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
建安(196—220)是東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從黃巾起義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約五十年時間。在東漢末群雄並峙逐鹿中原的爭奪兼併中,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並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建安詩歌便是社會由分裂動盪趨向統一這一歷史時期的產物。“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特徵,建安文人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通脫的人生態度,直抒胸臆、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形成了建安詩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氣、慷慨悲涼的風貌。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風範。基本信息
漢獻帝建安年間形成的一種詩體。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陳琳、王粲、徐斡、阮瑀、應瑒、劉楨,即所謂“三曹七子”。宋嚴羽《滄浪詩話》:“建安體,漢末年號。曹子建父子及鄴中七子之詩”。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觀其時文(建安詩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眼》:‘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調高雅,格律遒壯。其言直致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綺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為近古者也。’”其作品內容或反映社會的動盪,或抒發渴望國家統一的感情,情辭慷慨;格律剛勁遒勁。後人稱“建安風骨”。但有些作品表現出消極求仙的頹廢思想。建安體詩選
內容簡介
建安體指漢末建安至魏初一段時間的詩歌所呈現出的主體風格。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其內容或反映社會的動亂,或抒發其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大抵情辭慷慨,格調剛健遒勁。以五詩為主,不少作品能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特色鮮明。後人稱為“建安風骨”,成為歷代詩人學習的典範目錄信息
前言曹操
薤露行
蒿里行
苦寒行
卻東西門行
步出夏門行(二首)
短歌行
度關山
曹丕
燕歌行(二首)
雜詩(二首)
短歌行
秋胡行(二首選一)
善哉行(二首)
煌煌京洛行
善哉行
折楊柳行
黎陽作詩三首(選二)
於譙作
孟津詩
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至廣陵於馬上作
清河作
夏日詩
見挽船士兄弟辭別
甄皇后
塘上行
蔡琰
悲憤詩
孔融
雜詩(二首)
吳質
思慕詩
王粲
七哀(二首)
……
陳琳
劉楨
徐幹
阮瑀
應瑒
繆襲
繁欽
應璩
邯鄲淳
曹植
曹叡
左延年
杜摯
毋丘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