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俗

解放前,京族地區有一種“對屐成親”的特殊婚俗。 阿寶是對歌的一種形式。

 防城港沿海一帶民眾過農曆三月三不象壯族人以歌舞和吃五色糯米為主,而是取一種有臭味的蔓莖科植物——俗名雞屎藤及三叉虎拌米搗粉,做成條狀,煮糖水吃,謂之雞屎藤粑。三月春暖花開時節,人體內的蛔蟲也繁殖得快,人們都習慣用清涼去蟲的這種植物葉擠水做粑,因其風味獨特,又有驅蟲去病之功,人們都很喜歡吃。

防城港人素有吃狗肉的嗜好,這可能是與借狗肉下酒驅寒好出海有關。且狗肉價廉美,營養豐富,爽嘴可口,香味四溢。俗話說:“不食狗肉,不知天下大味”,又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說,這是對狗肉的真實寫照。狗肉的食法,是將狗去毛後用明火灸成焦黃色,去掉內臟洗淨,碎片炒過油鍋,然後加適量清水,配以南乳,丁香,草果,八角,陳皮等作料,先旺火後用文火燉熟即可食用。或者水白斬,油鍋爆炒,鹽醃蠟乾,扣即可。狗肉大補,有益精,壯陽,補腎之功效。冬天食用更是別有一番美味。 

防城港盛產沙蟲,故以沙蟲製作的“珍珠串”也是別有一番風味!製作方法是:先將新鮮曬乾的沙蟲放在清水中浸泡5分鐘左右,沙蟲變軟即撈起。然後在每個沙蟲的腹中塞入花生仁5至10粒,然後將沙蟲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即可。香脆又爽口的“珍珠串”是下酒的佳肴!

哈節是哈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防城港市的萬尾,巫頭等地的京族人民,在哈節這一天裡,家家戶戶打掃庭院,以迎賓客。節日這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雲集哈亭,舉行祭祖,迎神等活動,祈保生產豐收,六畜興旺,通宵達旦,持續三天三夜方休。 
 
瑤族男女的婚戀較為自由,有廣泛進行社交的機會。男女青年到了十四,十五歲以後,便可互相邀約對歌敘情。尤其是農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的農閒季節,男女青年可以串村耍寨,對唱情歌,通宵達旦。如果男方看中了某個姑娘,即唱歌讚美對方,並千方百計地搶得女方的一件東西,如耳環,手鐲,彩帶。相反,姑娘看上了某個小伙子,也想方設計偷到男方的隨身之物,如雨衣,雨帽等。 

解放前,京族地區有一種“對屐成親”的特殊婚俗。即男方請媒人到女方求親,雙方同意後,還要媒人任意拿男子一隻屐,與媒人站在祖宗前廳鞠個躬後輕輕放下。屐成一對親則成,否則散。解放後,這種風俗逐步改變。 

阿寶是對歌的一種形式。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至初七,三月十五至十九日。在這特定的日子裡,男女青年帶著黑糯粑,不分晝夜的集中在一起歡聚,對唱情歌。所以,壯族人人喜歡唱歌,大都出口成章。跳同是一些壯族地區的一種傳統習慣。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都殺豬宰牛請道士來拜廟神。拜神之後,組織民歌對唱,有的還請來歌師當顧問,一盤一答,你唱我和,熱鬧非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