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是把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的大通河水,跨流域東調120公里,引到蘭州市以北60公里處乾旱缺水的秦王川盆地的一項規模宏大的自流灌溉工程,實現甘肅人民的夢想,使部分大通河水改變流向,按照人的意志,馴服地穿越千山萬壑流進並滋潤乾涸的秦王川大地。

基本信息

工程背景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

這項宏偉工程地處甘肅西部邊緣的崇山峻岭地帶,地質條件複雜,工程艱巨,線長點多,總乾渠、抽水分乾渠合計總長205.7公里,支渠45條總長度67.5公里,建築物繁多,並以隧洞為主。整個工程計有隧洞77座,總長度110公里,其中長度超過1公里的就有31座;渡槽29座;倒虹吸3座;支渠以上有各類建築物4500多座。天祝縣境內的天堂寺渠首至永登縣莊浪河西岸香爐山總水閘段為總乾渠,然後將水分至東一乾渠和東二乾渠,以及45條支渠輸往秦王川灌區。乾、支渠道總長868公里,為“引灤入津”工程長度的3.7倍。

引大入秦工程地跨甘青兩省四地(市)六縣(區),穿越崇山峻岭,工程艱巨,施工條件複雜,戰線長,跨度大。 工程包括渠首引水樞紐、總乾渠、東一、二乾渠、電灌分乾渠、黑武分乾渠、69條支渠及斗渠以下田間配套工程,乾支渠長達1265公里,其中總乾渠、乾渠、抽水分乾渠合計總長205.7公里,建築物繁多,且以隧洞群為主,乾渠以上工程合計有隧洞71座,總長110公里,其中1公里以上的31座;另有渡槽38座,倒虹吸3座。主體工程總量2740萬立方米。總乾渠從天祝縣境內的天堂寺渠首引水,全長87公里,其中隧洞33座,總長75.14公里。總乾渠到香爐山後設總分水閘,將水分至東一、東二乾渠經45條幹渠流入灌區。東一乾渠全長49.5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4立方米/秒;東二乾渠全長54.3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1.5立方米/秒。工程規劃灌溉面積為86萬畝。灌區計畫安置乾旱地區移民8萬人。設計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36立方米/秒,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概算總投資28.13億元。

工程1976年開工,1981年緩建。1987年,申請世界銀行貸款1.23億美元,同年全面復工建設。1994年,總乾渠建成通水,1993年、1995年,東一、二乾渠先後建成通水,1998年、2000年,東二乾黑武分乾渠、電灌分乾渠分別建成通水。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累計建成支渠、分支渠62條780公里。灌溉面積73.47萬畝,安置移民56442人。

工程通水運行以來,灌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綜合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為蘭州、白銀兩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引大入秦工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跨雙流域調水自流灌溉工程,可謂今古之奇觀,被稱為“中國的地下運河”。在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建設中,中、外承包商共同奮戰,創造了很多奇蹟,有的是國內、乃至世界之最。

胡錦濤考察引大工程 胡錦濤考察引大工程
溫家寶考察引大工程 溫家寶考察引大工程
專門發行的紀念郵票 專門發行的紀念郵票

引大入秦工程現已成為西部的新型旅遊景點,參觀項目主要由天堂寺渠首樞紐、先明峽橋式倒虹吸、水磨溝倒虹吸、30A隧洞、大沙溝渡槽、盤道嶺隧洞、香爐山總分水閘、莊浪河渡槽等景點組成。當漫步在大西北的土地上,將感受到我國人民改造環境、造化自然的偉大業績,將親身體會到大西北人的偉大氣魄和和豪邁胸懷 。

工程介紹

目的

引大入秦工程是為解決蘭州市永登縣秦王川地區乾旱缺水問題,由甘肅省水利部門自1976年至1995年,勘測設計並建造的將流經青海、甘肅兩省交界處的大通河水,調入120公里以外,跨流域調至蘭州市以北60公里處秦王川地區的大型水利工程,簡稱為“引大入秦工程”。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工程渠線長,費用殊巨,被讚頌為當代的都江堰,在諸多方面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建設中的先進水平。可謂亘古未有,堪稱今古之奇觀。

引大工程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鵬、朱鎔基、喬石、宋平等先後親臨視察。李鵬、喬石分別欣然題詞:“引來大通水、潤澤秦王川”,“引大入秦改造自然,千秋功業造福人民”。工程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創造了甘肅水利建設史上的許多奇蹟,曾經是甘肅的一個品牌、一張名片。是建國以來甘肅省最大的外流域調水工程項目;是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省第一個引進外資、國際招標、外國人參與建設的項目;是世界銀行貸款援建項目的樣板工程;是甘肅省迄今為止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唯一一個水利項目;首次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就概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引大工程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運用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甘肅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鐫刻入“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銘文”的項目;是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被譽為“西北都江堰”和“人工地下長河”,被評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省十大建設成就之一;被省委省政府譽為一大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發展工程;是展示甘肅堅持改革開放、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視窗。

功能定位

以秦王川新區開發建設為依託,以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統籌農業、工業、城鄉生活、生態用水,面向市場,建立多元化供水格局,為蘭州新區開發、“蘭白都市圈”建設和供水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設計建造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自六十年代就由甘肅省水電設計院勘測設計。1976年起開始動工修建,至1981年因資金短缺而一度緩建,1985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又決定重新上馬,並成立了由省長牽頭的協調領導小組,組建了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採用國內外公開招標形式建設,是一項由鐵道部建設總公司第15、16、18、20局,甘肅省水電工程局、平涼地區水電工程局及日本國(株)熊谷組、義大利C.M.C公司及澳大利亞等聯合大會戰的成功典範。至1995年建成通水,工程總投資達22.69億元,其中引進世界銀行貸款1.23億美元,國家投資1.1億元,其餘由地方自籌解決。

引大入秦工程西起天祝縣天堂寺西側的大通水旁,東至永登縣秦王川,地跨甘青兩省的四地市縣區。工程由總乾渠、乾渠和支渠組成,全長884.3公里,相當於京杭大運河的49.29%。沿途以隧洞群為主要特點,有隧洞77座,渡槽38座,倒虹吸3座,隧洞總長達110公里,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地下運河”。總乾渠從天堂寺到永登縣的香爐山。全長87公里,其中隧道33座,總長75.14公里,渡槽9座,倒虹吸兩座。總乾渠在香爐山設總分閘,將水分流至東一乾渠、東二乾渠及45條支渠流入灌區。

引大入秦工程穿過總長度為110公里的隧洞群,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絕無僅有,比“紅旗渠”上180座隧洞群總長度還長79公里,是其3.5倍。總乾渠上渠水穿過長11.65公里的30A隧洞,經350米的大沙溝渡槽,流入全長15.72公里的盤道嶺隧洞,最終到達香爐山總分水閘。盤道嶺隧洞為無壓輸水隧洞,是我國最長的引水隧洞,居世界第七,亞洲第一,比國內最長的大瑤山隧洞還長1.4公里。乾渠以上工程中,1公里以上的隧洞31座,是中外罕見的;人工地下長河。全長15.723公里的總乾渠盤道嶺隧洞,是世界第七、我國第一的長隧洞,在引水隧洞仍居世界第一,並在施工中解決了一些世界性的難題。

總乾渠從天祝縣境內的天堂寺渠首引水,全長87公里,設計引水量32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量36立方米每秒。總乾渠有隧洞33座,總長75公里,另有乾渠兩條,東一乾渠全長50公里,東二乾全長54公里,還有45條支渠,總長約為675公里。引大入秦工程總工程量2740萬立方米,全部工程於1997年完成。

引大入秦工程每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規劃灌溉面積86萬畝。可以解決秦王川地區28.3萬農民脫貧致富,並安排其他貧困地區自願移民8萬人,年均農林牧業總產值可達3.84億元。從根本上解決了永登、皋蘭兩縣22個鄉(鎮)28.3萬農民生產生活用水,對改善灌溉渠的氣候,建設蘭州的衛星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影響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堪稱華夏第一渠。天堂寺前,一道飛虹增日麗;秦王川中,千傾綠浪競風流。引大入秦工程已成為重要的遊覽參觀景點。沿線旅遊資源有:距引大渠首樞紐僅5公里的青海互助北山林場森林公園、渠首天堂寺、朱岔峽本康小麥積、吐魯溝隧洞、天王溝森林區、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尕達寺、魯土司衙門、先明峽水磨溝倒虹吸管道、東大寺、大沙引大入秦的建成通水,對秦王川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發展舉足輕重,在相繼建成了西槽玫瑰園、鴕鳥繁殖基地、中川林場等許多農業觀光項目,還有許多擬建中的度假村、消閒避暑的別墅等,將成為蘭州市近郊永登縣新的旅遊區。

引大入秦工程的許多氣勢雄偉壯觀的建築,都是在永登縣連城--河橋旅遊開發區、城關旅遊開發區內。蘭州市永登縣委、縣政府對這一特色資源開發極為重視,制定了一系列規劃和發展目標。力爭使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增加旅遊業發展的後勁 。

主要項目

天堂寺渠首引水樞紐

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
渠首 渠首

位於天祝縣天堂寺東側大通河上,大通河水經渠首引水樞紐引入總乾渠,總乾渠全長87公里,有地下隧洞33座,總長75.14公里,設計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大通河水進入總乾渠後,先通過一段明渠,然後進入地下隧洞群,到達先明峽倒虹吸。





先明峽橋式倒虹吸

先明峽橋式倒虹吸 先明峽橋式倒虹吸

總乾渠上水頭落差107米、長481米的先明峽橋式倒虹吸,將水導入東岸的隧洞群,是亞洲最大的同類工程之一。渠水流至民樂鄉,跨越全長565米、直徑2.65米的水磨溝倒虹吸進入30A隧洞,水磨溝倒虹吸是國內最大的鋼製倒虹吸管。

香爐山總分水閘

總分水閘 總分水閘
永登縣莊浪河西岸的香爐山總分水閘位於總乾渠尾,總分水閘將水分為東一乾渠和東二乾渠,東二乾渠上長2194.8米,最大高度43米的莊浪河渡槽,跨越莊浪河、蘭新鐵路、蘭新公路、漢長城和明長城,是全國最長的引水渡槽。入秦之水經東一乾渠和東二乾渠,由45條支渠輸往秦王川灌區。

石門溝水庫

石門溝水庫是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結構最佳化調整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該水庫位於秦川鎮石門溝村以北3.6 km處,距蘭州新區中心35km,是一座峽谷型注入式水庫。工程於2011年4月27日開工,2012年6月28 日建成蓄水,項目總投資9600萬元,總庫容630萬立方米。大壩高45.44米,壩頂長256米,壩頂寬6米。主要由水庫大壩、引水和輸水系統、上壩道路組成。2013年5月17日,水庫正式啟閘放水,為蘭州新區第二水廠開始供水。加上之前建成的尖山廟、山字墩水庫,3座水庫總庫容達到850萬立方米,年調蓄能力可以達到4000萬-5000萬立方米。蓄水能力是蘭州新區用水量的20倍,完全可以保障新區開發建設期用水需求。

翻山嶺水庫

位於永登縣中堡鎮刑家灣村,距永登縣城7公里,是從引大入秦工程東二乾引水的注入式水庫,工程是向縣城及周邊農村地區供水的水源工程。該水庫設計總庫容145萬立方米,最大壩高26.3米,設計蓄水位2198.4米,汛限水位2197.56米。工程於2009年7月開工建設,2012年10月完成主體工程,2012年10月18日開始第一次試蓄水40萬立方米,2013年4月24日第二次試蓄水70萬立方米 。

意義

引大入秦工程對於甘肅來說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和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千秋偉業,對社會穩定長治久安有著重要作用。工程建成保灌86萬畝農田,如節水灌溉,可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00萬畝以上,使昔日荒漠變為萬頃良田。不但能解決30餘萬農民的溫飽問題,還可安置甘肅中部乾旱貧困地區移民8萬人。引大入秦工程將與景電、西岔電灌工程連成一片,在黃河上游地區建成一個穩產高產的糧食基地,對實現甘肅糧食自給和中央提出的開發、建設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區和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由於引大入秦工程是以隧洞群為主要特點,總乾渠中有85.2%穿越地下,工程之艱難、投資之巨大舉世矚目,是一條名副其實的“人造地下長河”,堪稱“華夏第一渠”。

引大工程是甘肅人民戰天鬥地重新安排甘肅山河的一項偉大壯舉,也是中國水利史上的經典之作,是西北的“都江堰”。在許多方面曾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建設的一流水平。引大工程已成為展示甘肅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創業精神乾實事、辦大事的一個視窗。引大工程已被國家教委等六部委、中共甘肅省委、中國蘭州市委和市政府分別正式命名為全國全省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社會各界朋友參觀。

構想來源

《永登縣誌》記載:引水灌溉秦王川的構想,始於本世紀初。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陝甘總督升允委派皋蘭籍紳士王樹中,偕同朱仲尊、薛立人等到祝藏族自治縣松山一帶察看紅嘴河、黑馬圈河,想引水入秦王川,終因“川原深且重,形式殊懸隔。有如龍門山,神禹鑿不得”而作罷。

民國29年和30年(1940年和1941年),南京政府經濟部勘測隊和黃河水利委員會,兩次勘測引莊浪河水入秦王川工程,並擬定出《莊浪河暨秦王川查勘報告》及《秦王川渠工程計畫書》。民國33年,甘肅水利林木公司武威工作站第三次勘測“引莊入秦”工程,提出《永登縣秦王川查勘報告》。由於水源、地形、技術、費用等原因,所作計畫未能實施 。

籌備

1956年,定西地區(當時永登、皋蘭兩縣都屬定西管轄)為貫徹《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提出引大通河入秦王川的構想。並從此開始到1958年,從大通河上游青海省的克圖至永登縣武勝驛,三次勘測引水線路。1965年,省水利廳設計院,勘測莊浪河流域和秦王川部分地方。1970年,省水電局一總隊會同蘭州市及永登、皋蘭兩縣技術人員,全面勘測秦王川的水土資源,1972年,完成《甘肅省秦王川地區水利規劃報告》。該規劃報告分為引大入秦和調莊入秦兩部分,經對兩河水量、水質比較,確定引大入秦為規劃採用方案。

1973年12月,省水電設計院完成《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初步設計報告》。1975年12月,水電部委託黃河治理委員會組成審查小組,召開現場審查會議,會議同意興建這項工程,根據審查意見,省水電設計院對總乾渠高、中、低三條引水線路,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和論證,對灌區規劃作出修改和補充。1976年10月,省水電設計院完成《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修改初步設計報告》,選定天堂寺引水高程2256米的總乾渠引水線路,11月,省建設委員會主持在蘭州召開由中央水電部、黃河治理委員會等30多個單位參加的引大入秦工程修改初步設計審查會議。會議認為天堂寺引水線路比較合理。後經過多次局部調整,確定總乾渠長87公里,其中隧洞33座,長75.14公里。規劃引大入秦工程灌溉面積86萬畝,其中秦王川盆地為57.11萬畝,總乾渠沿線4.3萬畝,莊浪河沿岸4.86萬畝,東山丘陵區14.34萬畝,北川丘陵區2.98萬畝,秦王川盆地東南部2.41萬畝,其中包括提水灌溉面積16.5萬畝。

1987年,甘肅省向國家計委報送《甘肅省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2月12日,國家計委批准確認工程總概算為10.65億元,工期7年。並同意向世界銀行貸款1.2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56億元)動工興建 。

全面竣工

歷時39年,有著西北“都江堰”美譽的“引大入秦”工程,2015年4月28日正式通過專家竣工驗收,正式宣布全面竣工。這意味著甘肅省蘭州、白銀、景泰、皋蘭、永登、天祝和蘭州新區200多萬民眾和近20萬頭牲畜的用水問題得以解決,並為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