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地處浙閩贛三省邊界,素有"浙西南鎖鑰"之稱。交通便利,205國道穿鎮而過。鎮轄面積66.7平方公里,10876人口。與周莊、同里、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隻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鎮區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屬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古樸淡雅的廿八都鎮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中顯得異樣奪目。眾多專家學者和省內外知名人士都到過廿八都,對這裡的古建築讚不絕口,認為極具歷史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
古鎮歷史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被浙閩邊界的仙霞嶺阻擋,於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岭間開闢了這條仙霞古道,使旁邊的小鎮有了歷史記載。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44個,這個小鎮排行28,當地人稱“廿八都”。人們一直用“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來形容廿八都的戰略險要,這不僅因為她地處閩浙贛三省的交界處,更因為她有安民、楓嶺、六石、仙霞四道關口,易守難攻而變得聲名赫赫。
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隸屬於浙江省江山市的廿八都是憑藉仙霞古道才繁榮起來的。在1932年公路沒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福建浙江之間的唯一通道。鎮南的浮蓋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閩連線埠,《徐霞客遊記》中稱之為“怪石拿雲,飛霞削翠”。明朝末年,鄭成功的父親也是由這條古道退兵福建進而退守台灣的。後來清政府為防範明軍的反攻,在全國各地招募了1500名士兵駐紮在廿八都南面的楓嶺關口。有了軍隊的駐紮自然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廿八都逐漸演變成一個移民城鎮。中華文化歷來以宗族脈絡繁衍,在中國地域中,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姓氏。張家村,李家莊,王家屯。但始於唐代,繁盛於明清的小小古鎮廿八都,總共一萬人口,卻有142個姓氏,13種方言。於是廿八又有“方言王國”和“百姓古鎮”的雅號。
據說,抗美援朝時,鎮裡幾個志願軍青年在遼寧丹東市停留時,發現當地老百姓的語言和廿八都的官話幾乎一樣。年輕軍人走過萬水千山之後,竟然在關外找到了迷失數百年的故鄉,終於搞清楚“廿八都官話”原是“關東話”,幾位年輕人不禁喜極而泣。歷史上形成的移民現象,使古鎮的民居民俗獨具個性。鎮內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北為潯里街,南為楓溪街。整個古鎮由此呈走廊型不規則的團塊結構 。古鎮在清同治年間處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地處偏遠的廿八都人雖然靠著古道經商致富,但眼睛始終盯著京都,巴望子女學而優則仕。於是建造文昌閣,便成了這個百姓之鎮的集體安慰和夢想的寄託。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廿八都遵循著自己的文化邏輯;在古樸而恢弘的舊宅里,在沉重而悠遠的石板小路上廿八都將古老的文化風情傳承至今,並靠著這份自尊,悠悠自得、不卑不亢地占據著這片土地,一代一代地演繹著那個“文化邊城”的故事。
工藝美術
建築
古鎮的建築群,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其色調恢雅古樸,木雕工藝精湛,平面布局巧妙,寺廟彩繪傳神,盡顯19世紀集鎮自然經濟的繁榮景象。
雕刻
精美的雕刻藝術猶如凝固的音樂。這樣的音樂在廿八都比比皆是,如同一座民間藝術寶庫,不無喧譁地在此度過了數百個春秋。
門樓
廿八都住宅最具特色的是大站和門樓的處理。住宅內向式的空間布局,使得外部都是高大的牆面,在村落景觀中住宅的個體消失了。
壁畫
古鎮的壁畫非常美麗,豐富的彩畫極具特色。所有梁、枋、檁以及藻井均彩繪人物、花卉、山水、鳥獸。
古鎮特產
板栗
特色:品種多,色味獨特,果仁中含蛋白質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
山藥
特色:古鎮的山藥有健脾、除濕、補氣、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山藥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
臍橙
特色:果形端正,果色橙紅,皮薄肉嫩,無籽汁濃,清甜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