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張公藝,鄆州壽張(今台前縣孫口鄉橋北張)人, 生於公元578年(北齊承光二年),卒於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歷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八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
公藝自幼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禮讓齊家,立義和廣堂。制典則,設條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婦順,姑婉媳聽,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鳴鼓會食。養犬百隻,亦效家同,缺一不食。
唐麟德二年,高宗與武則天,率文武大臣、宮妃命婦去泰山封禪。車駕過壽張(今台前縣),聞張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過訪。問張何能九世同居?公藝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請紙筆,書百“忍”字以進。高宗連連稱善,並贈絹百端,以彰其事。
治家有方
以和治家
張公藝是我國歷史上治家有方的典範,他們家族九輩同居,合家九百人,團聚一起,和睦相處,千年以來,倍受歷代人民尊敬,傳為美談。在當今建設兩個文明的時代里,建立一個文明的家庭,更具有它新的現實意義。漢家雖不專在忍,今亦不提倡吃“大鍋飯”,然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乃人人所盼望的事,這裡關鍵是誠意待人。那些為子不孝,婆媳不和,兄弟分爭,姑嫂相猜,妯娌吵罵等,何不仿效張氏治家呢?
張公藝以和治家,仗義疏財,九代同居,人多家業大,騾馬成群。有許多遠親近鄰時常登門求助,有的借糧,有的借錢,有的使用農具和牲畜。講信用的到時歸還,也有些人借去不還,甚至把農具和牲口賣掉。天長日久,家人有的憤憤不平,提出今後決不再借給他們。張公藝卻說:“如果他們都像我們一樣,什麼都有,還來求我們嗎?因為他們有困難,所以,才求助於我們。”因此,在他的家裡,每人都樹立了一個助人為樂的思想。
張氏家訓
《百忍歌》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傳說故事
唐高宗私訪
相傳,唐高宗聞知張公藝九世同居,家大業大,怕他造反,就假託封泰山,特意來私訪。他扮作道人來到張公藝家,要見一見當家人。這時走來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自稱為當家人。此童便是張公藝。“道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你們家讓年輕人當家?公藝道:“這是張家祖傳的治家辦法。年輕人沒結婚,無私心,辦事公道。”隨後,公藝領“道人”參觀了這個大家庭。只見他家建有食堂,聽鐘聲集體吃飯;有裁縫房,全家人的衣服、鞋襪統一製做和分配;孩子統一看管,有出門探親的婦女,無論誰的孩子,抱起一個就走(和自己的孩子一樣)。“道人”看他們十分和睦,讚不絕口。公藝說:“我家不僅人義氣,狗也與別家不同。”他又領“道人”觀看了餵狗的情景。張家養著一百條狗,如有一隻不到,其餘九十九隻都不吃食,只等到齊了才吃。“道人”很驚奇,想當面試一試這個小當家人的本領,就送給他兩個梨子,看他如何處理。張公藝叫家人用石臼把梨搗碎,放在水缸里,叫全家人都來喝梨湯。
和尚來借宿
據傳,張家有個年輕人結婚,新人剛剛入洞房,來了個和尚,提出在此借宿一晚。家人說:“今天不能借宿,我們家正在辦喜事呢!”和尚非住不可。於是爭執不下。張公藝聞聽,就把他讓進客廳。可是,這和尚得寸進尺,非與新人同住洞房不可,於是,就把他帶進洞房。和尚進房後,一頭倒在新娘的床上蒙頭便睡。新娘無奈,通宵坐在一旁。等到天亮,人們走進洞房掀被一看,是一個金人直挺挺地睡在那裡。這個故事雖不真實,但表明人們對張公藝忍讓之風的讚頌,體現了“好人總有好報”的願望。
百忍對略說
天下事,孰有大於用忍者乎?天有四時,地有高卑,人有賢愚,事有榮枯,不忍何為?且古之成大事者,必也用乎忍!一時之得失、一事之是非何足道哉?夫忍者,非惟進德保身,納福遠禍之良策。雖齊家國、協萬邦、致太平亦必用焉。《書》曰《無逸》,是天子猶且有忍矣。然人皆知忍之為用也大,而臨事每每一忍猶難。況百忍乎?此大唐高宗皇帝所以觀張公書百忍字而流涕者也。
時在大唐麟德二載,天子自洛陽而東,封禪泰山。以壽張張氏九世同居,車駕枉過之,諮以治道。其時掌家者張公諱公藝,乃於上前請紙筆,惟書百餘忍字以進。天子動容,以為難能,賜縑帛百端。《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新唐書●卷第一百九十五孝友列傳》、《光緒壽張縣誌●卷七》諸書備載其事。詳略雖殊,其事一也。
百忍者何也?一家之內,凡父子、婆媳、夫婦、兄弟、妯娌、主僕之間,皆有忍矣,是家有千百丁口,則有千百個忍字在。若家門之外,則所忍者又多矣,稼穡之艱難,風雨之不時,胥吏之打門,無一而非忍矣。處飄零之世,居四戰之地,苟全殘生已然萬幸,而蕃然九世,同居共食,非忍何以致之?
然張翁以百忍對其天子者,豈止於此耶?蓋有以匡其君也。天下紛亂,聖天子既以我張氏為聖朝祥瑞,降尊紆貴,玉趾親臨。苟能以忍字發心,軫念黎元,撫恤民情,愛惜民力,則風化自此始,而九州萬國皆得沐我聖朝熙世之深仁厚澤矣。
嗚呼,張翁之能其忍者,以其仁乎?此邑人世世新其祠墓以報其厚施者,其為天下所重而遺愛也如此!
桃源仁木子其超氏書於江南鹿城城南世遺之齋2015-05-30
2006年電視劇《無字碑歌》李丁飾演張公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