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納博科夫在1955年所寫的《羅莉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

Vladimir Nabokov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俄羅斯出生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體家。曾被公認的二十世紀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生平介紹

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講授文學。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
1973年因其終身成就被美國授予國家文學金獎。
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葬於Clarens。墓碑鐫文:“弗拉季米爾-納博科夫,作家”(Vladimir Nabokov, ecrivan)。

創作評價

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一生的創作極其豐富多樣,包括了詩歌、劇作、小說、傳記、翻譯、象棋與昆蟲學方面的論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說聞名於世,如《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透明物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納博科夫前後期的創作在基本主題和結構手段上的連續性是很突出的一個特徵,從最初那部表現懷鄉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瑪麗》到他七十歲時所寫的那部大掉書袋的探索亂倫愛情之作《阿達》莫不如此。
納博科夫否認自己的創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對他來說,文學創作是運用語言進行的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因為“藝術的創造蘊含著比生活現實更多的真實”,他認為藝術最了不起的境界應具有異常的複雜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於用語言製造撲朔迷離的時空迷宮,製造個人的有別於“早已界定”的生活與現實,顯示出一種華美玄奧新奇的風格;此外,納博科夫在昆蟲學方面具有的興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對事物的觀察與描述顯示出一種細緻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納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題是以各種象徵手段表達藝術本身的問題。表面上,《防守》描寫下棋,《絕望》描寫謀殺,而《斬首的邀請》是個政治故事。實際上,這三部作品都在議論藝術,而這些論述才是理解全書的關鍵。納博科夫最優秀的俄文小說《才能》(1963)是他從模仿某類作品形式達到諷刺目的的創作手法的開始。
他用英文寫作的頭兩部作品成就不大,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於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網際網路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里,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裡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無英雄氣質的人物赫伯特。他對年輕少女有著不可抗拒的情慾。其實,這是納博科夫的又一篇寓言故事,從淫慾來檢驗愛情。小說《蒼白的火》(1962)是由一首長詩和對長詩的長篇議論組成。它發展並完善了納博科夫作品獨樹一幟的結構形式。《艾達》(1969)是他最費解的作品,採用世系家族小說的形式,同時運用俄、英、法三種文字,並概括套用了以往作品中的一切主題。
除小說詩歌外,還發表過貶抑果戈里的評論,和4卷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譯作和論述。70年代,他的聲望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國作家,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在俄羅斯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羅莉塔》,但真正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語寫出的作品。他同樣也在昆蟲學、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納博科夫在1955年所寫的《羅莉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作者再於1962年發表英文小說《微暗的火》。這些作品展現了納博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弗拉季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和他的妻子艾倫娜所生孩子中年齡最大的,是家中的長子。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出生在當時地位顯赫並且富有的家庭。他的孩童時代在聖彼得堡度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家庭使用著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波科夫在孩童時代就能講三種語言。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家離開蘇聯,前往克里米亞,他們在那裡住了18個月。在克里米亞的白軍起義失敗之後,納博科夫一家離開蘇聯前往歐洲西部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在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在英國,納博科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名學生,有計畫的學習斯拉夫語和羅曼語。
在1922年,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制主義份子刺殺,原因是他盡力掩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Pavel Milyukov,一位擁護憲法的在野黨領袖。這一關於錯誤認知而導致誤殺的情節, 反反覆覆出現於作者的尤其是當角色因為誤解而被暴力殺害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席德被錯認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殺。6月,納博科夫接受劍橋法文與俄文學位,並遷往柏林與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拳擊等維生。在1923年,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前往柏林。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寫作,獲得了一些詩人與作家應有的名譽。
1923年,納博科夫母親偕妹 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恤金。5月8日,納博科夫於柏林一慈善化裝舞會上,初識猶太律師之女薇拉(Vera Slonim),兩人在1925年於柏林成婚。1929年,納博科夫偕妻赴巴黎;1934年他們的兒子Dmitri出世;1937年,納博科夫與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漸蔓延的納粹禍亂。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納博科夫出版小說《國王、皇后、侍衛》、《聖誕故事》、《防守》、《眼》、《榮耀》、《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的邀請》、《禮物》,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1940,納博科夫一家搭"Champlain"輪赴美。1941年在紐約博物館工作;1942年,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每周三日於威斯利學院教授俄文。1945年,納博科夫與薇拉成為美國公民;1948年,任康奈爾大學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1952年,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這期間,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紋章》、《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1955年,《洛麗塔》遭四家美國出版社拒絕後,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