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張世德,別號金,1893年生於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一個農民家庭,3歲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撫育成長。辛亥革命爆發,17歲的張世德辭母從戎,參加光復廣東戰鬥。1919年春,考上陽江軍官教練所。畢業後,編入粵軍許崇智第一師,為團長陳銘樞所賞識,安排在蔡廷鍇連下任中尉排長。
張世德先後跟隨蔡廷鍇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首次北伐、東征陳炯明和南征鄧本殷等戰鬥,功勳顯赫。在攻打肇慶城戰役中,張世德被擊中,彈從背出,忍痛帶隊首沖入城,甚得軍內稱讚,師長李濟深親自到廣州醫院慰問,並獎賞毫銀150元,出院後,被擢升為機關連連長。次年,再升為營長。
1926年,張世德出師北伐,在配合友軍葉挺獨立團攻克汀泗橋一役中,立下奇功。在攻打軍閥孫傳芳戰鬥中,張世德又三戰三捷回師武漢。同年12月,晉升為29團團長,時年33歲。
1927年8月1日,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時,張世德隨葉挺指揮的十一軍參加起義,負責攻打駐南昌老營房之敵,戰鬥異常激烈,其他各處戰鬥已經結束,此處尚在激戰。張世德率領的29團打得勇猛,取得殲敵勝利,繳獲了大批槍械。
南昌起義後,張世德脫離起義軍指揮系統,加入蔣光鼐、蔡廷鍇重建的第十一軍,任第十一軍第二縱隊隊長,下轄兩個團。1929年夏,張世德任61師第9旅旅長,正式投向國民黨南京政府。
此後,張世德以“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參加了蔣介石同各派軍閥的戰爭,先後率部與桂軍和馮(玉祥)閻(錫山)軍閥大戰。張世德指揮作戰英勇,屢受嘉獎。1930年,張世德奉命出師湖南截擊桂軍,7月間大敗敵軍後,親帶衛隊巡視戰場時,被桂軍收容隊擊中陣亡。廣東軍政當局聞悉凶訊,甚表哀悼,除即撥安葬費及撫恤金外,還下令將其靈樞運返吳川原籍安葬,並將其戰功呈報南京政府及軍委,批准晉升一級,謚為陸軍中將。
第二年,廣東軍政領導陳濟棠等及社會各界人士,請準撥款在吳川縣樟山村籌辦世德職業學校,以示紀念。張世德陣亡時年僅37歲,他從軍20年,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參加南昌起義,寫下光輝的一頁,但離開起義部隊投向南京國民政府,為軍閥的爭奪勢力而戰,最後成了軍閥混亂的犧牲品,令人嘆息。
張世德(1893—1930),字作仁,別號金,廣東省吳種縣塘綴鎮樟山村人,生於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四月,卒於一九三零年(民國十九年)七月。死時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六一師第九旅旅長。死後,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晉升其一級,謚封為陸軍中將。
張世德生於一個清貧耕讀家庭。父宏英,母李氏。張三歲失怙。賴勤勞節儉扶養成長 ,八歲就讀鄉間私塾,課餘助母勞動,待親甚孝。十七歲時,清政府腐敗,群雄四起,反清潮湧。他為了報國救民,辭母離家投身軍旅。辛亥年十月十日武昌一聲炮響,他受感動,參加廣東省光復。從此,有時在軍旅服役,有時辭軍返家,勤耕供養其母。
一九六年(民國五年)廉江縣鄒開(又名實初),就高州府道,回響孫文號召,護法討龍濟光,招兵擴軍。張世德往設軍,鄒見其膽量過人,收為身邊馬弁。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春,張世德考進護國軍陽江軍官教練所,畢業後,編入許崇智部第一師(師長鄧鏗)一九二零年(民國九年)春,該師在廣州東較場集訓,團長陳銘樞見張世德,訝曰:“此壯士!”即與談話,非常讚賞,提張世德為蔡廷鍇連中尉排長。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春,粵軍第一師由贛回粵,討伐陳炯明。張世德隨軍參加戰鬥。同年六月十六日把陳部趕出廣州。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四月十日,桂軍將領沈鴻英部。勾結北洋軍閥,企圖倒戈反孫文。粵軍一師奉命討伐。在花縣新街大敗沈軍,張初立戰功。後追敵到肇慶城。陳銘樞組織先鋒敢死隊,用炸藥破城。剛炸破城牆,張世德被彈擊中,彈從背出,猶忍痛帶隊首沖入城。因此甚得軍內稱讚。師長李濟深(鄧鏗已受刺身亡)親到廣州醫院向他慰問,並賞給他毫銀壹佰伍拾元。他傷愈出院後,團長陳銘樞更加重視,擢升他為機關連長。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七月,李濟深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率領全軍南征八屬聯軍司令鄧本殷。張世德隨陳銘樞第十師南下。當部隊開到家鄉吳川時,鄉中青年踴躍投入其連隊。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春,團長將光鼐,以其素來矯勇善戰,遂推薦晉升為營長(接范漢傑缺),駐防欽州。同年七月出師北伐,他隨北伐軍隊從韶關取道江西入湖南,受到沿途民眾夾道迎送,張營官兵鬥志益增,掃蕩兩省大小軍閥,勢如摧枯拉朽。張在參加湖南平江血戰,及迂迴丁泗橋東側,突占敵軍退路鹹寧,配合友軍(十二師葉挺獨立團)攻克丁泗橋,立了奇功。同年八月三十日參加攻克賀勝橋,直搗武漢,於困守武昌的敵將劉玉春部苦戰二個月。這時,吳佩孚勾結東邊軍閥孫傳芳,由贛出兵,企圖牽制北伐軍。於是張又奉命揮軍東下九江及南昌,於孫軍三戰三捷,再回師武漢。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原第四軍第十師,擴編為十一軍,張世德晉升為該軍第二十九團團長。擴編後,張團奉命開往河南,於奉軍作戰,攻克鄭州開封。大有直搗北京之勢。但由於寧漢紛爭緊張,才奉命回師武漢。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四月,武漢政府任命第四軍軍長張發奎兼十一軍軍長,原該軍二十四師師長葉挺兼副軍長。(軍長陳銘樞因親蔣已離隊。副軍長將光鼐往瀘留醫。)於是由葉副軍長率領全軍東下南昌,以防南京政府軍隊進攻。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葉挺率領十一軍參加。張團亦參加,繳獲朱培德部大批軍械。當敵來進攻時,葉挺命令第十師師長蔡延凱率全軍打回廣東。隊伍開行途中,蔡延凱召他認為知心的張世德來密商,提出不聽葉挺命令,既不跟共產黨走,又不要跟張發奎走。蔡認為現開回廣東回被人吃掉,只有福建軍隊最薄弱,應先開到那裡,等和陳蔣兩位軍長取得聯繫後,才作行動。蔡還要漲串聯知心官兵一致行動。當部隊開到進賢縣城時,蔡便令張帶可靠官兵戒嚴,召集全軍共產黨員官兵及張發奎派來的人開會。會上蔡宣布:今後與你們分道揚鑣,發足欠餉及川資,請你們離開隊伍。同時為了大家安全離境起見,派張團長帶兵護送一天(史稱進賢送客)。張為蔡完成這次資遣任務後,適任團內第一營長出缺,便提請自己兄弟張炎連長補升遺缺。
張團入閩後,駐閩省河口鎮。不久將光鼐回隊,蔣蔡決定:又恢復第十一軍建制,將第十師擴編為第十、二十四兩師,向全閩省進軍,張世德升為第十一軍第二縱隊長,率領兩個團。後經徵得廣東省主席李濟深和第八路剿總指揮陳濟裳同意,便把隊伍開回廣東。但當時第四軍長張發奎,亦急行軍,欲爭奪廣東地盤。張團開到河源老隆一帶時,突入張軍重圍。激戰三晝夜,全團傷亡慘重,幸得援軍才得脫險。
張世德自辛亥革命前投軍至其隊伍開到老隆時,戎馬生涯已經有了十七年。在這十七年中,他參加大小戰役數百次,都是本著孫中山的宗旨、推翻滿清、打倒軍閥、實現中國的統一。而且在此革命戰爭中,創立了汗馬功勞。但自老隆戰役之後,直到一九三〇年(民國十九年)七月七陣亡時止,他參加的戰爭性質變了。即是說他參加了新軍閥的內戰,又參加了攻打工農紅軍的反革命戰爭。
一九二七年冬至一九二八年春,張的部隊除於東江參加討伐張發奎軍一些戰爭外,大部分時間是駐防廣州大沙頭整訓。於是張派人回家鄉吳川,招收大批新兵補充,使其所帶的部隊成為吳川的兄弟軍。一九二八年四月至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一軍軍長陳銘樞分管南區(內轄高電欽廉瓊崖);第六十師蔡延凱部調海口駐防。張升為該師副師長,蔡因外出休假,張世德負責全師工作。他在海南島幾個月中,除收編和剿滅一些土匪外,主要入山區打工農紅軍。因此甚得海南上層紳商稱讚。一九二七年七月,蔡師奉令壓縮。張任廣東編遣區第三師獨立團少將團長。一九二九年八月張又調第六十一師(將光鼐師長)任第九旅旅長。
早在一九二八年三月,李濟深入南京被蔣介石拘留於湯山後,廣東親李濟深和徐景唐等軍人,舉兵反蔣。當反蔣軍隊進攻廣州,廣州處在危急之際,廣東軍政當局陳濟裳、陳銘樞,急調蔣蔡二師回廣州,於是張世德參加攻打反蔣軍,收復惠州、興、梅、潮汕等地。窮追敵軍到江西,轉戰幾個月,勝利回廣州。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夏,華北馮閻軍倒蔣大興,同年十一月張桂聯軍聯合,由西江東下,桂軍進占了。由湖南南下的張發奎軍,已攻到花縣赤泥圩。廣州郊區已聞槍聲,盤踞廣東的陳濟裳,有被張桂軍取代之危。但張世德率第九旅官兵,趕上戰場,配合友軍作戰,即將危局扭轉過來。張擊敗來犯之敵後,乘勝追擊,占領廣西省梧州市。於一九三〇年一月,追敵軍到北流於桂軍黃紹雄部激戰幾晝夜。張旅亦有傷亡(張炎團長此役受傷),回師廣州休整。一九三〇年(民國十九年)夏,馮閻倒蔣軍南下。張桂軍北上。二軍欲於長江武漢會師。於是張世德旅又奉令出師湖南截擊桂軍。於一九三〇年七月間,行軍到衡陽西郊探山一帶,於桂軍相遇,激戰兩夜。張旅英勇打敗敵軍,張世德為愛護官兵著想,親帶衛隊巡視戰場,檢查有無遺下自己的傷員,被桂軍收容隊擊中陣亡。
廣東軍政當局,一聞張旅長陣亡,甚表哀悼。除即撥發安葬費及付息金給其家屬外,還下令當張靈柩運回吳川安葬時,沿途所經各地,黨政軍各界,都應組織隊伍迎送。故凡張靈柩經過之處,“魂歸故里榮葬特思”的標語,高高飄揚。事後廣東軍政將其戰功,呈報南京政府及軍委,批准晉升為一級,謐封為陸軍中將。所遺旅長職缺,晉升其弟第十七團團長張炎充任,使該旅繼承張旅長作戰英勇,及社會各界人士,請準撥款在吳川縣樟山村,籌辦世德職業中學校,以示永遠紀念。
後世紀念
張世德陣亡後由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撥款,並由其堂弟張炎將軍親自操辦,在故鄉塘綴鎮樟山村建立世德學校,以彰顯紀念張世德將軍的卓著功勳。一方面為了紀念以身殉國的張世德將軍,以之激勵後人;另一方面是要走“教育興國”的道路以造福桑梓。
1932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先生為學校題寫了校名“世德學校”。隨之成立了由張炎將軍為主席,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陳濟棠、孫科等為校董的88人董事會。
1985年8月,學校更名為“吳川縣張炎中學”,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張炎紀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