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華鄉

綿陽市遊仙區西南部,距城區11.4公里。轄太平、石埡、雨鳳、天池、石碾、高屋、極樂7個村。

基本信息

1.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建華鄉

鄉情簡介

建華鄉境內的二家、高頭、他們淺等屯落,形成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隸屬齊齊哈爾副都統管轄。清末,先後隸屬黑水廳和龍江府管轄。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隸屬齊齊哈爾省城市政公所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歸齊齊哈爾市五區管轄,設聯合村。1956年5月,並村劃鄉,設定聯合鄉,隸屬市郊區。1958年底改為建華人民公社聯合管理
區,後改稱建華農業分社,1965年改為建華公社。1984年1月,改為建華鄉。
建華鄉屬近郊區,瀕臨嫩江,地勢平坦。有耕地3.2萬畝,其中蔬菜播種面積占60%以上。鄉辦工業有磚廠、鋼窗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達1億元。全鄉總面積60.7平方公里,共轄高峰、光明、黎明、雙合、紅光、曙光、星光、高頭等8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38人;滿、蒙古、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6%。鄉政府駐地王屯。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8762
9675
9087
家庭戶戶數 5956
家庭戶總人口(總) 18625
家庭戶男 9554
家庭戶女 9071
0-14歲(總) 3638
0-14歲男 1932
0-14歲女 1706
15-64歲(總) 14192
15-64歲男 7260
15-64歲女 6932
65歲及以上(總) 932
65歲及以上男 483
65歲及以上女 44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2958

2.黑龍江省黑河市北安市建華鄉

建華鄉隸屬北安市管轄。位於市境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市區11公里。東北淪陷時期,屬北安縣徐海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北安縣第七區管轄,1947年改隸第四區,1953年改隸鎮北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建設鄉。1958年9月,併入紅旗人民公社。1963年從紅旗公社劃出,成立建華公社。1984年春政社分開,改為建華鄉。
建華鄉轄境地處小興安嶺的西部邊緣地帶,總面積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麥豆播種面積占80%以上。鄉辦工業發展較快,1992年鄉企總產值1102萬元。全鄉共轄建昌、建國、建衛、建立、建設、建豐、建興、建華、建富、建革等10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03萬人,多為漢族。鄉政府駐地建華村。

3.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建華鄉

綿陽市遊仙區轄鄉。1973年置建新公社,1980年更名建華公社,1983年置建華鄉,1992年併入沉抗鎮,1995年復置鄉。位於區境西南部,距城區11.4公里。面積36.8平方公里,人口0.9萬。轄太平、石埡、雨鳳、天池、石碾、高屋、極樂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籽,兼養家禽、生豬、蠶。
建華鄉黨委、政府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照制度“辦事”,狠抓機關效能建設,積極創建效能機關,取得顯著成效。

建華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8360
4416
3944
家庭戶戶數 2706
家庭戶總人口(總) 8349
家庭戶男 4407
家庭戶女 3942
0-14歲(總) 1586
0-14歲男 827
0-14歲女 759
15-64歲(總) 6068
15-64歲男 3231
15-64歲女 2837
65歲及以上(總) 706
65歲及以上男 358
65歲及以上女 34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166

一、強化組織領導,突出學習建設
一是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鄉長為組長的行政效能建設建設領導小組,黨委書記、鄉長總體抓,黨委副書記具體抓,班子成員分類抓的“三抓”工作機制,為行政效能建設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領導保障。
二是鄉黨委、政府按照省、市、區關於加強行政效能建設的決定和區委、區政府《關於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抓、紀委組織、群工主辦、部門履職、社會監督”的原則,切實加強了行政效能建設。制定下發了《中共遊仙區建華鄉委員會遊仙區建華鄉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行政效能建設的工作方案》(綿游建委發[2008]38號),明確了此次作風整頓的目的意義、方法步驟和預期效果。
三是採取多種形式,組織全體機關幹部進一步認真學習省、市、區的決策部署,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要求上來。抓好了省委、省政府“一個決定”(關於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決定),“二個規定”(《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行政效能問責規定(試行)》、《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市監察局關於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效能建設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三項制度”(《行政機關首問責任制度》、《行政機關限時辦結制度》、《行政機關責任追究制度》),“四個講話”(省委書記劉奇葆、省長蔣巨峰、市委書記譚力、區委書記顏超關於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重要講話)的學習,深刻領會其實質內涵,進一步加強了機關行政效能建設。
四是要求機關幹部把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和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撰寫心得體會,結合實際,深入查找問題,深刻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並付諸實踐。
五是結合行政效能建設地開展,精心準備並開好了科級領導幹部專題民主生活會。鄉黨委及班子成員認真準備和撰寫了自我剖析材料,印發了《徵求意見表》、《遊仙區建華鄉黨委成員民眾滿意度及行政效能建設社會評價民主測評表》、《遊仙區建華鄉機關幹部、工作人員民眾滿意度及行政效能建設社會評價民主測評表》,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和批評;就黨委班子和黨委成員個人的行政效能建設活動進行了認真地剖析、評議、討論,提出了整改意見並逐一落實。
二、建立實施了“三項制度”,完善了行政效能制度體系
一是全面實行首問負責制。制定了《遊仙區建華鄉人民政府機關首問負責制度》,嚴格實行首問責任制。對同一事項涉及兩個以上部門的,實行牽頭部門首問負責,明確主次責任,不斷完善首問登記、首問接待、首問考核和保障監督等有關制度。
二是嚴格執行限時辦結制。制訂了《遊仙區建華鄉人民政府限時辦結制度》,逐項逐件逐類確定辦理人員、辦理責任、辦理時限、辦理實效。
三是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制定了《遊仙區建華鄉人民政府責任追究制度》,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案件進行嚴肅查處,追究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四是以行政效能建設活動的開展為契機,落實好黨委班子成員年度工作目標考核,按項目分組,分線落實,分級負責,大力抓好執行力建設。對機關幹部實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一般幹部雙向選擇”、對村四職幹部實行“兩定一評議”,狠抓幹部作風轉變。“兩定”即一定工作崗位、職責,黨委成員明確分工,機關幹部明確崗位,中心工作分管領導親自抓,不當二傳手,具體工作責任落實到人頭,各自職責範圍內的事務各自負責落實到底;駐村工作,聯繫村領導、駐村幹部親自到村組督促開展工作,不搞“以會議落實會議”;二定機關幹部、村四職幹部的工作任務、目標,逗硬考核,考核意見,分管領導親自參與制定,主要領導審定。“一評議”即機關幹部、村四職幹部每年都要接受1次由黨員、民眾參與的民主評議:考核結果,直接與機關幹部的津補貼和村四職幹部的績效工資掛鈎;年度考核和民主評議結果,作為機關幹部評優選模、職務晉升和下一年度競爭上崗、末尾淘汰的重要依據;作為村幹部競職的主要參考,對於連續3個季度考核倒數第一的村,其主要領導將按程式被要求辭職。
三、加強了行政效能監察,創新了績效評估機制
一是建立和實施了效能考評機制。按照管用、實用、操作性強、便於考核的要求,完善機關內部管理制度。制定並下發了《中共遊仙區建華鄉委員會關於印發<機關管理制度>、<機關幹部目標績效考核辦法>、<機關車輛使用與管理辦法>的通知》(《綿游建委發&#91;2008&#93;13號),設立了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專項目標考核,納入鄉黨委、政府的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組織測評,逗硬獎懲。
二是強化了重大決策督促檢查。進一步完善了工程(重點是災後重建)招投標制度,凡建華鄉轄區內的工程(五千元以上),必須進行招投標,並實行三級負責制:工程招投標經辦人員、分管領導負責制,出了問題要承擔經辦責任;工程招投標及建設要接受鄉紀委的全程監督,工程經費使用情況要接受鄉紀委的審查,出了問題,鄉紀委要承擔監管責任;重大工程嚴格執行區有關招投標管理制度,邀請區紀委招投標監督管理辦公室、區建設環保局等單位有關領導參與招投標過程的監督。
三是改進政府績效管理。完善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對機關各辦、所實行崗位到人,明確崗位職責,量化具體指標,形成了《年度目標任務量化考核細則》,加強對機關幹部、村支兩委主要幹部的管理考核,績效考核與年度目標考核結果掛鈎。
四是完善機關幹部的學習制度,暢通學習渠道,拓寬學習形式,加強理論、業務、科學知識的學習培訓,提高機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堅持好了黨委制定的學習制度,認真參加中心組學習,每年組織黨委委員、機關幹部集中學習不少於6次12學時;並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每周不少於7學時。
四、主要成效
(一)規範了機關行政行為,提高了公共管理與服務能力
一是規範行政決策和權力運行。進一步完善了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制定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以及決策責任制度。
二是精簡會議檔案。從嚴控制了會議規格、數量、規模和時間,精簡了檔案。能不開會的就不開會,能不發文的就不發。
三是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增強政府公信力。要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認真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強社會信譽度;要按照“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廉潔勤政、作風優良”的要求,全面提高辦事效率;要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強化目標績效考核,推行首問責任制,牢固樹立勤政為民理念,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盡職履責,加強協調配合,堅持不懈地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抓好村務公開、政務公開的及時性和內容的準確性、翔實性,加強村社財務管理,杜絕不合理支出,嚴格控制生活費,重大事務必須經由黨員和社員(代表)會議討論通過,落實民主管村,密切黨群、幹群關係。
(二)真抓實幹,著力解決好了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一是積極參與遊仙區百平方公里陽光運動休閒旅遊區建設和“建小”產業帶建設,充分利用市級新農村示範村——天池村這塊招牌,大力招商引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以產業化為方向,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繼續採用引進業主等多種方式,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流轉。今年上半年,全鄉已新引進畜牧生態家園、黑桃栽種等農業項目3個,引進頁岩磚廠1家,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00餘萬元,新流轉土地近1000畝。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場鎮建設的規劃布局,擴大場鎮規模,引導農戶向場鎮集中,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把場鎮建設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小場鎮,促進鄉域經濟發展。
三是配合搞好全長15公里的建華鄉通鄉公路(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建華場口)建設,目前該工程已經完成基礎工程,即將進入硬化階段。積極採取爭取項目資金與民眾投資投勞相結合等措施,力爭儘早完成石埡村內連線“建小路”和“仙建路”3公里骨幹組道的硬化,完成村、組道路整治20公里,基本形成“點線相連,出行便捷”的農村交通網路。
四是繼續加大對全鄉剩餘勞動力培訓力度,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務工技能,有序組織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目前全鄉勞務輸出達3000人以上,可望實現收入3000萬元。
五是認真做好安全、穩定工作。鄉、村、組黨員幹部經常深入農戶了解受災民眾的生活狀況,盡力滿足民眾的合理要求,及時受理民眾的投訴舉報。
六是繼續組織機關、村、組黨員幹部,按照程式,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發放救災物資資金,並安置好受災民眾。截至目前,全鄉已累計發放各類救災款物折合人民幣400餘萬元,沒有一例錯發、漏發或引起民眾上訪、信訪的事件。
七是認真加強加強防汛值班督查,督促各村認真落實搶險預案規定的各項工作,做到“一庫一預案”,確保了我鄉6口高危和2口次高危小二型水庫和其他塘、庫、堰安全渡汛,確保了震損水庫得到全面整治。
八是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災後永久性住房建設工作,分管領導各自負責包抓一片,駐村幹部、村四職幹部包社,實行責任追究制,逐級包乾抓好此項工作,將此項工作納入幹部年終目標考核,逗硬獎懲,確保災後農房重建工作順利推進並按期完成目標任務.
農業發展:
仙區建華鄉屬近郊農業鄉鎮,離綿陽中心城區僅15公里,人少地多,人均耕地1.57畝、林地2.69畝。目前全鄉主要發展蔬菜、畜牧、蠶桑、糧油四大產業,種植規模小。為加快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今年,建華鄉黨委政府計畫通過試范片建設和激勵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種養,推動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制訂產業發展規劃。鄉政府依託成都市林科院,結合區域優勢,制訂適合建華鄉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定片發展,每村確定一個增收致富項目的原則,發揮業主帶動,通過政府扶持,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根據各村優勢,依託全興種業,在1、4、6、7村規劃種植1000畝成片商品蔬菜;在2村發展草莓園、辣椒醬園、農事休閒旅遊產業帶;依託紅星水庫,發展3村農事休閒旅遊,同時搞好20畝成片丹參、白芍藥材種植試點;引進公司,在7村成規模發展海椒訂單種植;發揮優勢,發展5村核桃項目。
三是政府扶持,促進產業發展。積極引進業主,搞活土地流轉,進行成片規模種植,走業主帶動型的發展途徑。鄉政府對土地現狀進行了調查,目前太平、石埡、雨鳳、天池、石碾、高屋、極樂七個村適宜流轉成片土地2341畝,已流轉378畝。為此,鄉政府專門出台《建華鄉產業發展獎勵扶持政策》,詳細規定規模種養殖獎勵補助標準。
1、實施區域內發展科技含量高的大棚蔬菜(10畝以上)每畝補助500元;
2、種植經省級科技部門認可並推廣使用的名特優新農作物品種集中連片50畝以上每畝補助10元,100畝以上每畝補助20元;
3、集中連片發展蔬菜50畝以上,對業主每畝補助50元。散戶種植商品蔬菜集中連片達到30畝以上,每戶每畝補助50元。達到50畝以上,每戶每畝補助80元;達到100畝以上,每戶每畝補助100元;
4、名優特新林果種植集中連片達到50畝以上每畝補助金20元,100畝以上每畝補助40元;
5、高品質水產養殖達到50畝以上,每戶獎勵1000元;
6、年出欄高品質生豬100頭以上,每戶獎勵500元,年飼養小家禽(雞、鴨、鴿)達到1000隻以上,每戶獎勵500元。飼養奶牛、肉牛達到50頭以上,每戶獎勵500元;
7、各村通過大面積土地流轉(含林地流轉),流轉經營時間在10年以上,從事區域化(集中連片)、規模化種養殖在100畝以上, 100畝獎勵5000元,最高獎勵30000元;補助村級組織1000~6000元;
8、單季土地流轉50畝以上,按每畝10元獎勵村支兩委;
9、各村或場鎮職能部門、單位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以此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且作用發揮良好,對專合組織或協會獎勵500元;
10、對來建華發展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了農業生產基地,引領民眾調整產業結構,在農民增收方面作用發揮良好,獎勵1000元;
11、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農業基地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種養殖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個人或集體獎勵500元;
12、對到建華從事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進行農業旅遊開發的業主獎勵1000元,對業主引進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功人員獎勵500元;
13、對引進無償投入農業資金的有功人員按無償投入額的5%進行獎勵;
14、鄉、村幹部培養一個規模種養殖大戶或帶頭從事規模種養殖的獎勵500元.

4.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建華鄉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建華鄉區域位置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建華鄉區域位置
鄉鎮簡介

資陽市安岳縣轄鄉。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北部,海拔高度:305米。

行政轄區

下轄村:鳳凰村 涼水村 長嶺村 同福村 靈勝村 團山村 寶慶村 槐花村

轄區代碼

512021235建華鄉
512021235200鳳凰村
512021235201涼水村
512021235202長嶺村
512021235203同福村
512021235204靈勝村
512021235205團山村
512021235206寶慶村
512021235207槐花村
512021235400建華鄉獨立居民小組

中國小校

安岳縣建華鄉初級中學
安岳縣建華鄉中心國小
安岳縣建華鄉保慶村國小
安岳縣建華鄉涼水村國小
安岳縣建華鄉團山村國小
安岳縣建華鄉槐花村國小
安岳縣建華鄉靈勝村國小
安岳縣建華鄉長嶺村國小

經濟建設

2008年,安岳縣建華鄉緊緊圍繞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該鄉生產總值實際完成17780萬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3737元,比上年增長288元。
2008年,該鄉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強化了檸檬產業,新栽植檸檬12萬株,2000畝;蠶桑產業實現了豐產,全面推行了小蠶共育技術,產繭14000公斤,實現了戶平增收70元;蔬菜產業以反季節、秋蔬菜、提高複種指數等多種形式實現了增收,蔬菜種植面積8000畝,總產量15788噸;水產業實現收入206萬元;繼續實施“千萬工程”,狠抓畜牧業發展,生豬出欄19030頭,小家禽年出欄18.6萬隻,實現產值4507萬元,畜牧業人均增收90元;勞務產業繼續壯大,依托勞務扶貧、陽光工程等形式培訓勞務人員271人次,向外輸出勞動力5300個,實現勞務產業收入2457萬元。

基礎設施

建華鄉加大投入推進農村公路建設,2008年共投入資金123萬元,完成通暢工程2公里,通達工程4公里;新建和改造組道、便民道6公里;狠抓農村水利建設,配合縣水務局做好了寶慶寺水庫的排危改造,新建和維修山坪塘、蓄水池4處,維修提灌站2處;繼續實施紅層找水項目工程,解決了1000人的飲水困難;繼續實施人工造林工程,完成荒山造林400畝;總投資16萬元,有序推進場鎮“八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