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組概述
廣鎮
廣鎮之名系廣陽鎮的簡稱,又稱老堡子。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將廣陽縣治從今臨潼櫟陽鎮遷此,遂得名 廣陽,明代稱廣陽屯。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臨潼縣令馬民牧於今武屯街設廣陽鎮,廣陽屯遂改名為廣鎮堡。現有武、李、王、張等姓氏。武姓祖上明初從白水縣西固鄉器休堡遷來;王氏家族是1787年由臨潼縣寺溝村投靠親友而來;李氏家族由原閻良鎮李皮村投靠親友而來。據說,該村城門石額上“廣鎮堡”三字是該村明末進士武獻哲所書。該村1949年僅有162人,2010年有459人,耕地面積 615畝。
廣西
該村因在廣陽鎮之西得名廣西堡,大約在清代建村。舊時有土城一座,四周各長約100米。該村1949年僅有185人,2010年有493人,耕地面積872畝。有武、李、戴、張、劉、蘆、潘、敬等姓氏。武姓清代從廣鎮堡遷來,戴姓解放前由西安東郊落戶於此。
街南
因地處武屯鎮街道南側而得名,有張、楊、李、邢等姓氏。李姓是1791年由河南省南陽遷移來的。1949年僅有145人,2010年有村民426人,耕地面積775畝。
邢家
初名廣東堡,因地處廣鎮堡之東而得名。後因邢氏家族興旺而稱邢家。1949年有192人,2010年有村民499人,耕地面積733畝。舊時有城一座,四周各長約150米,護城河遺址一直保留到本世紀初。有邢、李、武、丁、蔣等姓。武姓與廣鎮堡武氏同宗。
太平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後,山東壽光縣移民在此建村,祈願太平,故定村名為太平莊。該村東有老胡莊,一直屬廣陽村太平組。1949年有208人,2010年有490人,耕地面積731畝。有武、李、張、王、孟、趙、吳、朱、孫、劉、楊、鄭、徐、常、林、胡等姓氏。胡姓祖居湖北均州,1873年胡有才、胡發才兄弟二人遷此。
槐樹村
槐樹村明代建有城牆,關於村名,一說是因村民廣植槐樹得名,一說是因山西大槐樹移民居此而得名。槐樹村劉姓是土劉村劉姓分支。1949年該村有175人,2010年有488人,耕地面積815畝。劉姓之外還有任、郭、景、雒、張等姓氏。該村地處交通要道,現村西十字已形成一處新的商業網點。村南涇惠四支渠北側原有國小一所,為廣陽國小分校,現已撤銷。
土劉村
因劉姓最早在土地廟旁建村,故得名土劉。1949年有125人,2010年有342人,耕地面積569畝。有劉、張、武、肖等姓氏。
小屯
元代建村,舊名阜民盈,取意物阜豐盈之意。後因戰亂、災荒,人口銳減,遂名小屯。1949年有142人,2010年有370人,耕地面積642畝。姓氏有陳、劉、王、柯等。
窯上
清代,外地移民在小屯之西打窯定居,遂得名窯上。民國時期,一直編入小屯村,解放後獨立成村。1949年僅有52人,2010年有172人,耕地面積353畝。姓氏有張、任、武等。
本村人物
武之望 (1560~1629) 字叔卿,號陽紆,明代著名醫學家。其先世居陝西白水器休堡,明初遷武屯鎮廣陽村。曾祖鉞,祖承訓,父寅,武之望為遷廣陽七世孫。之望聰穎好學,萬曆十六年,鄉試解元,次年成進士,授安徽霍丘縣知縣。萬曆十九年,調任江都(今江蘇揚州)縣令。二十二年,因政績卓著,擢吏部考功司主事。萬曆二十八年改為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面對**黑暗,他憤然辭職歸里,閉門講學,遠近皆師事之。後來再度出仕,任永平兵備山東按察司副使。萬曆四十六年十二月辛末,升太僕寺少卿,月余轉太常寺少卿。天啟四年三月,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登萊,駐節今山東蓬萊,訓練水師,伺機從海上出擊遼東半島的後金政權。後因與東江總兵毛文龍不和,於天啟五年十二月,調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旋改兵部左侍郎。天啟六年八月,因疾乞休。崇禎元年五月,遷南京刑部左侍郎,仍管右侍郎事。六月庚戌,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在固原總督府病逝。武之望因幼年多病,遂習岐黃而不捨,於晚年先後完成《濟陰綱目》5卷、《濟陽綱目》108卷、《疹科類編》、《慈幼綱目》等近三百萬字的臨床文獻輯著工作,為整理醫學文獻,傳承發展祖國醫學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武之望有《臨潼縣誌》、《舉業卮言》、《海防疏》、《雞肋編》、《扣缶集》、《吐質編》等著作問世,被後人譽為關中鴻儒。
武獻哲 武之望長子。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鄉試中舉,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為二甲66名。曾任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司副使等職。卒於康熙初年,葬於武屯鎮南武氏先塋。有《重修后土獻殿碑記》、《重修菩薩殿碑記》存世。
武迪哲 之望次子,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生平不詳。
邢福科 廣陽村街南組人,清末武術家,是紅拳邢派的創始人,關中紅拳四傑之一。自幼習武,得紅拳真傳,後經黃龍道人指點,學得黃龍棍五花神棍真法,練就一身軟硬功夫,尤以鐵砂掌著稱。曾在西安集市為救一母子,單掌擊斃一頭驚牛,從此名聲大震,人稱黑虎邢三。邢三為人坦誠,虛心好學。他不斷訪名師,拜藝友,提高技藝。有次聽說,潼關有個人稱餓虎蘇三紅拳高手,因打死傷人猛虎,被人稱頌,邢三就去拜會。兩人一見如故,互相交流切磋武藝。在一次共同狩獵中,遇見兩隻猛虎,兩人分別對付。蘇三用鋼叉刺死一隻,當他轉過身準備幫邢三時,發現另只猛虎已被邢三用掌擊斃。蘇三大為敬佩,贊其功深力厚,人稱黑虎,果然名不虛傳。西府風翔師寶龍,在乾隆末年已名揚天下。當地人稱紅拳神手,並贈金匾一塊,稱其天下武藝第一家。訊息傳入關中腹地,眾豪傑甚覺不平,決定派黑虎邢三前去拜會。經過較力、步法、打手跑拳、提槍抱棍等套數交流,各有所長,只恨相見太晚,遂義結金蘭。在後來傳授的拳譜中就有師寶龍的紅拳拳經和八卦步法。邢三不但武功高強,勤奮好學,而且略通文墨,他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集百家之長,創立了紅拳邢派拳法,且流傳至今。邢三的貢獻,不僅創立了邢派拳法,還留下了手寫拳譜,用文字記載了許多寶貴的武術資料。通過嫡傳弟子趙武和趙武的弟子屈逢江、李邦彥傳下拳譜七冊,流傳至今。
李林森 原名向萼,清末武生,邢家村人。精韜略,尤善弓馬。時逢戰亂,閭閻慘遭蹂躪,林森與武廷琯組織武屯鎮及附近諸鎮共一千餘壯士,奮起抗禦,有功於桑梓,至今仍被鄉里傳頌。戰後,林森又督修堡寨,皆務堅實。後武屯鎮復遭兵亂,鄉民避亂堡寨中,多賴以保全。時人感其恩德,於今武屯鎮政府處立碑紀之。
郭塏(1875~1923) 字伯龍,槐樹村人。起初為縣內庠生,後考入關中大學堂學習,曾在臨潼、合陽一些學校擔任教師。他有口才,善於言辯,講述事物很有條理。辛亥革命時期,倡辦鄉團保衛地方,後曾任省電話局局長。在鄉辦團時,對李虎臣非常器重,加意培養。在反袁鬥爭中,命李虎臣參加驅逐陝督陸建章的戰鬥。1917年,0運動時,陳樹藩暗襲李虎臣。郭塏與虎臣退至北山,歸附胡景翼靖-。胡部張義安進駐西安附近蒲陽村時,派李虎臣攻魚化寨,郭塏帶少數兵在後方保護輜重。他鎮靜嚴密,使前方無後顧之憂,遂得以取勝。由此,胡景翼對郭塏非常器重,任其為總部參議。以後又任富平縣長多年。1922年,隨景翼出關至河南彰德,半年後,感染時疾甚重,只得回家調養。未幾而卒,年48歲。
安德公(1892~1953)廣陽村廣鎮組人。十多歲時,到長安縣引鎮“雙翠班”學戲。出科後,先後在三意社、秦鍾社等戲班搭班演出,並在競存社、移風社、化民社任教。他演《五台會兄》尤為拿手。王紹猷先生評價他的戲為“禹門激浪,平地生雷”。安的演技受到同道的稱讚。一次,他與-民、田應才、惠醒秦等幾個演黑生的齊聚西安,演出《鍘美案》。其他三人都說:“有安氏在這兒,我們不敢扮包家!”最後,由他扮演包公。他中年以後在競存社演出的時間較長。1953年,他隨涇陽的明正社演出時,病逝在橋頭鎮。
武繼祖(1906~1997)武之望十一世孫,為當地名醫,是武之望的重要醫學傳人。他少時就讀於華清國小,成年後到許權中麾下當兵。1933年,解甲歸田,除務農之外,他主要集中精力研習中醫,立志繼承先祖遺志,造福民眾。當時武屯一帶“霍亂”流行,民眾死亡之狀十分慘烈。武繼祖不計個人安危,以中醫方劑加以針灸活人甚眾。這次診疾實踐活動使他對祖國醫學更加熱愛,於是他窮覽家中所-代醫書,醫技得到進一步提高。他醫術精湛,遼寧、北京、青海、河南等地的患者也慕名前來求診。先生生性耿直,樂善好施。抗戰期間,他曾把自家糧食周濟全村窮苦百姓,以至自己貧困,無法度日,又只好向別人借貸。“文革”中先生遭到殘酷-,但他十分豁達,從不計較這些,就連當年-過他的人上門求醫,他也一視同仁,認真為其療疾。
武也夫 武繼祖長子,名忠正,字文韜,也夫是其號。生於1928年。1949年2月參加0武屯地方工作團,五月投考延大,在延大學習9個月被組織分配到青海省門源縣工作。當地貧窮落後,加之馬匪殘餘勢力的影響,***事件不時發生。他到後不久被組織分配籌建門源縣法院。1950年縣法院正式建立,也夫被任命負責法院全面工作,主辦刑事案件。先後經過減租反霸、*****、三反五反、土改運動,社會秩序初見安靜,工作步入正軌。1953年,也夫被調到省高院工作。由於其熱愛基層工作,成立6個自治州政府期間,他又被任命為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法院負責人,創建州人民法院。1953年海北法院正式建立,1954年他又被派往剛察縣組建人民法院。1957年8月被調回海北州法院,主辦刑事案件,直到1985年4月離休。離職後擔任律師9年。現定居臨潼。
王蘭福 太平組人,生於1944年元月。祖籍山東省壽光縣寒橋鎮屯田村,光緒末年其祖父來陝落居於此。1968年,王蘭福參加臨潼縣組織的“紅醫班”培訓,此後直至1982年一直在廣陽大隊保健站工作。
武樹吉 1948年3月2日出生,廣陽村廣西組人,大學學歷,國家註冊一級建造師。1977年恢復高考,樹吉考入黑龍江省商學院建築專業,1982年7月至今一直在大慶市大慶石油管理局安裝工程公司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國家註冊一級建造師。多年來主持建設了大慶市郵電局大樓、大慶賓館、大慶電視台等公共建築工程,主持建設大慶油田、杏二聯合站、朝二聯合站、朝六聯合站、榆二聯合站等油田建設工程,參與了“西氣東輸”工程,並主持建設了孟加拉國吉大港東方煉油廠和厄瓜多輸油管線等諸多國際工程。
武光明 生於1958年9月,廣陽村街南組人。0黨員,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碩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1982年大學畢業後在高校從事物理教學。1984年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固體物理研究生班學習。此後從事噴霧熱分解製備薄膜的研究,並申請發明專利一項,發表科研論文三十餘篇。
李煥定 廣陽村廣鎮組人,生於1954年。1972~1980年在部隊服役,後一直在地方工作,曾任區城建局局長、新華路街道辦黨工委書記、區交通局書記和局長等職。
任建社 生於1955年8月,槐樹村人。1974年參加工作,曾任閻良區政府辦主任、區人事局書記和局長。
邢西寧 邢家組人,0黨員。1984年由陝西省人民警察學校畢業後留校工作。後調入陝西省公安廳工作,現任陝西省公安廳警務督察總隊總隊長。
李建宏 廣西組人,生於1968年2月。1987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閻良區委政研室主任,2011年4月至今任閻良區關山鎮-。
重大事件
【武屯老胡莊遭遇戰】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發動春季攻勢,今閻良全境首次獲得解放。當時-部隊退守在櫟陽、雨金一帶,櫟陽與關山之間的武屯地區成了真空地帶。2月下旬的一天,第一野戰軍第二軍十六支隊偵察排排長吳水奉命帶領楊志德等五名戰士到武屯偵察敵情。下午3時左右,小分隊到達武屯,他登上武屯鎮西城門樓(今武屯街武屯衛生院門前十字東側),用望遠鏡向西南觀察,未發現敵情,隨即帶領小分隊沿去櫟陽的大路繼續向西南方向前進。行至老胡莊東北約八十米處時,發現老胡莊胡永信家牆角有人頭露出,隨即喝問:“哪個部隊的?”對方持槍向我軍射擊。向我軍打槍的是-90軍的一個班,從櫟陽方向而來。吳水在城門樓上偵察時,敵人正從耿西堡向老胡莊行進,因剛好被老胡莊擋住,未被發現。敵人發現吳水他們後,隨即以胡永信的宅子為掩體,從東南牆角窺視,準備伏擊小分隊。敵軍向我軍射擊後,迅速向前占據村子緊北邊的地埂,繼續向我軍射擊。兩軍接火後,我軍一邊還擊,一邊撤至東北方向約20米外的胡永信祖母郭氏的墓地,以墳頭為掩體,向敵人還擊。就在此時,吳水同志左胸中彈,負了重傷,他仍頑強掩護戰友撤到郭氏墳東北約50多米處的李生德墳地,隨後他又強忍疼痛撤至李生德墳地,終因失血過多,不幸犧牲。楊志德見狀,將吳水身上的駁殼槍和望遠鏡帶上,和戰友們撤回關山。我軍剛撤走,-胡宗南騎二旅20多名騎兵便從西北方向的槐樹村向東包抄過來,同與我軍交火的一班人在今武屯街西頭十字會合,由於情況不明,也未敢追擊我軍,遂撤向東南胡李村一帶。敵軍撤退後,胡永信之父胡天成等四人將烈士就地草葬。當晚,我軍派出重兵趕到老胡莊,叫開胡天成的家門,詢問吳水烈士遺體下落。胡天成帶解放軍將吳水同志的遺體起出,為烈士擦洗面容,整理衣裝。解放軍用擔架將烈士的遺體連夜運回關山。
次日,十六支隊在關山劇院為吳水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關山鎮部分民眾亦參加了追悼會。全支隊全副武裝參加送葬,十六支隊政治部主任黃銘在前面抱著烈士的靈位,支隊連級以上幹部為其抬靈,將烈士安葬在關山鎮東南的“義園”。
文物古蹟
唐代鎏金銅佛
1984年元月,邢家村邢志祥在武屯鎮邢家村北地表下1.2米處發現,窖藏形制不詳。無盛器,出土鎏金銅佛297尊,以及銅質背光、足床、佛龕殘片等。像高3.2-32.5厘米,題材有立佛、坐佛、菩薩立像、菩薩坐像、羅漢、力士、菩提樹形七化佛、老子像等。其中觀世音菩薩像最多,釋迦佛像次之,其中兩尊分別有武德三年(620年)和天寶九年(750年)銘刻。從其風格判斷,造像大部分為初唐至盛唐之物,個別為北朝遺物。(見《文物》1985年第4期)。
武氏宗祠
武之望入宦後在廣陽鎮修建了武氏宗祠,其址在今武屯街中段路北的廣陽商店。清初,武氏族人將武之望祀入其中,故清乾隆《臨潼縣誌》記作武之望祠。武氏宗祠於1862年毀於兵燹。1914年,武之望的第九代孫武鈞召集族人對其重修,使之成為當時臨潼渭北地區最大的一座宗祠。宗祠坐北面南,占地約800平方米。臨街有門面房五間(即前殿),門前有兩尊巨型石獅,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高約三米,在當地十分罕見。從大門進入院中,兩側為廈子房,正面最北端為正殿,共五間。大殿內供奉著武氏遷廣陽屯的六房始祖及武之望、武懋賞、武並壁的牌位。有武之望泥像一尊,著官服,面飾銅色。供桌兩側的柱子上有楹聯。東牆上鑲有碑石,似與武氏世系有關。舊時春節、清明,武氏族人都要到宗祠祭奠先祖。“文革”中,武之望的泥像被毀,前殿於1984年被拆除,殘存的大殿於1986年被拆除。存世的僅有1917年武鈞所撰、高賡恩書寫的臨潼武氏重修宗祠碑,1977年被陝西醫史博物館(在鹹陽中醫學院內)徵集。該碑通高3米有餘,寬0.8米,厚0. 24米。碑首為半圓形,高約0.96米,上雕蟠龍,正中刻“光裕”(光前裕後的省語)二字,碑文字跡斑駁不清,已多不可識。碑座僅餘龜身前部。
街南武氏墓群
位於廣陽村街南組南約400米處,為武之望父母和長子武獻哲等人的墳墓。墓地在一高阜上,今已破壞得面目全非。墓葬在“文革”中被毀,墓前原有石馬、石羊多件,今僅留三個石龜碑座、一個蟠龍碑首,一聖旨碑(已一分為二),系天啟元年(1621)三月初四,天啟皇帝敕封武之望父親武寅和母親的一塊聖旨碑。另有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九日,武之望任江都知縣時,萬曆皇帝敕封武之望父母的一通聖旨碑,現流散到北屯街辦的東來村。
教育簡史
武屯中心國小
1914年,關中鴻儒武之望九世孫、前清貢生武鈞先生倡建,初址在武屯街武氏宗祠內。1942年,當地知名人士李定五聯絡地方紳士,將其遷至武屯鎮東門外的老爺廟(今武屯國中西部),建成武屯鎮第一中心國民國小,請省教育廳廳長王捷三題寫校名。1948年改為武屯國小,時有8個班,學生120人,教師6名。1970年9月改為廣陽國小,在校教師除公辦外,其餘均為村定民辦教師,設有1到6年級。1983年遷至路北現址。2008年,學校全面重修,改校名為武屯中心國小。現在學校占地13760平方米,有教學樓1棟,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有14個班,學生522人,教師43人。
武屯中學
創建於1958年,是一所融普教職教於一體的全日制高級中學。學校占地42667平方米,建築面積19986平方米,現有教學班37個、學生2300餘名、教職工151人。1987年7月,隨區劃調整,武屯中學劃歸閻良區管轄。經多年努力和各級領導的鼎力支持,武屯中學社會聲譽不斷提高,1995年始招體育班, 1996年始設職業班,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學校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武屯國中
原名五七中學,創建於1969年,坐落在武屯中學西鄰,占地43畝。現有43個教學班、2800餘名學生、156名教職工,是閻良區較大的一所農村國中。該校多次被閻良區教育局授予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優勝學校稱號。
特色介紹
商鞅文化廣場
位於武屯鎮東出口,是該鎮的標誌性建築。2009年,武屯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以弘揚先秦文化為己任,深入挖掘鎮域歷史人文資源,著手規劃建設武屯古鎮商鞅廣場。累計投資185萬元,建成仿秦式牌樓、商鞅雕塑各一座,先秦歷史文化牆108平方米。仿秦式牌樓高15米,東西兩面皆有楹聯,東面為“承古開今,百業繁榮新櫟邑;鍾靈毓秀,雙河滋潤故秦都”,西面為“邑奉明公,斬蛇高祖爭雄地;史彰盛舉,徙木商鞅變法鄉”,高度概括了武屯鎮的歷史與現狀。先秦歷史文化牆用黑色大理石幕牆再現了2300多年前發生在古櫟邑的孝公納賢、三獻國策、收復河西等重要歷史事件,簡要地介紹了戰國時期秦國求賢變法、富國強兵、收復失地、開疆拓土的那段歷史。2010年3月2日,舉行落成儀式,原陝西省副省長劉春茂、閻良區區委書記苗寶明、區長王鳳萍等領導參加。
武屯街
明清時期的武屯鎮規模較小,僅是廣陽屯南郭的一條小街道,無城門,在臨潼諸鎮中屬於小鎮。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武屯民團團長李耀先(武屯鎮房村人)主持下才修建了東西兩個城門樓,門洞上鑲石匾,鐫刻古鎮舊名——廣陽鎮。西門在今武屯中心衛生院門前什字處,東門在今武屯郵電所西側。街道全長約200餘米,街面狹窄,沿街門面緊依街道,均為磚木結構。舊時約有店鋪20餘家,分別從事粟花、雜貨、餐飲、國藥等行業。那時農曆一、六古鎮雖有集日,但因戰亂不斷,國力維艱,經濟一直不振,各店鋪也是慘澹經營。
解放初,武屯鎮的鎮容變化不大。改革開放後,尤其是1990年以後,古鎮商業日趨繁榮,古鎮的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鎮政府不斷推進小城鎮建設,鎮容鎮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現在的武屯鎮街道的面積較民國時擴大了三倍。街道西起武屯供電站,東至武屯鎮人民政府,全長1000多米。街道整潔寬暢,兩側商鋪林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每逢一、六集日,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十分熱鬧。街道駐有武屯鎮政府、糧站、棉花廠、衛生院、電管站、派出所、信用社、工商所、稅務所、供銷社、武屯中學、武屯國中、中心國小等單位,這裡是武屯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古鎮街道處在振關路上,為了緩解交通,2001年鎮政府又在古鎮南側修建環鎮公路,奠定了古鎮今後的發展基礎。2010年武屯鎮投入巨資,對武屯街進行仿古改造,以彰顯歷史名鎮特色。同年,開工建設西環路北延工程,向北連線關中環線。武屯鎮的發展前景無限美好。
百躍乳業有限公司
位於武屯街西環路北段,占地1.25萬平方米。企業始建於1985年,公司成立於1997年。依託當地豐富的奶畜資源,主要從事“御寶”、“純爾馨”、“羊親親”、“羊優優”、“鈕璀西”牌系列奶粉、液態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是陝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政府重點保護的民營企業之一。
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百躍乳業採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以武屯、北屯、新興、康橋、關山及周邊地區作為奶源基地,輻射至渭南、富平、臨潼、高陵等地區,扶持奶農5000多戶,安排農村勞動力2000多人 ,40多個現代化擠奶站,有力地將奶農和百躍乳業有限公司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實現了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