渾厚、隨意,絕無妝點。它也帶有杜牧歌一般的格調,特別是後部分,揮灑自如、放縱多姿、明朗健爽的因素使人感到作者的爽快,顯然已沒有什麼可以顧忌或束縛了。

名家點評

清代顧復《平生壯觀》:“牧之此詩,紙墨頗佳,書欲成舞”。

歷史傳承

遞藏

《張好好詩》於北宋徽宗年間(1082—1135年)時入宣和內府。後曾遞藏於南宋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標等鑑藏家,乾隆年間(1736—1796年)入藏清內府。1924年,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流散於東北。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近代收藏家張伯駒得知此訊息後,急托墨寶齋馬保山追尋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終以重金購回。1956年,張伯駒將此《張好好詩》卷捐贈政府,後一直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著錄

《張好好詩》在《宣和書譜》卷九、《悅生所藏書畫別錄》、《清河見聞表》、《珊瑚網·書跋》卷二、《平生壯觀》卷一、《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八、《大觀錄》卷二、《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二、《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等著錄。

重要展覽

2016年9月6日—10月26日,“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三輪第二期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舉辦,《張好好詩》為其重要展品。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亦工書法。《張好好詩》為其在世的書詩墨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