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漢服只是他們的錦衣,冠冕夜行,帶來的是古老華夏的節日和禮儀,帶來了優雅的文明和美麗的念想。舊時的月光已被無邊的高樓阻擋,更需要點亮內心那盞澄明的燈,照著我們前行的腳步。
——《新快報》記者鄧毅富
簡介
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簡稱廣漢會),由廣州市熱愛漢民族文化,倡導漢服復興的社會各界人士自願組成,創立於2006年,於2014年8月註冊成為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
廣漢會在堅決維護民族團結的前提下,以復興漢服漢禮為表,以傳承漢民族文化為里,整合和挖掘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策劃組織各類漢民族文化相關的文化禮儀交流活動,培育和搭建廣州與各地的傳統文化交流平台,助力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及廣東建設文化強省。
自2006年開始,策劃組織大小活動百餘場,經媒體持續性報導,引起市民較大的關注 。如以“漢服漢禮展示”參與珠海春節聯歡晚會錄製;參加越秀區五四青年節“新青年風尚”活動,展示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禮儀的理想和追求;連續兩年與天河區團委合作,以漢服漢禮完成天河花市“亮燈儀式”;連續四年與珠村合作“乞巧文化節”,協助珠村將服裝禮儀都回歸到更加傳統正宗的漢服和漢禮 ,並首次舉辦女子集體笄禮 ,及策劃表演時長2個半小時的漢文化主題演出 ;
![參加珠海春節聯歡晚會錄製](/img/b/1be/wZwpmLwEDN2ITM0gzNx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c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我們堅持漢民族文化的傳承應該落實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每一個傳統佳節,聯合各方資源組織相關傳統文化活動;我們深入高校,協助舉辦各種漢民族文化節;我們積極為需要的同袍舉辦人生各個階段的漢族禮儀(周歲禮、開筆禮、成童禮、成人禮、婚禮等);我們熱衷於引導市民接觸和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琴棋書畫、詩書茶香……
2015年,我們將側重於實施“我們的節日,我們的禮儀 ”大型公益項目,在重要傳統節日舉辦大型傳統節日習俗及禮儀活動 ,同時輔以關愛弱勢群體的各小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 ,以及每月不定期的漢文化專題講座及互動體驗,全方面打造傳統節日傳承年,進一步豐滿廣府文化,助力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及廣東建設文化強省。
活動內容
傳統節日習俗展示及普及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約定俗成的節日習俗和禮儀。
重要傳統禮儀展示及普及
婚禮、笄禮、冠禮、成童禮、開筆禮、周歲禮等
漢民族傳統文化展示及普及
誦讀經典、書法繪畫、古琴古箏、圍棋象棋、益智木玩等
深入高校積極幫扶傳統文化禮儀活動
針對高校學生群體提供傳統文化培訓,社團活動協助等
各種公益慰問演出
參與文化或其他部門主辦的相關公益活動
![中秋拜月](/img/6/99f/wZwpmLxUjN1YDN3UDOx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g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冬至包餃子](/img/d/68d/wZwpmLyMDM2ETM5kDOx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g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歷史
![2006年8月13日新聞](/img/5/9f6/wZwpmL1cDMxkzNwMTOx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我們的故事,從2006年8月13日開始……
這一天,漢網的註冊量一天達到1000多人
這一天,廣州無數個漢族人找到了“組織”,找到了理想路上的同伴
這一天,成為我們很多人的又一個生日
這一天,成為廣漢會發展起步的紀念日
2007年 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研習會籌備組成立
2008年3月 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研習會(廣漢會)正式對外宣布成立
2008年至2011年 策劃組織大小活動百餘場,經媒體持續性報導,引起市民較大的關注。
2010年至2012年 由於部分核心成員因工作及生活原因相繼離開,廣漢會逐漸被商業化
2012年 廣漢會召開理事會,籌備重組
2013年 廣漢會向廣州市民政局遞交社會組織成立申請資料,並於12月30日收到準予成立通知
2014年5月廣漢會定名為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協會,並召開全體會員成立大會
2014年8月8日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協會成功註冊為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
2014年12月20日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協會正式啟動
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將更加精彩……
學術顧問
學術顧問簡介:
陳是強廣東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兼任中山大學古琴班、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區古琴班、廣州城市職業學院,以及廣州愛樂藝術培訓中心的古琴藝術指導教師;同時受聘為中山大學藝術文化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嶺南古琴》叢書編委會學術顧問。
許恩福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擅長繪畫山水、動物、花鳥、人物等。作品參加展評屢獲大獎,部分作品曾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貴賓,部分作品被省市博物館、檔案局收藏。2008年起任職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外聘教授,任教廣彩藝術專業。
儲冬愛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審美文化等。曾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多項國家學術研究課題,負責或參撰的著作有《“城中村”民俗:傳承與變遷——廣州珠村的調查》、《愛國華人的故事》、《區域民俗學》、《順德民俗解碼》、《中國麒麟文化》、《全球化語境中的本土文化》等,其中《“城中村”民俗:傳承與變遷——廣州珠村的調查》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民間文學理論著作獎。
風雅頌藝術團
廣漢會下屬風雅頌藝術團,成立於2008年,於2014年作為民間優秀文藝團隊進駐越秀區品牌民間文藝團隊孵化基地,組織承辦大小“漢文化主題“專場文藝演出,同時積極參與各種漢文化宣傳演出過百場。
風雅頌藝術團是一個綜合性文藝團隊,包括舞蹈隊、雅樂隊、戲曲隊、話劇隊、禮儀隊等,每周有固定排練時間和排練內容,已演出節目包括:舞蹈類《踏歌》、《桃夭》、《採薇》、《憑欄仙女》、《禮儀之邦》等;雅樂類《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戲曲劇目有黃梅戲《七仙女》、《天仙配》等,崑曲《遊園》等,粵劇《花田錯會》、《魯智深醉鬧五台山》等;話劇劇目《蘆衣順母》等。
職能機構
廣漢會現有8個部門
綜合部
負責人事、後勤及技術支持等方面工作,部長張陸江(一江水),副部長劉潔(水晶)。
學術部
主要是研究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並組織相關文化交流活動,部長陳周起,副部長李易彪(紀標)。
財務部
負責財務的相關方面工作,部長黃劍暉(黃雲楚)。
活動部
負責全年活動的策劃、組織及執行,部長(暫缺),副部長梁俊雯(俊雯)。
文藝部
以藝術創作及表演等形式傳播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管理廣漢會下屬的風雅頌藝術團。廣漢會風雅頌藝術團於2014年經申請獲批,成功入駐越秀區民間文藝團隊孵化基地。部長(暫缺),副部長兼藝術團團長黃珊珊(珊珊)。
宣傳部
主要負責廣漢會相關活動的發布及對外宣傳,部長李倩(火薇草),副部長藍如敏(心藍)、劉曦珍(綠蘿)。
外事部
主要負責廣漢會所有對外合作及外事關係處理事宜,部長張芝(十九)。
志願者部
負責對外所有活動的志願者安排和管理等工作,部長官華英(上官)。
協會章程部分內容
本會的性質是由廣州市熱愛漢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士,及從事其相關產業的團體和個人自願組成的地方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
本會的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振興廣州漢文化,推動廣州漢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展廣州漢民族傳統學術研究,培育和搭建廣州漢文化市場,發展廣州漢文化領域。促進國內外漢文化交流,推動廣州漢文化走向國際。開展本文化領域的各項活動,為會員服務。
本會登記管理機關是廣州市民政局,並接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出席會員大會,參加本會活動、接受本會提供的服務。
(二)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三)獲得本會服務的優先權。
(四)對本會工作的提議案權、建議權和監督權。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會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本會章程。
(二)執行本會的決議。
(三)按規定交納會費。
(四)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
(五)向本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六)完成本會交辦的工作。
漢服漢禮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至今已存在近400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民族服裝之一。
漢族,又稱華夏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望文生義,漢族,不僅僅是民族服裝很美,而且是個很講禮儀的民族。
漢民族基本禮儀,男子為揖禮,女子為肅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
男子向長輩行禮,用“天揖”: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推手向上,曰“推手小舉”,此為天揖。
長輩向小輩回禮,用“土揖”, 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推手前伸而稍向下,曰“推手小下”,此為土揖。
平輩相見用“平揖”, 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平推出去,曰“平推手”,此為時揖。
表示尊敬,還可用長揖,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行禮。
女子常用肅禮:右手在外而左手在內,雙手交疊於腹部,身體微微鞠躬、同時雙手向下、向內收。
漢族行禮,一般是一人先行,然後,受禮者答禮,並不是同時而行。
漢民族傳統服飾和基本禮儀,是漢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向的表征。廣漢會以漢服為載體,希望喚起更多對漢民族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學習。期待能早日重揚“衣冠上國”、“禮儀之邦”!