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村民服不服,主要在支書。民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這是張世忠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看似平實,卻很有哲理。
他任職以前,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鬥力不強,村上基礎設施落後,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不高,民眾對村“兩委”意見很大。
當選村支書後,張世忠多方爭取項目資金,發動村民投工投勞,建設基本農田1500畝、蔬菜拱棚125畝,硬化村組道路6.9公里,疏通渠道400多米,修繕便民橋2座。一場硬仗下來,基礎設施改善了,村民的心氣順了,發家致富的勁頭也上來了。
他經常思考和盤算著發展的路子,通過創新設定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販運等功能黨小組,落實黨支部、黨小組和黨員“三級雙向”承諾制,採取承諾、踐諾等方式,引領黨員民眾發展特色產業。爭取“金融扶貧?互助資金”產品,以互助資金作擔保,撬動銀行放大貸款額度,落實貸款1180多萬元,支持致富帶頭人發展生產;建立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幫帶脫貧機制,明確幫帶目標、任務、措施、時限,帶動91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推行“村企聯建”模式,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作用,通過寄養、代養等經營方法,吸收103戶養殖戶加入騰龍牧業合作社,引領全村204戶村民搞肉牛養殖,戶均養牛8頭以上,年收入3萬多元,養殖業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支持張龍青創辦青龍新型保溫材料廠,動員張文奎、馬傑帶領村民務工增收,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384元。
在第一書記呂鋮幫助下,他與廈門大學對接項目,正在籌建集養殖、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清真牛肉加工廠,輻射張樹村乃至隆德縣肉牛養殖產業鏈,力爭隆德牛肉產業成為廈門大學及廈門市民的綠色牛肉供應基地,把村子建成規模化肉牛養殖、地膜玉米種植、農產品加工販運和鄉村生態休閒旅遊產業示範村。
“偏心眼”的好支書
張世忠不僅專注村上的建設發展,更牽掛著貧困戶的生活和困難。為此,村里人時常覺得他“偏心”,但又認為他“偏心”得對。
支書“送”我3間房
張樹村新村建設如火如荼,而村民張恆斌卻只能天天圍著別人的新房看,滿臉羨慕和無奈。妻子常年臥病在床,家中又有兩個在校大學生,雖然張恆斌盼著自家也有新房,但苦於兜里一個子而無奈。
2015年4月,各家新居陸續建成,張恆斌便很少出門了。張支書為此著了急:“建設美麗鄉村本就為了全村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不能落下那一家。”他召集村“兩委”班子開會,決定村上籌集7萬元,為老張修一座70平方米的新居。3間新房蓋起來了,老張坐在家門口,逢人就夸:“張支書送我一院新地方。”
支書呵護我成長
張樹村三組的張文弼2歲時失去母親,2014年父親又突發心臟病去世。突然的變故,讓他和姐姐張鳳弼手足無措、倍感絕望。這時,張世忠像父親一樣站了出來,自掏500元錢,讓村上拿了2000元,張羅村民安葬了張文弼的父親。隨後,他把兩個孩子納入低保救助,爭取孤兒生活救助金和棉被、米麵油等生活用品;聯繫縣高級中學免去食宿、學雜費,幫助孩子完成了高中學業。
支書的別樣“偏心”
張世忠不僅“偏心”村民,對家人也有別樣“偏心”。為了民眾的事,他跑斷腿也要爭,但對自家的事,卻從不上心。由於工作出色,縣領導多次提議為他妻子解決一個“4050”公益崗位,被他婉言謝絕。兒子讓他找領導幫自己找工作,他堅決不同意,為這事,妻子埋怨,孩子賭氣。
由於多年的勞作,他患上了空洞性肺結核。2016年3月,他病情加重、吐血,暈倒在地。但住院僅半月,他就回村工作。這一切,村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對他更加敬重和愛戴,妻兒也理解了丈夫和父親的執著追求,妻子更是和他一起為村上的事跑前跑後。
美麗新村的“建設者”
“只要在位一天,我就要把民眾的事乾好;只有讓民眾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我才能心滿意足。”張世忠這樣要求自己。
如今的張樹村,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新居、一幅幅寓含深意的牆畫,彰顯著張樹人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風貌。在寬敞的文化活動中心,吼秦腔的、彈揚琴的、作農民畫的、下象棋的……濃濃的文化氣息是隆德“全國文化先進縣”的縮影。
這些變化無不傾注著張世忠的心血和汗水。2015年,他舍小家、顧大家,帶領村民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完成改造危房221戶,自來水入戶294戶,配置節能採暖設施100戶,配套排水渠系2400米,栽植景觀苗木9000多株,種植草坪14畝,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休閒花園,把張樹村建成了花園式宜居村落,被評為“全區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工程示範村”。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張世忠注重民風建設,在村里設定文化牆,開放“農家書屋”,評選“好村民”“五好家庭”“優秀黨員”,建成“老飯桌”,形成了孝老敬親、和睦共處的好村風。
獲得榮譽
先後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養牛示範園區”“全區優秀調解委員會”等榮譽稱號,自治區、固原市和隆德縣委多次評為“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