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墓原為磚石結構,上建墓亭。經多次修葺,墓旁立有晉鹹和五年(330年)《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一通。晉鹹和五年(330年)墓前樹有“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後墓、碑具沒於耕野。明崇禎五年(1632年),園丁掘井復得墓碑,遂恢復墓冢,並蓋墓亭保護。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台,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墓後為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的享殿、過殿、廂房各三間。正殿塑醫聖像,配祀藥王孫思邈和神醫華佗。後人為紀念他而建的“醫聖祠”,有過殿、正殿、東西偏殿、內經樓、靈樞閣、素問館、醫聖井、梅花軒、荷花池、醫林會館等。醫林會館原為四方醫士聚會探討醫學之地。1998 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10 萬元,用於張仲景墓的消防基礎設施工程建設。
人物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