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1930年1月1日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美國紀錄片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威廉士學院和耶魯大學 。 1964年,擔任劇情片《冷酷的世界》的製片人;1967年,拍攝的個人首部紀錄片《提提卡蠢事》獲得德國曼漢姆影展最佳紀錄片大獎 。1973年,拍攝紀錄片《少年法庭》。1975年,拍攝紀錄片《福利》 。1976年,執導紀錄片《肉類》 。1980年,執導首部劇情片《謝拉菲塔的日記》。1986年,拍攝紀錄片《聾》 。1988年,改編舞台劇作品《最後一封信》 。1989年,執導紀錄片《中央公園》 。1995年,執導紀錄片《芭蕾》 。2002年9月12日,執導的第二部劇情片《最後的信件》在美國上映。2003年,獲得唐大衛獎 。2010年,執導的紀錄片《搏擊健身房》在第35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 。2011年,拍攝紀錄片《瘋馬歌舞秀》,該片獲得第3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提名 。2013年,拍攝紀錄片《在伯克利》 。2014年,獲得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也是電影節歷史上第一次將此獎頒發給紀錄導演 。2015年,執導的紀錄片《在傑克遜高地》在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2017年2月26日,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9月4日,執導的紀錄片《紐約公立圖書館》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懷斯曼 懷斯曼

1930年1月1日,懷斯曼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一個猶太家庭 。1951年,他從威廉士學院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之後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 。1956年,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伍後到巴黎做職業律師,之後又回到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法律。

演藝經歷

懷斯曼 懷斯曼

1964年,在劇情片《冷酷的世界》中擔任製片工作;1967年,拍攝第一部紀錄片《提提卡蠢事》,該片獲得德國曼漢姆影展最佳紀錄片大獎 。1968年,他收到一部分資金,憑藉這些資金拍攝了紀錄片《高中》。 1969年,拍攝黨派選舉期間社會問題的紀錄片《法律與秩序》 ,之後懷斯曼開始受到當地公共電視台(PBS)和基金會的資助 。

1970年,拍攝反映醫院急診室故事的紀錄片《醫院》 。1971年,執導紀錄片《基本訓練》 ,同年執導紀錄片《村》。在1971年至1981年這十年間,紐約WNET公共電視台Chennel 13開始資助懷斯曼幾乎每年製作一部紀錄片 。1972年,拍攝紀錄片《教徒》。1973年,拍攝紀錄片《少年法庭》。1974年,懷斯曼拍攝紀錄片《靈長類》。1975年,拍攝紀錄片《福利》 。

1976年,執導的紀錄片《肉類》講述了牛、羊從動物變長肉製品的過程,以及消費者的一些經濟行為 。1977年,執導紀錄片《運河區》。1978年,執導紀錄片《西奈駐防》。1979年,執導紀錄片 《演習》。1980年,執導第一部劇情片《謝拉菲塔的日記》。1986年,懷斯曼先後把鏡頭對準阿拉巴馬聾人學校和盲人學校,拍攝了《聾》和《盲》兩部影片 。

1988年,改編舞台劇作品《最後一封信》;同年,他又改編了貝克特的《Ohles beaux jours》 。1989年,執導紀錄片《死亡邊緣》,該片時長358分鐘,是懷斯曼創作生涯中時長最長的一部紀錄片 ;同年,執導紀錄片《中央公園》 。

懷斯曼 懷斯曼

1995年,拍攝反應巴黎歌舞劇院舞蹈演員從訓練到演出過程的紀錄片《芭蕾》 。1996年,拍攝紀錄片《法蘭西劇院-表演愛情》 。2002年9月12日,執導的第二部劇情片《最後的信件》在美國上映。2003年,獲得唐大衛獎 。2009年,拍攝紀錄片《舞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2010年9月,執導的紀錄片《搏擊健身房》在第35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 。2011年,拍攝記錄瘋馬歌舞團表演的紀錄片《瘋馬歌舞秀》,該片獲得第3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提名 。

2013年,拍攝紀錄片《在伯克利》 ;2014年,拍攝紀錄片《國家美術館》,該片獲得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提名;8月29日,獲得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這也是電影節歷史上第一次將該獎項頒發給紀錄片導演 。2015年,懷斯曼執導的紀錄片《在傑克遜高地》在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2017年2月26日,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9月4日,執導的紀錄片《紐約公立圖書館》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

2018年8月,拍攝的紀錄片《印第安納的蒙羅維亞》 入圍第56屆紐約電影節。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主要作品

編劇作品

時間作品類型
1971年《基本訓練》紀錄片
1989年《中央公園》紀錄片
2002年《最後的信件》紀錄片
2014年《國家美術館》紀錄片

導演作品

時間作品類型
1967年《提提卡蠢事》紀錄片
1968年《高中》紀錄片
1969年《法律與秩序》紀錄片
1970年《醫院》紀錄片
1971年《基本訓練》紀錄片
1971年《村》紀錄片
1972年《教徒》紀錄片
1973年《少年法庭》紀錄片
1974年《靈長類》紀錄片
1975年《福利》紀錄片
1976年《肉類》紀錄片
1977年《運河區》紀錄片
1978年《西奈駐防》紀錄片
1979年《演習》紀錄片
1980年《謝拉菲塔的日記》紀錄片
1980年《模特兒》紀錄片
1983年《商店》紀錄片
1985年《跑馬場》紀錄片
1986年《多重殘疾》紀錄片
1986年《聾》紀錄片
1986年《適應與工作》紀錄片
1987年 《飛彈》紀錄片
1987年《盲》紀錄片
1989年 《中央公園》紀錄片
1989年 《死亡邊緣》紀錄片
1991年《阿斯彭》紀錄片
1993年《動物園》紀錄片
1994年《高中2》紀錄片
1995年《芭蕾》紀錄片
1996年《法蘭西劇院-表演愛情》紀錄片
1997年《公共住房》紀錄片
1999年《緬因州的貝爾法斯特》紀錄片
2001年《家庭暴力》紀錄片
2002年《家庭暴力2》紀錄片
2002年《最後的信件》紀錄片
2005年《花園》紀錄片
2007年《州立法院》紀錄片
2009年《舞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紀錄片
2010年《搏擊健身房》紀錄片
2011年《瘋馬歌舞秀》紀錄片
2013年《在伯克利》紀錄片
2014年《國家美術館》紀錄片
2015年《在傑克遜高地》紀錄片
2018年《印第安納的蒙羅維亞》紀錄片

剪輯作品

時間作品類型
1967年《提提卡蠢事》紀錄片
1968年《高中》紀錄片
1969年《法律與秩序》紀錄片
1970年《醫院》紀錄片
1971年《基本訓練》紀錄片
1971年《我懷念索妮婭》紀錄片
1972年《教徒》紀錄片
1973年《少年法庭》紀錄片
1974年《靈長類》紀錄片
1975年《福利》紀錄片
1976年《肉類》紀錄片
1977年《運河區》紀錄片
1978年《西奈駐防》紀錄片
1979年《演習》紀錄片
1980年《謝拉菲塔的日記》紀錄片
1980年《模特兒》紀錄片
1983年《商店》紀錄片
1985年《跑馬場》紀錄片
1986年《多重殘疾》紀錄片
1986年《聾》紀錄片
1986年《適應與工作》紀錄片
1987年 《飛彈》紀錄片
1987年《盲》紀錄片
1989年 《中央公園》紀錄片
1989年 《死亡邊緣》紀錄片
1991年《阿斯彭》紀錄片
1993年《動物園》紀錄片
1994年《高中2》紀錄片
1995年《芭蕾》紀錄片
1996年《法蘭西劇院-表演愛情》紀錄片
1997年《公共住房》紀錄片
1999年《緬因州的貝爾法斯特》紀錄片
2001年《家庭暴力》紀錄片
2002年《家庭暴力2》紀錄片
2002年《最後的信件》紀錄片
2005年《花園》紀錄片
2007年《州立法院》紀錄片
2009年《舞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紀錄片
2010年《搏擊健身房》紀錄片
2011年《瘋馬歌舞秀》紀錄片
2013年《在伯克利》紀錄片
2014年《國家美術館》紀錄片
2015年《在傑克遜高地》紀錄片
2018年《印第安納的蒙羅維亞》紀錄片

製片作品

時間作品類型
1967年《提提卡蠢事》紀錄片
1968年《高中》紀錄片
1969年《法律與秩序》紀錄片
1970年《醫院》紀錄片
1971年《基本訓練》紀錄片
1971年《我懷念索妮婭》紀錄片
1972年《教徒》紀錄片
1973年《少年法庭》紀錄片
1974年《靈長類》紀錄片
1975年《福利》紀錄片
1976年《肉類》紀錄片
1977年《運河區》紀錄片
1978年《西奈駐防》紀錄片
1979年《演習》紀錄片
1980年《謝拉菲塔的日記》紀錄片
1980年《模特兒》紀錄片
1983年《商店》紀錄片
1985年《跑馬場》紀錄片
1986年《多重殘疾》紀錄片
1986年《聾》紀錄片
1986年《適應與工作》紀錄片
1987年 《飛彈》紀錄片
1987年《盲》紀錄片
1989年 《中央公園》紀錄片
1989年 《死亡邊緣》紀錄片
1991年《阿斯彭》紀錄片
1993年《動物園》紀錄片
1994年《高中2》紀錄片
1995年《芭蕾》紀錄片
1996年《法蘭西劇院-表演愛情》紀錄片
1997年《公共住房》紀錄片
1999年《緬因州的貝爾法斯特》紀錄片
2001年《家庭暴力》紀錄片
2002年《家庭暴力2》紀錄片
2002年《最後的信件》紀錄片
2005年《花園》紀錄片
2007年《州立法院》紀錄片
2009年《舞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紀錄片
2010年《搏擊健身房》紀錄片
2011年《瘋馬歌舞秀》紀錄片
2013年《在伯克利》紀錄片
2014年《國家美術館》紀錄片
2015年《在傑克遜高地》紀錄片
2018年《印第安納的蒙羅維亞》紀錄片

(資料參考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2017 第89屆 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榮譽獎 (獲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2017 第74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紐約公立圖書館 (提名)
  • ▪ 2014 第71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 ▪ 2013 第70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鼠獎 在伯克利 (獲獎)
  • ▪ 2013 第70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CICT-UNESCO Enrico Fulchignoni Award 在伯克利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1990 第40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 死亡邊緣 (獲獎)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2016 第69屆 坎城國際電影節法國文化電台獎 (獲獎)
法國電影凱撒獎
  • ▪ 2015 第40屆 第4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國家美術館 (提名)
  • ▪ 2012 第37屆 第3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瘋馬歌舞秀 (提名)
  • ▪ 2010 第35屆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舞蹈: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提名)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 ▪ 1988 第4屆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紀錄片 飛彈 (提名)
艾美獎
  • ▪ 1970 第22屆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Individuals 醫院 (獲獎)
  • ▪ 1970 第22屆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Programs 醫院 (獲獎)
  • ▪ 1969 第21屆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Programs 法律與秩序 (獲獎)

人物評價

懷斯曼 懷斯曼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靠著獨到的眼光與客觀的拍攝手法,記錄下美國超過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 。 (鳳凰網評)他最偉大的一個貢獻是重新定義了現代電影,同時促使電影界把紀錄片納入了電影範疇,很多評論家把他比作電影界的巴爾扎克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會主席阿爾貝托·巴爾貝拉評)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通過其標誌性的拍攝方式,持續性的觀察和拍攝美國各種公共機構,在此過程中成長為舉世聞名的紀錄片導演 。 (騰訊網評)他把冷靜的觀察與高度表現性的操縱結合到了一起,把觀察式紀錄片看似“事不關己的旁觀者”的美學風格與高度表現性的場面調度和蒙太奇結合到了一起 。 (加拿大紀錄片學者巴里·格蘭特評)把紀錄片的地位提高到了和其他類型電影同樣的高度;也或許,更高 。 (《北京青年報》評)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像一個手持手術刀的“外科大夫”,毫不留情地解剖美國社會 。 (紀錄片導演吳文光評)又像一個瘋狂的修道士,構築自己的形形色色的人間地獄 。 (紀錄片導演埃羅爾·莫里斯評)他那無所畏懼的勇氣叫人欽佩,多虧了他,觀眾才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極端冷酷和殘暴 。 (紀錄片導演索菲亞·菲尼斯評)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是一代中國紀錄片人心目中的“老英雄”,他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電影美學、電影方法, 他還代表著一種介入社會、改造社會的使命和立場 。 (《電影藝術》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