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彀

弋彀

弋彀(1202-1289年),也名弋彀英,字唐佐,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人。金末隱於燕晉間,元興遍訪名賢。公應聘而出授山西提學致仕,流禹覃懷,歿後歸葬汝州。

人物生平

弋彀(1202-1289年),也名弋彀英,字唐佐,祖籍臨海(今浙江臨海市),占籍汝州之梁縣(今河南汝州市)。拜程天益翰林為師,少年時即為鄉府所薦,兩赴補選缺官,文學行義,高出時輩。金末戰亂,以功授本州防禦副使。 金亡北渡,遊歷燕晉間,館於中書楊彥誠家,訓誨子弟,板行《四書》甚力。後歷諸相之門,居賓師之位,文章行為皆為人稱道,元好問等名流曾贈詩推舉。元世祖中統初,授奉訓大夫、太原路提學。下車之始,倡明正學,蕩滌陋習,文風為之一新。晚年退居覃懷(今河南沁陽),琴書自樂。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月二十九日,在家中去世,終年八十八歲。大德七年(1303年),靈柩歸葬於汝陽之先塋。弋彀之婿潞州知州上黨王天祐撰《弋彀神道碑》。 著有《集諸家通鑑輯要》120卷,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之作序。

典籍輯錄

《遺山集》

《遺山集》

(金)元好問

卷第二十四 碑銘表志碣

臨海弋公阡表
公(即弋彀父)諱潤,字天澤,姓弋氏,系出臨海。占籍汝州之梁縣者,不知其幾昭穆矣。大父整,生二子:長曰洪,次曰海。洪娶張氏,二子:曰祐,曰福。海娶酒氏,公,其所生子也。……娶田氏。子,男三人:長彀英,師事程內翰天益,未冠,為鄉府所薦,再赴簾試,文學行義,高出時輩,兵間,以功授本州防禦副使;次世英,亦業進士,信厚如其兄;次庭英,七歲應童子舉,年十八,義俠有父風,州被圍,率壯士三十輩,潰圍而出,與千騎遇,且行且斗,從旦至暮,有被數十創而戰不衰者,騎兵解去,遠近莫不嘆伏。北渡後,歿於某所。女一人,適張氏,仁讓有“女士”之目。孫二人:惟敬、惟友,皆習儒業。彀英等以某年月日奉公衣冠,葬於同德里西南原之先塋。彀英,予交遊中最可保任者。以墓表為請,義不可辭。乃為論次之,而系以銘。……

卷五 雜言

送弋唐佐還平陽
我從商余之山過庵羅,聞君六經百家富研摩。會最上指冠巍峨,豈肯俯首春官科?覃懷變生十載後,我時避兵方北走。通家弋宋共有無,行輩許之為老友。晉州一書君肯來,握手大笑心顏開。春風著人不覺醉,快卷更須三百杯。鶴骨騫飛法當壽,況是丹房藥鏡留心久!崑崙神泉浸術芝,乞與餘膏潤衰朽。天府學士登瀛洲,松頂仙人垂直鉤。愛君直欲抵死留,自言世事非所求。千古黃金礦中淚,不獨盧同並馬異。蘇州韋郎交分深,香山白傅金玉音,借渠兩詩寫我心。相知非不多,但苦心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離愁何從生?生從情愛中。不見行路人?拂袖自西東。汾流滔滔兮日千里,青眼高歌吾老矣。寶豐山中有庵羅寺,唐佐嘗從程內翰天益問學於此。

卷三十六 序引

集諸家通鑑節要序
汝下弋唐佐集諸家《通鑑》成一書,以東萊呂氏《節要》為斷。增入外紀、甲子譜年、目錄、考異、舉要、曆法,及與道原史事問答、古輿地圖、帝王世系、釋音;溫公以後諸儒論辨,若事類,若史傳,終始括要,又皆科舉家附益之者,為卷百有二十,凡二百餘萬言。唐佐學有源委,讀書論文,精玩旨意,隨疑訂正,必理順而後已。故其所編次,部居條流,截然不亂。時授館平陽張存惠、魏卿家。張精於星曆之學,州里以好事見稱,請為唐佐鋟木以傳。唐佐過某於太原,以定本見示,且言溫公識治之良相,時君用之不盡;屏處閒局餘二十年,其所得者《通鑑》一書而已。顧雖功業未究,較其成一家之言,而為百代不刊之典,不謂之不負所學可乎?承平時,明經、詞賦取士,主文衡者尚以科目為未廣,謂杜氏《通典》、司馬氏《通鑑》皆可增置學宮,為士子專門之業,宰相以為然而未暇也。此書編帙浩繁,傳寫不易辦,寒鄉之士有願見而不可得者。張氏此本,減完書紙墨之半,見得之易則流布必廣。戶牖既開,他日當有由堂而及奧者,幸為我道所以然。雖然,某竊有所憾焉:公與二劉氏、范氏紀千三百年治亂廢興成敗之跡,蓋用《春秋左氏傳》、荀悅、袁宏《漢紀》例為之,以便觀覽,故於中秘外邸之書,芟荑翦截,舉宏綱而撮機要,其所取才十一耳;而公既為成書上之,復自為《通鑑詳節》傳於世者,獨何歟?其後呂、陳、王、陸諸人,亦皆以公例為之,豈數公者於編年本末,故使之不相綴屬,開學者涉獵之漸乎?唐佐真積之力久,必能得其微旨,幸為講明之,以曉我曹之未知者。年、月、日,河東人元某謹序。

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

卷六 人物

弋彀,字唐佐,汝州人,金末隱於燕晉間,元興遍訪名賢。公應聘而出授山西提學致仕,流禹覃懷,歿後歸葬汝州。【詳塋墓碑記】按舊志“弋”訛作“戈”,“彀”訛作“毅”“唐佐”訛作“唐詳”,“太原路提學”訛作“太康路提舉”,今據採訪趙文運更正之。

卷九 古蹟

弋彀神道碑

公幼習詞賦舉業,高山時輩,場屋有聲。當金祚垂亡,天兵南下,流離竄伏,百死一生。亂後北渡,遊歷燕晉間,恬然晦跡,若將終身焉。會中書楊侯彥誠奉旨搜訪遺逸,一見如故,首以公應命,遂館於家,令誨諸子。公病世之學者汨於功利,失本末先後次序,思有以革其舊染之污。朝夕輔導,板行《四書》,其力居多。以躬行心得之餘,教人自灑掃應對,以至治國平天下,循循有序。使學者優柔饜飫,欲罷不能。如化工育物,大以成其大,小以成其小,莫不各因其材而篤焉,非徒伸其咕嗶而已,故中心說而誠服,愈久而不能忘也。天資沉靜,篤孝友,不惟涵泳聖涯,真積力久,凡百技藝,無不研敷精緻。至於軒岐之術,洞達奧妙,然公視之,乃餘事耳。厥後歷諸相之門,居賓師之位,浮雲富貴,漠然無所動其中。非養之有素,能如是乎?中州士庶,傳道統,迪民彝,文行兼全者,罕見其比。所以遺山贈詩,有“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之語。鹿奄承旨王公每稱為兩朝素臣,仍跋畫贊云:“相時宜而舒捲,物順理以虛盈。蓬山鳳逸,瀛海鴻冥。盛德雖不耀於一時,而芳規可垂範於千齡者也。”其為名流所重如此,為人即可知已。逮中統建元,尋授奉訓大夫、太原路提學。白麻既出,士林無不相慶。下車之始,倡明正學,蕩滌余習,文風為之一新。晚歲退居覃懷,琴書自樂。於至元已醜正月二十有九日,終於私第之正寢,春秋八十有八。訃聞,孰不有泰山梁木之嘆。權為藁殯,以大德七年十二月初七日,遷公柩歸葬於汝陽之先塋,禮也。夫人侯氏、任氏俱蚤世,再娶陳氏,今祔焉。子一人,日惟敬。踐揚中外,克紹箕裘。晚知鄧州、林州。雖薦膺五馬之榮,有清白傅家之譽。民懷其德,所去見思。官至朝散大夫、同知延安路。未幾告老,以中大夫、河中府知府致仕。壽七旬,終於任所。女四人,長適陳氏;次適宣授奉訓大夫、潞州知州上黨王天祐;次適韓氏、路氏。孫二人,嫡長曰崇禮,為公蔭授修武縣蔚,遷至從仕郎、真陽縣尹;庶曰祟德。孫女四人,俱適名家。曾孫繩繩,蘭森玉峙,豈偶然哉?蓋德厚流光之所致也。天祐忝為門婿,素蒙教育,恩若邱山重。以先舅順之朝散遺屬撰碑銘事,分居半子,義不可違。姑以所見所聞,含辛茹悲,而為論次之。

《山右石刻叢編》

山右石刻叢編

(清)胡聘之

弋彀英(書丹)

潞州亞岳廟靈應記【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

《全元文》

全元文

(現代)李修生

第22冊

弋彀英(撰文)

重修玉真觀記

第28冊

弋 彀(撰文)

故沁陽長官贈沁陽公杜君祠堂記【蒙古憲宗六年丙辰(1256)】

重修汾東王廟記【元至元四年(1267年)】

思賢堂記【】

覃懷重建府治記【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玄門掌教清河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並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